商周時期青銅文物鑑賞:工藝真是太贊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把尊舉爵念商周
商晚至東周戰國是我國青銅器的鼎盛時期,東漢以後逐漸勢微。
到宋代仿古之風陡起,但鼎彝之器其型其紋都早已脫型於三代吉金,眾人收藏之心銳減,其市價不及一二,無甚聊意。
三代青銅傳世甚少,多埋于山川廢垣之下與古墓舊墳之中。
星移斗轉,世代更替,或被高手所掘;或坍塌顯露為籍民所取;或建城擴路為吏所占;或煉鋼溶鐵從此不復。
百多年前,洋夷恨我華夏自給自足不與通商,蔑我主權,逼我門戶,騷我沿海,攻我炮台,侵我城鎮,入我皇室,燒我園林,殺我辮民,占我關口,毒我父老,詐我銀兩,毀我廟宇,盜我古佛,劫我甲骨,竊我吉金,掠我古器....。
至此,幾千年中國積存的古老文物大量流入西方,廟宇、古墓、石窟為此皆毀壞殆盡。
其中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三代青銅禮器的盜掘與流失,真有國之不國之感。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鼎彝之器迅速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拍賣首選,其中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時期的帶有銘文的青銅器最為奪目,成交價也是沒有最高只有更高。
而且國人私人占有慾望空前強烈,參與情緒高漲,推波助瀾,火上澆油,與夷交鋒,咄咄逼人,攻城略地,拍鼎買彝,前赴後繼,更是助推了拍賣市場的走勢。
行文到此,舉首蒼茫,天際灰暗,落日殘陽。
歷史湮滅,吉器在冊,情感寂寥,無語再傾。
心頭一好,何不斷文取字,掂採吉金之稱,諧其音,用其意,謅成詩賦,自娛耳?
《商周青銅祭》
斝卣觚簋落荒丘 ,把尊舉爵念商周 ;
饕餮無身食鼎簠 ,琥耳銅豆泣春秋。
酒落角觶世何求?俎肉飄香王宮樓;
取匕淘鬲稻香米,鍾饒鎛鳴萬戶侯。
商晚期/西周早期 青銅饕餮紋尊 H 30cm; W26.3cm 銘文:亞■(槓)■(■)旅作父辛彝尊
此件觚式尊撇口,長頸。
三段式。
四條扉棱。
扉棱兩側處紋飾特別,單獨相對的紋樣拼對而成。
單獨來看,是變體夔龍紋,兩側結合在一起則又近似於蕉葉紋。
尊之腹部亦是兩兩相對變體夔龍紋組成的獸面紋。
腹部兩個大的獸面紋之下有四個小的獸面紋。
這是一件是較為特殊時期的作品,這種無底紋且滿工的尊見於商代晚期並持續至西周。
根據其工藝紋樣來判斷,其時間上限應在殷墟四期左右。
在學術界對商末周初青銅器斷代的討論中有些學者將有些相當於殷墟四期的銅器納入周初的時間範圍,有些學者又在殷墟四期基礎之上分出第五段。
但這件尊的下限應在西周成王之前。
整件作品無雷紋錦地,且紋樣為浮雕,紋樣邊沿圓潤不見稜角。
這些風格與同時代河南地區尤其是殷墟地區青銅器有明顯區別,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件同時期被定為商代晚期的父辛尊頗為類似。
商晚期 青銅饕餮紋花觚 H 31.5cm; D17cm 款識:父乙■虎
觚為典型商晚期風格。
敞口,長頸,三段式。
高圈足下部外馳,並有較高折沿。
頸部飾雷紋紋組成的蕉葉紋。
蕉葉紋下飾追逐式蛇紋一周。
腹部與圈足部分由兩條弦紋分開。
腹部及其以下飾有雷紋錦地。
錦地之上飾分解式卷角獸面紋。
圈足部分的獸面紋獸角之上還有一夔龍紋。
獸面紋及夔龍紋亦以雷紋為飾,整體紋樣的裝飾非常纖細。
腹部及其以下有四組齒狀脊棱。
圈足內有四字銘文。
其中■虎二銘文為複合式族徽。
商 青銅獸面紋觚 26.4cm
觚為敞口,三段式,長頸,口及頸部飾雷紋組成的蕉葉紋,蕉葉紋下為肢體細長的獸體目紋,直腹陰刻平面獸面紋,乳丁為目。
腹及足由兩條弦紋隔開,足部上下由雷紋隔出其間的獸面紋,腹及足有四條齒狀脊棱。
西周中期 髟生簋 H 21cm;W28cm 款識:髟生作寶尊簋髟生其萬年壽考子孫永寶用
出土時間不晚於嘉慶9年(1805年)1916年以前流傳到瑞典(《周金文存》記載),英國藏家舊藏,著錄甚多。
春秋 青銅方座豆 H 17.2cm; W23.3cm
豆為斂口,口沿下兩圈繩紋並由一條弦紋隔開。
扁圓形腹中部一條弦紋隔開兩組盤龍紋,紋飾精美。
在腹外壁有四隻攀爬的虎。
虎首略高出器口。
虎首雕刻精細,虎周身陰刻花紋裝飾。
虎尾呈S形並捲曲向上,造型極為生動。
只有在高級別的墓葬中才出現這種四虎形式的豆。
豆身下承柱形短柄連於方形座台之上。
台座四周為蟠龍紋,四角各有一帶翅類鳥瑞獸。
方座豆是比較少見,僅見山西長治地區與河南輝縣偶有出土。
但據目前寥寥幾件方座豆相比其工藝較為普通,級別並不很高。
與四虎造型並存並且周身滿工的方座豆是極為罕見。
商 獸面紋瓿 H 25cm; D23cm
瓿是商代晚期大型青銅盛酒禮器,而這種最大徑在肩部的寬肩式銅瓿,年代晚於早期的折肩式銅罍,而早於其後最大徑在腹部的銅瓿,流行時間相對較短,器物數量亦較少。
如此器般有層次和繁縟的花紋來分析,可相比擬的較少見。
此瓿(一說罍)具有殷墟一期的明顯特徵,敞口方唇,頸部向下外斜,肩部為最大徑,腹壁緩緩向下收斂,與圈足接攘處內收,下承高圈足,圈足外侈。
頸部與圈足上部同樣飾有兩道弦紋,圈足弦紋上有三個方形孔。
此器的主紋飾較一般同時期的青銅瓿豐富,共有五周主紋帶。
肩部與圈足同飾較罕見的抽象夔紋;腹部則以目雷紋為上下兩欄,中間夾著一道連體獸面紋的紋帶。
獸目呈「臣」字形,眼珠特巨,凸出,目上有勾雷形角內卷,鼻作淺扉棱,張口,兩側軀幹折而向上卷揚,在獸面的間隙處以列刀狀裝飾填充,令整器花紋更形飽滿。
獸面兩側、目雷紋,肩部和圈足的夔紋均配置凸出的小獸目眼珠,增加層次感。
這種屬於紋飾最繁縟的連體獸面紋,以炯炯有神的雙目為精髓,興起於二里崗較晚時期,而在殷墟一期已發展至成為連體獸面紋的主流。
商 獸面紋鼎 H 23cm;W19cm 銘文:「亞貘父丁」
此鼎為立耳,折沿方唇,圓底、柱足。
口沿下一條弦紋與腹部下方一條弦紋隔出腹部的獸面紋圖樣、腹部四條均等脊棱。
鼎腹部為獸面紋,由一條脊棱分開相對兩條夔龍相對拼接為一個獸面紋。
這種獸面紋在殷墟二期之後比較多的出現。
特別的是原本獸面羊角的部分已變體為一隻獨立的夔龍紋,增添了整個畫面的豐富性。
亞貘一族是商代重要的氏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同一家族的三件提梁卣記載了亞貘氏族人擔任商代要職的諸多史料。
目前同銘的鼎另有三件,曾由羅振宇、劉體智等人遞藏。
這件鼎著錄於陳夢家《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青銅器輯錄》中。
並為法國總統席哈克舊藏。
商晚期 青銅饕餮紋斝 H 31cm; W21.8cm 款識:「商」
斝為敞口,上有兩個菌頂方柱,柱頂為一個盤旋的夔龍,面部刻畫精細而精美,紋樣豐富,身體呈盤旋狀,身軀布滿鱗片。
頸部偏寬,腹部鼓起,折底而稍作圓形,下置粗壯而外撇的三棱形足。
頸腹一側設有一獸首大鋬。
獸首紋飾陰刻而成,工藝精湛並有兩個圓柱角狀物。
斝的頸部與腹部為兩段式,其上下有三組對稱脊棱。
以脊棱為中心為兩兩相對的獸面紋,乳丁為目。
獸面紋呈羽紋裝飾,頭部有卷角,獸面嘴部都橫跨下欄。
每組獸面紋尾部都另有一顆較小的乳丁,形成另一個夔龍紋。
頸部與腹部紋飾上下對稱。
圓腹之下置粗壯而外撇的三棱足。
斝內一字銘文:商。
商 獸面紋癸冉鼎 H 20cm; W16cm 銘文:「癸冉」
癸冉鼎為直口稍呈外奢,折沿,雙立耳。
折沿下一周雷紋錦帶,其上為相對盤繞的卷龍紋。
下部為均等菱格紋框,其內飾雷紋錦地。
每個菱格中心皆有一凸起乳丁。
由此均勻排列形成商代晚期銅鼎典型的裝飾紋飾。
西周 青銅龍紋爵杯 H 21.3cm; W 19cm
爵杯為長流,尾上翹,兩菌形柱頂飾火紋。
腹身為兩條變體龍紋。
龍身與雷紋錦地一體,裝飾效果強。
腹身一側有牛首鋬,鋬下有三銘文:☐父甲。
商 青銅獸面爵杯 H 22cm; L 17.5cm
爵杯流較長,尾上翹。
流的根部設雙柱呈半圓形,內側圓弧,外側扁圓。
流部飾對稱龍紋。
尾部飾蕉葉紋。
上有菌形柱頂飾火紋。
頸部飾三角形紋。
腹部雷紋錦地,其上有兩兩相對的兩個龍紋。
腹身有脊棱。
圓腹下三隻外撇三棱足。
腹身一側為牛首鋬。
羊首形為族徽,父字清晰可辨。
另一字不清。
商 青銅饕餮紋爵杯 H 17.5cm; W 17cm
古《說文解字》云:「爵,禮器也。
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飲」,故可知爵杯是中國青銅器中典型的酒禮器。
此爵杯長流尖尾,流上立雙柱,傘形柱帽上鑄有輪飾,卵形深腹,半圓圜底,一側設鋬柄,下承三棱形錐尖足,形體肅穆雋秀。
腹部起扉棱,主飾饕餮紋,圓眼外突,兩側裝飾鳥面紋,內部填滿雲雷紋地,此爵紋飾華麗精細,圖案清晰,銹跡斑駁,包漿厚重,為商代時期佳作。
戰國 青銅鏤空龍紋戈
此戈以青銅鑄造,鏤空成型,出刃鋒利。
浮雕夔龍盤繞扭曲,龍的鱗片和細部結構刻畫精細,龍體盤曲交纏,抽象神秘,尾部長伸捲曲,紋飾複雜精美,十分珍貴。
戈是古代兵器中重要的器形,從二里頭文化就已經出現,一直沿用到戰國,中空的設計使戈更容易固定在柲上。
戰國 銅錯金銀嵌松石帶鉤
帶鉤是束腰皮帶一端的掛鈎,古稱鮮卑、師比頭,最初為北方草原遊牧民族使用,春秋戰國時期傳入中原。
戰國晚期到西漢是帶鉤繁榮發展的時期,漢以後逐漸衰落。
帶鉤的基本形制為下方有釘柱,用來固定帶子一端,上方彎曲作鉤,用來掛住帶的另一端,鉤體側視呈S形。
此帶鉤呈流線型,平面猶如拉長的琵琶狀。
通體亦採用錯金銀工藝裝飾規則的幾何紋,並鑲嵌綠松石點綴。
戰國晚期,此種工藝已十分成熟,多用於大貴族的器物裝飾,是身份的象徵。
商 青銅火輪紋牛耳方罍
罍是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的青銅酒器,此拍品方型口唇,帶蓋,其上有三角形蓋鈕。
蓋上及肩身同樣飾有火輪紋,兩側鑄牛形銴,牛首形態憨然可掬,深腹下斂,底部圈足外侈。
腹身下側亦有牛首形穿鼻。
整器形制莊重,風格凝練大方,既有大氣莊重之感,亦不失精美細膩之風。
銹色沁布銅身,令其增添歲月沉澱的美態,也為其素潔腹身增加自然斑駁之美。
蓋內帶銘文「冉作宗彝」。
春秋 青銅饕餮紋鼎
頂蓋圓鼓,上鑄三環,環上鏨刻幾何紋。
蓋心飾火紋,火紋之外飾交體夔龍紋,夔龍身上鏨刻幾何紋,再外一周及緣部皆飾以同樣紋飾,然每周龍身交合之狀,身上紋飾之繁皆大相異趣。
鼎腹外鼓,腹中起棱一周,上下分飾鏨刻幾何紋的交合夔龍紋。
三襠作鬲式,短小,頗顯敦實憨厚。
整器紋飾繁複,鏨刻精美,形體圓實,品相完好,局部出現水銀古色澤,古趣橫生,是一件具有代表性的春秋典型器。
西周 青銅貘首鳳鳥紋提梁卣 高 28 cm. W 23 cm
青銅卣是商周青銅器中比較重要的盛酒器之一。
常出於規格比較高的墓葬之中。
從商代二里崗文化上層出現,流行於安陽、鄭州等地區。
西周早期多出現於西安、寶雞地區。
西周中期在中原地區消失。
這件提梁卣器口呈橢圓形,直口,束頸,下腹鼓,圈足。
腹部上端兩側對稱有環,銜貘首提梁。
頸部一周有雲雷文錦地裝飾帶。
裝飾帶兩面正中有一凸起貘首,貘首兩側為相對的鳳鳥紋,蜂鳥兩眼凸起,頗有神采。
在蓋部靠近邊緣處也有一周類似的裝飾帶,只是多了兩條棱脊和兩個鋬狀物。
西周 青銅獸面紋簋 高 14.8 cm
簋在青銅禮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配合鼎組成了先秦獨具特點的「列鼎制度」。
周代的禮制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到了東周,則是天子、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而簋則是以偶數出現,九鼎配八簋,以此類推。
據考古發掘,至遲在西周中期,列鼎制度已經開始流行。
早期的青銅簋跟陶簋一樣無耳,後演化出雙耳、三耳或四耳簋。
西周是青銅簋大發展時期,種類繁多,紋飾多樣。
此青銅簋侈口,束頸鼓腹,腹兩側設獸首耳,下有垂珥,造型雄偉。
下有外撇的高圈足,底承狹邊。
口沿下裝飾獸面紋,除雙目突出外,其餘部分以細密的雲雷紋組成。
紋飾帶中部浮雕兩龍首為分隔。
圈足亦作獸面紋帶,中間有大目。
雙耳陰刻幾何紋,充滿古樸之韻味。
西周 青銅貘面冉父己簋 高 14.3 cm. W 26cm.
《 周禮·地官·舍人》曰「凡祭祀,共簠簋」。
簋為中國古代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重要的禮器。
此尊造型軒昂沉穩,布局繁而不亂,刻畫精細,大氣規整。
侈口鼓腹,下承高圈足,肩部上飾浮雕貘首及一周帶有日字眼的獸面紋,以雲雷紋作地,兩側置貘首半環耳,耳下有公鑄鉤狀珥,圈足外壁亦鑄有雲雷紋及日字眼,與上方紋飾互相呼應。
內壁底心鑄銘文「冉父己」。
商代晚期 青銅獸面紋蟬紋鬲鼎(吊龜鼎) 高 19.7 cm. W 16.5cm 民國時期傳出河南安陽;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私人舊藏品。
鼎是商周青銅器中地位最重要的禮器,是王室和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儀活動時使用的高級盛食禮器,而器腹分襠的鬲鼎,屬於銅鼎造型的一個類別,盛行時間相對較短,只見於商代晚期後段至西周早期。
此鼎立耳,侈口,深腹,腹部呈三個鬲形襠,下附三柱足,兩耳三足呈五點式配列,外形穩重。
器表腹身通體以精細雲雷紋填地,口沿下飾一周蟬紋,蟬呈蛹狀,雙目與腹節明顯,並以其下獸面鼻樑和鼎腹分襠線為中軸,左右相對排列;蟬紋帶以下,三個腹襠渾圓飽滿,各飾一組大獸面紋,獸面以細線勾劃,左右對稱,臣字眼內的圓形大眼珠向外凸起,眼上附有捲曲大獸角,獸口張開展現獠牙,獸身則向兩邊延展,極具氣勢。
此器腹壁雜有碧綠銹,銅質厚重,鑄造細緻,紋飾清晰。
鼎內壁鑄有一個複合氏名的族徽,上半部是圖騰柱和捲曲蛇的形象,下半部則是烏龜的形象,從字形通釋作「吊龜」。
帶有相同族徽的青銅器,過去所見均為殷墟時期的器物,且絕大部分均為傳世品,現藏於國內、台灣、英國和美國的博物館。
此器紋飾繁多富麗,不僅體現出商代晚期成熟的青銅冶煉技術,還反映出中國古代高端的審美和藝術標準。
商晚期 青銅亞牧父己獸面紋觚 高 29.3cm. 銘文:亞牧父己
青銅觚從商代早期開始出現,至商晚期器型不斷變細加高,頸部腹部逐漸收束,兩者直徑趨於一致。
裝飾紋樣則從早期的簡單,到中期的古樸,再到頂峰時期的具象繁密,至此開始抽象圖案化。
此件青銅觚敞口,細長頸,腹部略微鼓起,高圈足外撇,下方有一周較高的邊沿。
紋飾裝飾層次豐富,圖案多樣。
頸部上方作四瓣蕉葉紋,內部浮雕獸面紋。
頸部下方作蛇紋,腹部有兩個內卷角獸面紋,並有四個凸起的棱脊,兩條分隔兩獸面,兩條為獸面的對稱中線。
足部上方有兩條平行弦紋。
足部下方為兩個折角獸面紋,亦作四條凸起的棱脊。
紋飾所有空隙處皆以雲雷紋填充,大小結合,排列有序。
整個器物紋飾只有棱脊、雙目、角、口等特徵彰顯,其餘則融為一個平面,獸面也無明顯的輪廓。
原本具體的獸面紋飾變的抽象,風格近乎幾何圖案。
這是商代晚期寫實圖案發展到極致後出現的抽象化變形。
圈足內有銘文「亞牧父己」,是器物所屬者名。
整件器物鑄造精密,紋飾纖細入微,足見其青銅鑄造技術已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商代晚期 青銅獸面目雷紋乳丁簋(盂) 高 17.1 cm. 直徑 25cm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私人舊藏品(約1920年代)
簋是青銅禮器組合中重要的類型,始見於商代,至西周時期仍十分流行,是在饗宴及祭祀時使用作盛放熟食的器皿。
西方學者在其學術傳承中,稱這種敞口、無耳的銅簋為盂。
器呈高身碗狀,敞口,口沿外侈,器身腹壁向下斜收斂,底下承接高圈足,圈足上窄下闊,上方鑄有三個方形足孔。
器表紋飾分三塊陶范鑄造,范線置於方形足孔垂直的位置,每范於口沿下中央設一個浮雕獸首,左右各飾一組目雷紋,目雷中央有凸起的圓珠,以雲雷紋補底。
目雷紋帶以下的主體器腹,飾以圓珠凸出的斜菱格乳釘紋,菱格內亦以雷紋填地。
圈足則飾一周三組歧尾獸面紋,中有淺扉棱作獸面鼻樑,獸身向兩側伸延,尾向上揚起,周邊同樣以雲雷紋襯地。
此器通體布滿紋飾,從主紋飾之中可見細紋飾,裝飾細緻華麗,工藝考究,目雷紋和獸面紋增添了神秘詭異的氣氛,乳釘紋具有古樸的味道,加上器身表面的紅斑綠銹,局部泛鉛錫光,更添古意。
西周早期 青銅獸面紋魚尊 高 25 cm. 直徑 20cm 銘文:魚 戴寶國舊藏
尊與彝原是成組禮器的共稱,宋代之後開始專指大中型盛酒器。
青銅尊主要流行於商周時期,春秋後期偶有所見。
商早中期,以圓體尊為主,鼓腹折肩,圈足上多帶開孔。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尊和觚形尊。
方尊與圓體類似,折肩上多圓雕獸頭數個;觚形尊又稱大口筒形尊,形似青銅觚,只是體較粗。
西周時,出現垂腹圓尊,形狀為大口,長頸,鼓腹下垂,圈足低矮。
此件青銅尊即是觚形尊典型器,敞口,頸部光素,近腹部處有兩條弦紋。
腹部扁而鼓,以雲雷紋為地,浮雕折角獸面紋,並有四條等分圖案帶的棱脊。
圈足外撇,亦有四條棱脊,雲雷紋地上亦浮雕折角獸面紋。
圖案中的獸面紋已開始失去明確的輪廓,突出五官等特徵,其餘則採用雲雷紋填充,此種紋飾在商末周初極為盛行。
圈足銘文「魚」字,為此器物所屬族的族徽。
此件銹色多變,黑漆古、皮蛋綠、翡翠綠斑駁交錯,為西周初期青銅禮器精品。
西周 青銅獸面紋伯弘簋 高 13.6 cm. W 27cm 銘文:伯弘作寶簋 紐約J.J. Lally & Co.舊藏
簋是商周時期常見的一種盛食器,在青銅器中常與鼎配合使用。
此器圓唇侈口,深腹,下承高圈足,兩側施半環獸形耳柄,耳下有鉤狀小珥,腹前後飾豎凸梭紋,並以此作鼻,配飾橢圓方目、內卷角大獸面紋,有雲雷紋襯地。
圈足則飾雙夔龍對置的獸面紋,同樣也是以雷紋作地,內底鑄有「伯弘作寶簋」五字銘文。
此器為西同早期極為常見的雙耳圈足簋形式,但尚保留濃厚的商代裝飾風格。
商 青銅雷紋雙耳蓋觶 高 20.5 cm
觶是中國古代禮器,做盛酒用,流行於商朝晚期、西周早期。
商朝時,觶為小瓶形狀,大多有蓋。
此器扁圓形身體,侈口束頸,鼓腹圈足,蓋上有方形鈕。
蓋及圈足壁均飾雲雷紋一周,頸部飾三角形蟬紋及幾何紋、圓珠紋,紋飾變化有序。
此拍品承商代觶之形制,頸部出有雷紋雙耳。
整器紋樣清昕,刻畫傳神,莊重卻不失靈。
商 獸面紋鬲鼎 高 16.3cm
商,食器。
高立耳,敞口,束頸,鼓腹分檔,下承三柱足,頸下有弦紋一圈,每一個袋腹上滿飾卷角饕餮紋,輔以雲雷底紋,三柱足保留范線,顯示較早的時代特性。
鬲本為炊食器,後逐漸演化為具有禮器性質的銅鬲,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
銅鬲演變規律明顯,早期銅鬲多無耳,到商代後期口沿上一般加兩直耳。
西周前期的鬲仍保留兩耳,多為高領,短足,到西周后期又成無耳,並多在腹部飾以觚稜。
商周之際的饕餮紋以兇猛神秘、結構嚴謹、製作精巧著稱,是青銅器裝飾圖案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銅器裝飾圖案的最高水平。
該鬲上的饕餮紋以鼻樑扉棱為對稱中心,均勻布滿於袋腹,眼部突出,形象猙獰,充滿神秘氣息。
商晚期/西周早期 青銅蟬紋三足鼎 高 20 cm. W 16 cm
此青銅鼎寬厚的雙耳直立於方唇上,下身深腹圓鼓,承三柱形足。
紋飾豐富且特別,肩部環飾一周雙龍紋及火輪紋,襯圓卷的雲紋地。
下方蕉葉紋呈倒三角形,中部為雙目突出的蟬紋,尖頭瘦腹,腹節明顯,形象逼真,靈動可愛,邊飾方折回曲的雷紋。
柱足外圍亦鑄刻垂葉紋,與主體的垂葉蟬紋互相呼應,整體構圖繁而不亂,線條清晰可辯。
銅鼎表面呈青灰色,銹跡斑斑,古韻猶存。
蟬紋盛行於殷末周初,取其居高食露,精潔可貴之意,常裝飾在酒器和食器上。
《論衡·無形篇》日:「復育轉而為蟬」。
蟬紋被設定為無足,似蛹,伏土而重生,象徵復育,故蟬紋有羽化登仙之美意。
春秋 錯銀青銅劍 L 54.5 cm
銅劍起源很早,考古發掘已經證明早在商代中晚期,商人就已經掌握了鑄造銅劍的技術,但早期銅劍劍身很窄,殺傷力還很微弱。
銅劍的普及大約還是要在東周時代,春秋戰國時期武風鼎盛,武術被稱為「技擊之道」。
因為劍是百兵之將,古人認為劍有君子德,所以佩劍者是君子;同時劍術是貴族的必修課,同時也被貴族所壟斷獨有。
到了戰國後期,由於戰事頻繁,為了提高士卒的戰鬥力,鑄劍的數量和工藝都在提高,這就產生了著名的吳越銅劍。
劍莖較長,長鍔。
劍首圓形,內有六道包裹獸面紋的同心圓凸棱。
劍莖圓柱形,中間兩條凸棱,臘兩側有鑲嵌綠松石的獸面紋。
劍身斷面呈菱形,中脊起線,兩從斜弧,雙刃呈弧形於近鋒庭收狄,然後前聚成鋒。
劍身布滿「<」形紋飾,劍刃鋒利如新。
這柄銅劍形制類同於吳越地區出土的青銅劍,從該劍劍身看來,寒若秋水,優雅大方,劍臘並飾有鑲嵌綠松石的獸面紋,可謂集合了東周青銅劍的實用性與觀賞性於一身,充分體現「君子之佩」的美譽,也體現了吳越鑄劍工藝的高超水平。
戰國 複合青銅劍 L 52 cm
銅劍是短兵的代表,可手持和佩帶。
最早銅劍來源於考古發掘,早在商代中晚期,商人就已掌握鑄造銅劍的技術,但銅劍的大規模應用還是在東周之後,這和東周貴族佩劍之風的盛行有關。
早期銅劍劍身較窄,春秋之後隨著青銅冶鑄技術的提高,銅劍開始朝寬身、鋒刃的方向發展,這期間有著名的吳越銅劍為代表。
據聞鼎鼎大名的吳王夫差劍出土時依然寒光逼人,可證春秋吳越工匠的工藝水平。
劍作斜寬從寬格式,劍身斷面呈菱形,中脊起線,兩從斜弧,雙刃呈弧形於近鋒庭收狄,然後前聚成鋒。
倒凹字形寬劍格,圓莖上有兩道凸箍,莖端圓盤形劍首鑄有連雲凸棱一圈。
器身整體素麵,光亮可鑑。
這件銅劍雖通體素麵,然劍的形制與吳越地區出土東周銅劍相似,可見這柄銅劍也是吳越制劍工匠的作品,可以反映那個時代的制劍水平。
該劍雙刃鋒利,中脊突起,劍身前窄後寬,其設計理念皆以實用效果為目標,所以時隔兩千多年仍然有著不亞於吳王夫差劍的寒氣,可知該劍確實是一件古代兵器的佳作。
→ 歡迎喜歡,對刀劍兵器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師傅微信號:longquanzsf
→歡迎想要了解更多冷兵器知識的朋友,關注微信冷兵器自媒體公眾號:zglengbingqi
問禮四方——河北出土商代青銅器
《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從夏代冶銅開始,人類就向著青銅文明時代進發。商代青銅器製作技藝突飛猛進,青銅器的種類、器型、紋飾逐漸豐富,至商代中晚期,中國青銅器走向鼎盛時期。
拍場有大漏?從一件青銅器,談談華夏文明曾經的「豬崇拜」文化
當人們走進歷史博物館,進入商周的文物陳列室,就很容易被那些青銅藝術散發的遠古神秘所感染。尤其是,青銅器上那些紋飾或銘文,像那古老的圖騰一般,凝固著遠古多少人敬畏與信仰的記憶。青銅藝術,在商代晚期...
鐘鳴鼎食之家觥籌交錯——2016年度全球拍賣榜上古青銅
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期和轉變期。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
除了國寶何尊,青銅饕餮盛宴上還有這些重寶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暑假過半,如果你沒有外出看世界的打算,去博物館裡看展覽是個不錯的選擇。8月6日晚,「秦蜀之路 青銅文明展」在成都博物館正式開展,來自成都平原、關中平原、漢中平原三地的250餘件...
有一批國之重器將在香港拍賣
青銅器好像今年開始是個大熱,不僅之前小四介紹過在兩個月前紐約亞洲藝術周中,日本藤田美術館的幾件青銅器都已高價成交後,在4月初的香港春拍上也有青銅器的專場。如今在香港大唐國際的中國高古藝術專場中,...
華夏民族文化起始——青銅器
中華文化開始的地方,就是黃河、長江。在這片土地上孕育的中華文明。那麼,在這一期間,出現了什麼樣的令現如今都一直在傳承的文化,首先值得一提的是——青銅文化。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