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民間力量為文保推開一扇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近日,華氏後裔籌資600多萬元參與修繕江蘇「省保」華氏始遷祖祠,成為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典型事例。
當下,社會力量正逐步成為無錫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軍,並呈現出自籌經費多、保護水平高、文保級別高等特點。
為何要個人出資修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通過民間力量,能否完成文物修繕重任?近年來,無錫通過機制體制創新,探索出了有效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新方法。
社會力量參與修繕的盪口古鎮。
陳敏攝/光明圖片
民間出資參與文物保護
去年4月,華氏宗祠修復工程正式竣工,來自海內外的1200多名華氏宗親前來瞻仰祠宇。
走在黑瓦白牆的明清古建築間,仿佛看到了數百年前華氏族人在這裡祭祖、讀書的熱鬧場面。
21世紀初,華氏宗祠被列入省級文保單位。
然而,在此前的上百年間,祠堂因年久失修,特別是遭人為損壞,以致古祠絕大部分建築成為殘垣斷壁。
始遷祖祠要全部修復好,大約需要投入700萬元。
然而,「全市共有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76處,各級政府每年有限的文物修繕專項經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文物修繕資金緊缺的問題,積極引導社會參與文物保護可以有效緩解資金壓力。
」無錫市文廣新局文化遺產處處長宋保舵介紹,「通過廣泛宣傳發動,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合理參與保護。
來自海內外的50多位華氏後人,分別捐出了幾千元至二十萬元不等的資金,用於修復始遷祖祠。
」
其中,一位高齡旅泰華人華仲厚先後拿出了353萬元,並且慷慨捐出有關始遷祖祠的珍貴書畫和文獻資料。
修復資金總共花了700萬元,其中90萬元由省文物局撥款,600多萬元全部由華氏宗親後裔自發籌集資金修復。
目前,祠堂已對外開放,供市民參觀,成為盪口古鎮的一個新文化景點。
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始遷祖祠同時得到了良好保護與合理利用。
然而,社會力量最初參與文物保護的過程,卻並不平順。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再過幾天,西園牆角那株140多年的古花樹就要盛放了。
秦邵楹站在院子裡那口明代古井旁,若有所思。
在四圍一片林立的高樓間,小婁巷這片最早建於1864年的「國家級文保單位」,還頑強地保存了相對完整的江南民居形態。
小婁巷50號,可謂其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民宅。
其中第三、第四進,就是秦紹楹和父親秦寅源一直居住的「福壽堂」。
然而,小婁巷地處城區核心的優越位置、雜居混亂的破敗景觀,還是讓政府部門下決心進行改造。
2008年年底,無錫市建設局送達《房屋拆遷補償安置裁決書》,要求270餘戶居民遷出小婁巷。
然而,秦紹楹獲得的一份規劃圖顯示,將來小婁巷街區除了幾處文保建築保留外,將開闢餐廳、KTV、音樂酒吧等。
不少原住民在聽證會上提出擔憂:「所謂的保護性修復,會不會是把原住民趕走取得土地使用權,然後再建造假古董搞商業開發?」
不過,改造工程並未停止。
在現實考量下,急於改善住房條件、願意接受安置的大多數居民,選擇領取拆遷補償款,陸續離開了小婁巷,只有7戶居民沒有遷出。
秦紹楹意識到,要想完好地留住「福壽堂」,必須取得與政府同等的修繕主體資格。
他從《文物保護法》中找到了法律依據,「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
由所有人負責修繕、保養」。
他和父親商議,決定自己出資來修!
2009年6月,秦氏父子向江蘇省文物局,提交了《關於修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小婁巷50號行政許可的申請》。
當年7月底,省文物局復函同意。
一年後,無錫市文化遺產局發函給秦氏父子,由他們委託有資質的單位,編制方案並進行報批。
秦氏父子找到蘇州一家有資質的公司,對「福壽堂」進行實地勘察。
然而隨後波折不斷,「有些部門並不相信社會力量具有完成文物修繕的專業能力,事情進展並不順利」。
歷時一年多,修繕方案才最終確定上報。
2012年2月,省文物主管部門審核同意修繕方案,提出了防治白蟻、細化照明線路、布設排水管網等具體修改完善意見。
修繕這才進入快車道,此時已經過去近三年的時間。
如今,由秦氏後人籌資近百萬修繕的老宅,在驗收時獲各方點讚,更是吸引英國BBC前來拍攝「秦氏故事」。
同濟大學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很看好這一事例的示範效應,「雖然我國大部分古建築屬國家所有,但大量農村裡的祠堂、住家等古建築仍屬私產。
全靠政府杯水車薪進行維護,難解古宅衰朽之急。
國家要充分調動民間積極性,就要理順機制體制。
」
理順機制體制 讓文保走上快車道
歲月風霜,在縣前街8號那座滄桑建築上留下斑駁印記。
這裡,便是新中國首位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的故居。
青菜落入油鍋的滋啦聲、煮鯽魚湯的濃香味,市井人家的生活氣息迎面而來,陸家後人正坐在一起吃午飯。
「只要有人慕名而來,我有空就會給他們說這座宅子與陸定一的故事。
」陸家的後人,成為故居最好的解說員。
2013年,老房子差點在一場火災中付之一炬,線路老化成為背後元兇。
陸定一故居修復搬上議事日程。
在廣泛聽取住戶意見的基礎上,結合動遷成本考量,最終採取了「原住居民不搬離故居」的保護方式。
「動員居住戶出部分資金共同參與保護,能活態呈現故居人文氣息、真實保留歷史信息。
濱湖區太湖街道在周新古鎮修復中就較好地體現了這個保護理念。
」宋保舵告訴記者,無錫文保單位眾多,光靠政府財力遠遠不夠,因此我們提倡各級政府設立專項配套資金,對一些社會力量有意願參與的文物保護項目,政府按比例提供配套資金。
但前提是文物保護的方案必須按《國家文物保護法》規定的程序執行。
2007年4月,全國城市首個文化遺產基金會「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成立,用以「保護遺產、傳承歷史、永續利用」。
首期實際到位資金2288萬元,由企業支持、宣傳文化單位和廣大市民捐款構成。
基金委託專業公司理財,投資收益年均200餘萬元。
資金主要投向文物保護課題研究、召開全國文物保護專家諮詢會,以及名城、名鎮(村)、文物保護等工作。
通過不斷探索,無錫在機制體制上勇於創新,找到了嫁接民間力量與主管部門之間的橋樑。
在有利於文物保護的大前提下,理順了可能的阻礙,釋放出了民間熱情。
無錫通過政府主導、機制創新、社會參與,在文化遺產保護上初步形成了特有的模式。
然而放眼全國,如何有效引導民間力量參與文物保護依舊是個難題。
「現在在文物保護領域,政府對民間力量的開放程度還很低。
說到底,主管部門不是很確信,民間力量有足夠的專業度可以做好。
但我相信隨著觀念的更新和社會環境的變化,文物保護的民間參與會越來越多。
」阮儀三告訴記者。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陽)
「銳評」破解壁畫被盜:為文物築一道情感的保護牆
日前,山西省政府公布了一個文物保護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實施方案,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企業或個人通過出資修繕、認領認養等方式,參與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其他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利用,引發社會輿論高度...
鼓勵動員全社會參與文物保護
講文物故事,知家鄉歷史。2016年12月27日,文物價值解讀與傳播大賽優秀解說詞評選結果揭曉,共50篇作品獲獎,其中一等獎10名、二等獎15名、三等獎25名,他們將分別獲得獎金8000元、500...
山西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 認領建築可做博物館、圖書館等
央廣網太原4月6日消息(記者岳旭輝)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前段時間豆瓣評分高達9.3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掀起了一股「文物熱潮」,不少網友被片中文物修復師們的「匠人精神」感染。平時只能...
國家文物局局長: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工作
央廣網北京6月12日消息(記者劉飛 孟曉光 承德台記者曹蕾)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文化遺產是一個城市的印記,更是一個國家的印記。從2006年開始,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被定為中國的「文化遺...
小婁巷修復工程"爛尾"
從近900年前名噪錫城的民居街坊,到十多年來居民力保並使之升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無錫市中心的小婁巷在修復了部分舊居後,目前處於停工狀態。昨天(2月17日),接受採訪的市文...
不跟你開玩笑!山西提出:今後文物可以認養了
3月21日,山西省政府公布《山西省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實施方案》,決定啟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文明守望工程」。根據實施方案,山西省將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企業或個...
2016年遺產保護關鍵詞
回首已經過去的2016年,文博事業政策利好,各路媒體觸角延伸,直擊文博行業熱點難點,紛紛總結了全年的文博關鍵詞和大事件。小編也湊個熱鬧,從「遺產保護周刊」的視角出發,羅列幾個關鍵詞,希望對大家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