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史評:「科學的東方學之正統在中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摘要:歷史的車輪勢不可擋,歷史的公正一往無前。
傅斯年為中國大學、中國學術、中國文化奉獻的不朽功勳,被學界銘記,被民眾傳頌。
)
史語所「功主」 學術界「超人」(續)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其三,搶救明清大庫檔案資料。
清朝內閣大庫的檔案,內有詔令、奏章、則例、移會、賀表、三法司案卷、實錄、殿試卷及各種簿冊等,是極珍貴的第一手歷史資料。
但清朝終結後,幾經遷徙,幾易其主,損失嚴重。
主管者歷史博物館因經費缺乏,曾以大洋4000元將8000麻袋、總計15萬斤的檔案,賣給造紙商拿去造紙。
辛亥革命後日本的一家公司也已立約買下,打算運回日本。
幸虧考古學家馬衡大聲疾呼,傅斯年與胡適、陳寅恪商議後,呈請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一)此一段文物不致失敗,於國有榮。
(二)明清歷史得而整理。
(三)歷史語言研究所有此一得,聲光頓起」(傅斯年《致蔡元培信》,1928年9月11日)最後以1.8萬元將這批檔案買下。
他為保護這一無價之寶立下汗馬功勞,也為史語所歷史組找到一個開創性研究選題,明清史研究因此有突破性進展,至今深受其惠。
1930年,傅斯年還在《〈明清史料〉發刊例言》中為明清代內閣大庫檔案整理制定基本原則,提出具體要求。
由於他對這批檔案期望值過高,整理過程中流露出失望。
有一次,他在北海靜心齋(史語所所址)對李濟感慨:「沒有什麼重要的發現。
」李濟反問:「什麼叫重要發現?難道說先生希望在這批檔案內找出滿清沒有入關的證據嗎?」傅聽後大笑。
(李濟《傅孟真先生領導的歷史語言研究所》)
其四,在中國開創史料學派。
傅斯年留學德國期間,正值蘭克(Leopold von Ranke)派史學觀點盛行之際。
何茲全《傅斯年的史學思想和史學著作》、歐陽哲生《傅斯年學術思想與史語所初期研究工作》都認為,傅斯年在史學方面受到蘭克的影響。
1928年5月,傅斯年創作《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下稱《旨趣》),同年10月發表在《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創刊號上。
這是他的就職宣言、治所宣言、挑戰宣言(挑戰西方漢學)。
吳相湘在《民國百人傳》第1冊中,將此文與胡適所撰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發刊宣言》相提並論,稱為「近五十年中國文化史研究的兩大重要文獻,亦為奠定中國現代歷史學之兩大柱石。
」
在《旨趣》中,傅斯年系統地表述建設新歷史學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法,核心要點為:「近代的歷史學只是史料學」;「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沒有材料便不出貨」;「反對『國故』觀念」;提倡整理史料時「存而不補」、「證而不疏」;歷史學和語言學的研究應該是「集眾的工作」;強調主動接地氣「求新材料」,不讀死書,而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據李懷宇《傅斯年:遊走在學術與政治之間》介紹,這句話靈感來自英國歷史學家屈維廉(G.
M. Trevelyan)的名言:「收集法國革命的事實!你必須上達天堂、下入地獄來獲取它們。
」)
(台北傅斯年圖書館·傅斯年紀念室照片。
來源:「qgl6577」的新浪博客。
)
傅斯年既有強烈學術進取心,也有強烈文化自尊心。
在《旨趣》中舉多例論證,中國的歷史學和語言學有個好開端,但現代落後,是因為「題目固定了,材料不大擴充了,工具不添新的了」,「政府最忌真史學發達之故」。
歐洲七年苦讀,涉獵甚廣,讓傅斯年有寬闊的國際視野,「不但具有雄厚的國學根柢,對於歐洲近代發展的歷史學、語言學、心理學、哲學以及科學都有徹底的認識。
」(李濟《傅孟真先生領導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清醒地意識到中西學術交融的發展趨勢,「國人如願此後文史學之光大,固應在戰勝外國人之心而努力赴之,亦應借鑑於西方漢學之特長。
」(傅斯年《論伯希和教授》)
傅斯年在《考古學的新方法》分析,中國考古舊方法之弊,「都是用文字做基本,就一物一物的研究。
文字以外,所得的非常之少」;肯定外國學者新的研究方法,「以世界文化眼光去觀察,以人類文化做標準,故能得整個的文化意義」。
所以在《旨趣》中提出「擴張研究材料」、「擴張研究工具」的宗旨,還在結尾響亮喊出三句口號,最後一個口號極具煽動性,也是點晴全文的心聲:「我們要科學的東方學之正統在中國!」
傅斯年本人在文史哲等眾多領域建樹頗豐,可惜天妒英才,否則學術豐碑更巨。
廈門大學教授謝泳在《學術之外的傅斯年》評價,「作為學者,傅斯年本人的學問,在他同時代的學人中不是最好的,但他是有真學問的。
」
也有學者對傅斯年的學術貢獻評價很高。
如他的《民族與古代中國史》中的五篇文章(《夷夏東西說》、《姜原》、《周東封與殷遺民》、《大東小東說》、《論所謂五等爵》),何茲全認為「篇篇都有精意,篇篇都有創見──獨到的見解,篇篇都是有突破性、創始性的第一流的好文章」。
哈佛大學教授、考古學家張光直稱讚,「傅先生是一位歷史天才,他的《夷夏東西說》一篇文章奠定了他的天才地位」,並說此文與董作賓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是他所看到的有創始性和突破性的最好的兩篇文章。
(何茲全《獨為神州惜大儒》)
史語所的學術重鎮獲得國內外學術界的公認。
羅家倫在《元氣淋漓的傅孟真》中介紹,「歷史語言研究所的『集刊』和『分刊』,得到國際學術界很高的重視,……孟真領導的力量是不可磨滅的。
」季羨林在《掃傅斯年先生墓》也說,傅斯年「創辦的《史語所集刊》在幾十年內都是國內外最有權威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刊物。
一登龍門,身價十倍。
」歐陽哲生在《傅斯年學術思想與史語所初期研究工作》中稱讚,「史語所《集刊》、《專刊》所發表的作品沒有一篇不是精心製作、嚴格編審。
」
歷史的車輪勢不可擋,歷史的公正一往無前。
傅斯年為中國大學、中國學術、中國文化奉獻的不朽功勳,被學界銘記,被民眾傳頌,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2015年11月29日一稿,12月8日00:46二稿,【山水微言·85】。
本文為《功狗·功人·功主──傅斯年史評三部曲之立功篇》連載最後一節,有刪節。
《孟真不朽,則中國不朽、文化不朽!──傅斯年史評三部曲之立德篇》18節連載待續。
)
版權聲明:歡迎個人轉載,請保留「山水微言」署名。
機構如轉載,請關注作者的評論微信號:SSWYPL,聯繫授權。
15萬斤大內檔案:險當「爛紙」賣掉,多虧一個聊城人
關注聊城晚報,讀到大美聊城13歲時讀完「十三經」,1908年求學天津,1913年考入北大預科,1916年升入本科,傅斯年是一個典型的學霸。求學北大時,蔡元培任校長。科學民主自由的思潮正滾滾而來,...
歷史學變革背景下的中國早期考古學
中國現代學術的進程及西學東漸過程是與中國近代歷史進程相伴而行的,它是近代社會以來,中國被迫開放的一個社會側面。歷史學和考古學也不例外,中國歷史學的變革、中國考古學的誕生,與西方學術的發展有著很深...
社科簡訊:衛拉特學·托忒學研究中心成立等兩則
內容摘要:「衛拉特學·托忒學研究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暨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衛拉特學·托忒學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作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報訊(記者孫妙凝)12月14日,「衛拉特學·...
中華名著205本(漢中市圖書館閱讀推薦第3期)
三、教育是最重要的事情(6種)平民教育不是以慈悲為懷的施米施粥的貧民教育,而是培養國民元氣,改進國民生活,鞏固國家基礎的新型教育。——晏陽初教育就是教人做人。——陶行知1.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
董作賓:一個為國家增壽為民族續命的考古學家
在中國近現代甲骨文考古研究領域,曾有「甲骨四堂」之說,所謂四堂者,則指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四人,這一說法,出自著名史學家陳子展評價近代甲骨學家之...
近十年中國古代史研究之觀感
【作者簡介】彭衛,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最近十年來,從先秦至晚清之前的中國古代史研究呈現出持續進展的態勢。根據《中國史研究動態》各年度不同斷代的學術綜述,近十年中國古代史領域發表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