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萬斤大內檔案:險當「爛紙」賣掉,多虧一個聊城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注聊城晚報,讀到大美聊城


13歲時讀完「十三經」,1908年求學天津,1913年考入北大預科,1916年升入本科,傅斯年是一個典型的學霸。


求學北大時,蔡元培任校長。

科學民主自由的思潮正滾滾而來,傅斯年的思想意識,初步完成第一次轉折。

1919年,傅斯年於北大畢業,隨即考取了官費留學生,開始了7年的歐洲留學生活。

其間,倫敦大學、柏林大學等知名學府都留下了他求學的足跡,心理學、自然科學、語言學、文學、史學、政治學等專業,他廣泛涉獵。

其中,他尤以文史專業為主,並展現非凡的才能。

同學俞大維甚至說:「搞文史的人當中出了個傅胖子,我們便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了!」

其間,他找到了西方自然科學與中國傳統學術的結合點。

這就是歷史語言考據學派。

當時,傅斯年便暢想,運用西方自然、社會各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清理中國的學術資料,就可以建立「科學的東方學」,即史料學。

1926年9月,傅斯年學成歸國。

1928年,中央研究院建立,傅斯年受命組建歷史語言研究所,迅速選拔了一批頂尖人才,充實了研究隊伍。

當時,歷史語言研究所人才濟濟,如,陳寅恪、徐中舒、董作賓、郭寶鈞、李濟等,並培養青年學者接班人。

在史言所內,陳寅恪任歷史組主任,李濟任考古組主任,趙元任任語言組主任,均為眾望所歸。

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在國際上有名的史學家。

其間,傅斯年將田野考古的目標首先投向了安陽殷墟。

1929年3月,在李濟的主持下,大規模的殷墟發掘正式開始。

僅這一年,便進行了三次發掘,發現文物眾多,僅甲骨便掘得數百片,還發現一塊一片具有仰韻文化性質的彩陶。

1936年進行第14次發掘時,發現了一個埋有完整馬車和四匹馬的車馬葬坑,這是第一次發現商代交通工具,轟動了中外學術界。

當年6月,第15次發掘,共發現有字甲骨17096片,比前14次發現的總和還要多。

隨著日本侵華步伐加劇,這成為對殷墟的最後一次發掘。

這期間的發掘所得,震驚世界,成為20世紀世界田野考古工作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傅斯年領導的殷墟發掘,有力地證實了甲骨文字的存在。

甲骨文與《史記》等史書互證,讓商代的史事由隱晦而清晰。

中國的信史,因此向前推演了數百年。

傅斯年領導史言所對中國歷史研究的另一大貢獻是整理大內檔案。

明清大內檔案是清王朝保存的自明末以來的內閣大庫保存的檔案。

1922年,這批珍貴的檔案險些毀於一旦。

當時,歷史博物館經費緊張,相關負責人便在這批檔案上打起了主意,把檔案裝進了8000多個麻袋裡,總重量約15萬斤。

他們以「爛字紙」的價格,總計4000大洋,賣給了一家紙店,準備重現造紙。

傅斯年深知這批檔案的珍貴,便緊急上書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蔡元培,商議購買保護。

後經傅斯年等人多方周折、聯絡,中央研究院買下了這批檔案,並交由史言所進行整理。

在艱苦的環境下,史言所的人員每天工作8小時,把堆積如山的「爛紙」一張一頁地鋪平、分類、重新包紮。

對這些檔案,傅斯年視若珍寶:「凡已經整理出來的史料無論如何破爛,我們決不能使其毀在我們手中。

」「如果稍一疏忽,就有許多重要的史料,將被永遠埋沒。

從1929年9月開始,到1930年9月30日完工,這批檔案的初步整理僅用了一年時間,而預期至少需要4年,效率之高、速度之高出人意料。

數十年來,明清大內檔案的整理面世,為明清歷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原始材料,推動了明清歷史研究的不斷深入。

關於史學研究,傅斯年有一句名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而以往傳統的史學研究喜歡空談,常常從典籍到典籍。

傅斯年主張不應待在家裡做歷史研究,要從實物到典籍,即考古,尋找原始的材料。

他開創了一個「史料學派」,主張「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沒有材料便不出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8年始建,到他1950年去世,傅斯年一直任所長。

其間,他是中國史學研究的旗手和舵手。

無論是殷墟發掘,還是整理大內檔案,都是傅斯年獻身史學的一個表象,其提倡的創建「科學的東方學」影響更加深遠。

(全媒體記者 林志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近十年中國古代史研究之觀感

【作者簡介】彭衛,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最近十年來,從先秦至晚清之前的中國古代史研究呈現出持續進展的態勢。根據《中國史研究動態》各年度不同斷代的學術綜述,近十年中國古代史領域發表的論...

翻開 看看考古的另一面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中,夏鼐和王仲殊先生說,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定義」是很微妙的,有些時候它是一種歸納總結,有些時候它是一種...

董作賓:一個為國家增壽為民族續命的考古學家

在中國近現代甲骨文考古研究領域,曾有「甲骨四堂」之說,所謂四堂者,則指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四人,這一說法,出自著名史學家陳子展評價近代甲骨學家之...

歷史學變革背景下的中國早期考古學

中國現代學術的進程及西學東漸過程是與中國近代歷史進程相伴而行的,它是近代社會以來,中國被迫開放的一個社會側面。歷史學和考古學也不例外,中國歷史學的變革、中國考古學的誕生,與西方學術的發展有著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