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來第一次:中國考古學大會馬上召開 考古界群英聚首人才薈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將於5月21至23號在鄭州黃河迎賓館舉辦。

此次大會是中國考古學界首屆學術盛會,也是中國考古學誕生近百年來首次舉辦的國際性高端學術會議。

本次大會面向社會開放,廣大文物考古熱心人士均可參會、聽會。

大會還分別在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鄭州師範學院、河南博物院四個地點,安排了十多場公眾講座,主講人全部是來自全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著名專家。

其中有三場在河南博物院多功能廳舉行。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各專業委員會專家演講次序

舊石器專業委員會專場報告安排

5月21日下午 上半場 主持人: 吳小紅

14:00-14:15 高 星: 舊石器考古的年代學問題

14:15-14:30 張家富: 考古地層完整性的光釋光檢驗

14:30-14:45 劉春茹: ESR測年在考古學中的應用研究

14:45-15:00 塗 華: Al-26/Be-10埋藏測年法及其在古人類遺址中的應用

15:00-15:15 劉進峰: 岩石表層釋光測年在考古中的應用新進展

15:15-15:30 付巧妹: 古DNA分析與測年數據繪製歐亞早期現代人演化圖譜

茶歇/合影:15:30-15:50

5月21日下午 下半場 主持人: 葛俊毅

15:50-16:05 吳小紅: 舊石器考古的碳十四測年-進展與問題

16:05-16:20 賴忠平: 史前人類定居青藏高原的年代

16:20-16:35 葛俊逸: 大窯舊石器遺址綜合年代學研究和古環境重建

16:35-16:50 孫雪峰: 我國中部秦嶺地區大量舊石器遺址的地層和年代學研究

16:50-17:30 提問與討論(對報告的提問與答疑;關於對成立「中國考古學會年代專

業委員會」的意見與建議)

5月22日上午 上半場 主持人:高星

9:00-9:10 裴文中獎、賈蘭坡獎頒獎儀式。

頒獎人:陳淳

9:10-9:30 王幼平: 鄭州地區近年來的舊石器考古新收穫

9:30-9:50 李占揚: 靈井許昌人遺址細石器研究

9:50-10:10 杜水生: 河南欒川龍泉洞遺址

10:10-10:30 王小慶: 龍王辿遺址第一地點細石器加工技術與年代

茶歇:10:30-10:40

5月22日上午 下半場 主持人:王幼平

10:40-11:00 陳 淳: 舊石器考古信息整合和解釋

11:00-11:20 馮小波: 陝西省漢中盆地舊石器時代遺址調查研究

11:20-11:40 裴樹文: 泥河灣盆地飛梁遺址發掘與研究

11:40-12:00 徐新民: 浙江舊石器考古新進展

5月22日下午 上半場 主持人:李占揚

14:00-14:20 鄧成龍: 磁性地層學在考古遺址測年中的應用研究

14:20-14:40 張東菊: 青海151遺址2014年發掘研究進展

14:40-15:00 彭 菲: 西北更新世末-全新世初文化演化與環境變遷—鴿子山初步認識

15:00-15:20 李意願: 澧水流域晚更新世遺址地層年代序列與石器技術發展

茶歇:15:20-15:30

5月22日下午 下半場 主持人:王社江

15:30-15:50 張興龍: 貴州清水苑大洞石製品初步研究

15:50-16:10 周振宇: 多視角三維重建技術在舊石器時代遺址田野考古中的應用

16:10-16:30 劉鎖強: 三維重建技術在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中的運用

16:30-16:50 關 瑩: 跋山涉水——更新世末期歐亞大陸古人類遷徙與擴散的生態學視角

16:50-17:30 自由發言、討論、閉幕

新石器專業委員會專場報告安排

21日下午(14:00——17:00)

上半場:14:00——15:30

開場發言:趙輝14:00——14:10

代表發言:14:10——15:15(每人10分鐘)

1 郭偉民 試論中心聚落歷史進程中的連續與斷裂——以城頭山、石家河遺址為例

2 魏興濤 試論中原地區的早期社會複雜化

3 傅憲國(劉業灃代講) 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

4 叢德新 天山為橋:新疆溫泉阿敦喬魯遺址與墓地的考古新收穫

5 李新偉 古國概念在中國史前考古學中的應用

6 徐峰 從形制和紋飾看玉與青銅文化之間的傳承

討論:15:15——15:30

休息:15:30——15:40

下半場:15:40——17:00

代表發言:15:40——16:45(每人10分鐘)

7 林留根 順山集文化研究

8 張愛冰 關於侯家寨遺存的幾點認識

9 鮑穎建 豫中潁洪河流域裴李崗文化遺存研究

10 李麗娜 試析大河村遺址仰韶文化遺存

11 郭明 紅山文化晚期分層社會的形成與特徵——以牛河梁遺址為例

12 許鵬飛 崧澤文化葬俗的初步研究

討論:16:45——17:00

22日上午(9:00——12:00)

上半場:9:00——10:35

代表發言:9:00——10:10(每人10分鐘)

13 劉斌 良渚古城的綜合研究

14 王寧遠 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系統

15 韓建業 彩陶文化西來說的新審視

16 梁中合 堯王城的新發現和龍山文化社會發展的新認識

17 孟華平 石家河聚落考古的新收穫

18 高江濤 也談陶寺與石峁

19 屈慧麗 台灣安和遺址母與子發現之重要性探討

討論:10:10——10:25

休息:10:25——10:35

下半場:10:35——12:00

代表發言:10:35——11:45(每人10分鐘)

20 黃可佳 陶寺天文觀測遺蹟雜議

21 孫周勇、邵晶 石峁遺址的分期及城建過程

22 王煒林、馬明志 中國北方地區石城聚落的出現及文化環境分析

23 趙光國 齊家文化占卜行為分析

24 靳松安 論後崗二期文化與周鄰文化的關係

25 陳洪波 早期稻作在華南與大陸東南亞地區的演進

26 楊玉璋 淮河中游新石器時代植物資源利用與農業發展探析

討論:11:45——12:00

22日下午(14:00——17:00)

上半場:14:00——15:15

代表發言:14:00——15:00(每人10分鐘)

27 郭立新 從稻田遺存看稻作農業的起源與發展

28 張 弛 喜讀<淅川下王崗>推定之「土倉」與「高倉」續論 —— 漢水中游史前地面式糧倉類建築的進一步確認

29 張居中 賈湖人的生與死的世界――生產工具的視角

30 黃建秋 論改制石器的觀察與分析——以一件特殊造型石器為例

31 邸楠 陝西藍田新街遺址出土石刀的實驗考古學研究

32 槇林啟介 中國古代石鐮的多元性

討論:15:00——15:15

休息:15:15——15:25

下半場:15:25——17:00

代表發言:15:25——16:35(每人10分鐘)

34 戴向明 黃河中游史前陶器生產概覽

35 尹檢順 洞庭湖地區新石器時代白陶的發現與研究

36 王芬 魯東南地區龍山文化陶器研究

37 趙亞鋒 洞庭湖區屈家嶺文化聚落間陶器對比研究

38 張小虎 輝縣風頭崗遺址龍山到漢代的環境變遷研究

39 霍東峰 層位關係圖與系絡圖

40 曹艷朋 關於田野考古中方向問題的討論

討論:16:35——16:50

大會總結髮言:16:50——17:00

夏商專委會研討日程安排

每位發言時間原則上限10分鐘,每單元提問討論15-20分鐘。

21日下午(14:00-17:00)

主持人:唐際根 王立新

14:00-15:20 發言,15:20-15:35 討論

1 郭妍利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南沙遺址的新發現和初步研究

2 楊樹剛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焦作府城遺址2014年度考古發掘新收穫

3 岳洪彬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道路與都邑布局——殷墟遺址洹河北岸區域田野考古新思路和新收穫

4 燕生東 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 晚商時期渤海南岸地區鹽業考古發現與研究

5 何曉琳 武漢大學考古系 安徽阜南台家寺遺址考古收穫

6 盛偉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談談洞庭湖區夏商之際文化遺存的新發現和新研究

7 王富強 煙臺市博物館 膠東地區岳石文化的新發現和新研究

8 劉中偉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河南焦作新區李屯遺址發掘的主要收穫

15:35-15:45 茶歇

15:45-16:45發言,16:45-17:00討論

1 趙春青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中國史前城址的分類與分期

2 李玉潔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新砦城址的規制及所表現的遠古文明

3 段天璟 吉林大學文學院考古系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何為考古學上的夏時期遺存:夏時期的考古標尺•二里頭文化及其他

4 趙海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二里頭都邑第四期晚段遺存探析

5 飯島武次 日本 關於先商文化的類型區分和地域性問題

6 蔡全法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登封王城崗城址興廢動因與小城性質

22日上午(9:00-12:00)

主持人:許宏 張國碩

9:00-10:20 發言,10:20-10:35 討論

1 徐昭峰 遼寧師範大學 豫東夏商考古與古史傳說

2 蔣剛 重慶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考古文博系 考古學文化研究視野下的白燕文化

3 易 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從龍山與齊家透視二里頭文化的形成

4 龐小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齊家文化與二里頭文化交流探析

5 方輝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商代都城建築基址方位考

6 井中偉 吉林大學文學院考古系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垣曲商城城垣夾牆功能探析

7 具隆會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新鄉王門出土三塊無字卜骨時代初探

8 張立東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試論二里頭鑲嵌綠松石牌飾的功用

10:35-10:50 茶歇

10:50-11:50發言,11:50-12:00 討論

1 常懷穎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中原腹地以北地區的「過渡期」遺存蠡探

2 侯衛東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太行山東南麓夏商之際文化互動與社會變遷

3 吳倩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望京樓商城城門的初步相關研究

4 郭明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關中地區早期建築試析

5 陳國梁桑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 二里岡文化的埋葬行為——以偃師商城遺址人骨遺存為例

6 方方 中國科技大學 大辛莊遺址人與動物遺存的同位素分析

22日下午(14:00-17:00)

主持人:方輝 岳洪彬

14:00-15:20 發言,15:20-15:30 討論

1 秦小麗 日本金澤大學 龍山晚期到二里頭文化時期綠松石裝飾品和鑲嵌技術

2 岳占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商周青銅爵的鑄造工藝考察

3 齊韶花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文化管理系 商代商奄集團的青銅器特徵探討

4 韓鼎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商代禮器紋飾研究的新思路

5 陳淑卿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晚商發笄性別研究——以殷墟和前掌大墓地為例

6 何毓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殷墟墓葬葬具探析

7 馬俊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弓形器雜談

8 宋亦簫 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夏商考古遺存中的「十」字造型起源及其內涵探索

15:30-15:40 茶歇

15:40-16:40發言,16:40-16:50討論

1 鈴木舞 日本 婦好墓青銅器群之製作單位--以銘文字體為主

2 董睿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商周青銅容器壺、卣、罍、尊、彝考略

3 何贊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關於銅鼓山出土青銅器的相關思考

4 王文軒 西藏民族大學 前掌大墓地的女性葬兵現象

5 谷斌 湖北省恩施電視台 商周青銅器、玉石器龍紋分類與研究——兼論中華龍起源的幾個問題

6 丁思聰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商代玉琮形器芻議

16:50-17:00 學術總結(劉緒)

兩周專業委員會代表發言順序

21日下午(14:00——17:00)

上半場:14:00——15:35

主持人:徐良高 王 青

代表發言:14:00——15:10(每人10分鐘)

王占奎:淺談西周文化的分期與年代

張懋鎔:西周銅器墓的分類與族屬

張天恩:試論葉家山墓地曾侯墓年代及排序

陳麗新:淺析葉家山M107分器現象

黃鳳春:關於周代「堲周」葬制的若干問題發微

黃尚明:從青銅器銘文看曾國的婚姻關係

雷興山:論周原齊家制石作坊的族徽與聚落結構

討論:15:10——15:25

休息:15:25——15:35

下半場:15:35——17:00

主持人:王占奎 雷興山

代表發言:15:35——16:45(每人10分鐘)

徐良高:西周「侯」、「伯」性質的考古學觀察

劉延常:齊魯文化的考古學解讀

曹 斌:公元前九百年前後的西周世界:西周國家前、後期社會格局的變動及其原因

楊勝文:考古墓葬資料所見兩周女性社會地位及變遷

張禮艷:北京昌平白浮M2墓主人族屬及相關問題辨析

王 輝:陝西周原的河流地貌演化及其與聚落演化的關係

宋江寧:雙城記—關中平原史前到秦漢時期的中心轉移趨勢下的周原與豐鎬

主持人:劉延常 向桃初

代表發言:9:00——10:10(每人10分鐘)

向桃初:南方商周青銅禮儀及相關問題探索

王樂文:楚墓青銅禮器組合探討

高成林:商末西周牛首獸面紋折肩銅尊初論

陳小三:湖南望城高砂脊銅器群分析

唐錦瓊:長江下游地區商周時期城址的考古學觀察

金國林:試析鮮水河上游出土的銅戈

曹岳森:從東周王城西垣的兩處發現談談地貌信息的識別與解讀

主持人:謝堯亭 張照根

代表發言:10:35——11:45(每人10分鐘)

滕銘予:中山靈壽城東周時期墓葬研究

吳業恆:河南伊川縣徐陽東周墓地的發掘與研究。

黃昊德:越國王陵考古的主要收穫

岳連建:陝西戰國魏長城遺址的調查與研究

王 青:銅 起源的初步研究

大日方一郎:西周墓葬出土陶器組合及特徵初探-以豐鎬地區、周原地區為中心。

薩仁畢力格:蒙古國青銅時代赫列克蘇爾文化研究

主持人:張懋鎔 張天恩

代表發言:14:00——15:10(每人10分鐘)

袁俊傑:論 父簋與侍從制度

王龍正:金文「就邐」與「即立」——兼說列國與豳地

凡國棟:商周「金反」的發現及其定名

曹錦炎:趙氏戈銘文考釋

嚴志斌:巴蜀符號研究中的四個問題

趙東升:中國古代墓葬封土形式演變研究

張照根:婦好墓出土玉器的自然老化特徵考察與分析

主持人:曹錦炎 滕銘予

代表發言:15:35——16:35(每人10分鐘):

印 群:談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出土的青銅獸面形飾件

路國權:周楚二系:試論東周時期銅簠的分類和譜系

馬 賽:從手工業作坊看周原遺址西周晚期的變化

黃錦前:申論西周金文的「縣」――兼談古文字資料對相關研究的重要性

孫占偉:陝北地區發現的東周狄人文化遺存及相關問題

趙燕嬌:先秦時期海岱先民的海上對外交流

李浪林:探方基點的不可隨意性。

兩周委員會主任王巍 總結髮言:16:45——

秦漢考古專業委員會研討會

各場發言和討論安排

5月21日下午14:00~17:00

第一場

主持人:信立祥(中國國家博物館)

評議人:焦南峰(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1. 焦南峰(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題 目:《從「天下之中」到「南面稱王」——中國古代帝王陵形制演變的考古學觀察》

2. 韓國河(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題 目:《兩漢陵寢制度比較研究》

3. 孫偉剛(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題 目:《略論秦漢帝陵的「寢園」》

4. 鄭同修 崔聖寬(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題 目:《定陶漢墓考古新發現及其意義》

5. 閆 勇(山東煙臺市博物館)

題 目:《試論膠東地區漢代石槨墓》

6. 張翠敏(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題 目:《遼東半島兩漢墓葬分期》

7. 白 岩(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題 目:《北京地區戰國秦漢時期瓮棺葬研究》

8. 全 洪(南越王宮博物館)

題 目:《廣州增城金雞嶺秦代木槨墓推考》

9. 史黨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

題 目:《從墓葬中的「異例」看秦文化的傳播》

10. 李龍彬(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題 目:《遼陽新發現的河東新城東漢壁畫墓及其相關問題》

11. 樊溫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

題 目:《鄭韓故城東周時期空心磚墓葬研究》

5月22日上午9:00~12:00

第二場

主持人:白雲翔(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評議人:韓國河(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12. 劉振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題 目:《漢長安城的郊外》

13. 張衛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

題 目:《秦漢時期的前殿及相關問題初步研究》

14. 游富祥 張曉磊(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部)

題 目:《「千渭之會」田野考古調查》

15. 董學增(吉林市博物館)

題 目:《吉林地區古文化、古城、古國——以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吉林市為例》

16. 王曉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

題 目:《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秦代城址及相關問題》

17. 程鵬飛(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題 目:《蒙古國中東部地區匈奴城址與聚落考古的新發現》

18. 劉海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題 目:《漢代聚落形態試論》

19. 張建鋒(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題 目:《城市水利考古學初論》

20. 劉 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題 目:《鄭國渠、白渠的走向及相關問題研究綜述》

5月22日下午14:00~17:00

第三場

主持人:鄭同修(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評議人:李銀德(徐州博物館)

21. 李銀德(徐州博物館)

題 目:《玉枕概論》

22. 徐龍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題 目:《山東發現的漢代大型胡人石雕像再研究》

23. 洪 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題 目:《略論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錐畫漆器》

24. 趙寵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題 目:《考古發現漢晉銅叉形器研究》

25. 楊哲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題 目:《白瓷起源問題管見》

26. 張 玲(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題 目:《長江下游西漢中小型墓葬所出硬胎釉陶器研究》

27. 陳彥堂(河南省文物局)

題 目:《從漢代鉛釉到唐三彩——中國古代低溫釉源與流的考古學辨析》

28. 吳小平(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

題 目:《中國西南地區發現的漢代瓷器》

29. 劉尊志(南開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

題 目:《淺論秦漢三國時期的食物品種》

三國至隋唐考古專委會鄭州會議日程安排(修訂)

宋遼金元明清考古專業委員會

第七屆全國動物考古會(共19場口頭匯報,5場海報展講)

植物考古專業委員會

第一組 南方地區植物考古研究:(趙志軍研究員 秦嶺副教授)

顧海濱:從彭頭山文化炭化水稻的數據分析看水稻的馴化速度

吳 妍:植矽體視角下的稻作起源與擴散

潘 艷:跨湖橋遺址的人類生態學分析

鄭雲飛:良渚社會的生業形態及其生產力水平

邱振威:太湖流域史前水田植物考古研究—以姜里遺址和朱墓村遺址為例

唐麗雅:屈家嶺——石家河時期江漢地區的農業生產模式

羅武宏:淮河流域稻作農業起源研究新進展

第二組 專題與歷史時期植物考古研究:(鄭雲飛研究員 靳桂雲教授)

秦 嶺:人、地、物的相互依賴性——從Ian Hodder的Entanglement理論談作物馴化與農業起源

金原正明:東亞的古環境變遷與人類活動

趙志軍:小麥傳入中國的時間和路線-植物考古學新資料

呂厚遠:1800年前絲綢之路穿越青藏高原的茶葉證據

蔣洪恩:漢代王陵的植物考古-以南昌海昏侯墓地為例

周 云:唐宋大邑青龍鎮的發現及其植物考古新進展

金和天:北京地區植物考古新發現—大興三合莊遺址植物考古工作

第三組 北方地區植物考古研究:(呂厚遠研究員 顧海濱研究員)

靳桂云:海岱地區史前稻遺存研究

吳文婉:北方地區裴李崗時代生業經濟初探

陳雪香:論岳石文化先民與植物的互動關係

葛 威:河南鞏義花地嘴遺址出土石刀表面植物微體遺存初步發現與分析

孫永剛:遼西地區史前時期植物遺存研究

賈 鑫:西遼河流域青銅時代人地關係研究

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委員會發言順序

人類骨骼考古專業委員會會議日程

5月21日下午 上半場 主題發言 主持人: 王明輝

14:00-14:15 朱 泓: 開幕詞、學術發言

14:15-14:30 周 慧: 中國北方古代人群mtDNA單倍型以及Y染色體SNP譜系研究

14:30-14:45 劉 武: 現代人在中國出現與擴散的化石證據

14:45-15:00 張 君: 緊密結合考古學的骨骼人類學研究—以多崗拜城人骨研究為例15:00-15:15 胡耀武: 河北梳妝樓遺址人骨的穩定同位素分析

茶歇:15:15-15:25

5月21日下午 下半場 專題發言1 主持人: 朱 泓

15:24-15:40 趙凌霞: 河南欒川孫家洞發現的直立人化石及其學術意義

15:40-15:55 陳 靚: 青海都蘭官卻和遺址人骨的種系特徵

15:55-16:10 何嘉寧: 鄭州東趙遺址DISH古病理病例分析

16:10-16:25 王明輝: 河南平頂山蒲城店遺址古代人群健康狀況的比較分析

16:25-16:40 李法軍: 天津北辰張灣明代沉船出土人骨鑑定與初步分析

16:40-16:55 張全超: 從創傷研究視角看中國北方長城地帶社會複雜化進程中的暴力衝突

16:55-17:10 張林虎: 伊犁河流域史前人群創傷疾病模式研究

17:10-17:25 李海軍: 近7000年前河北姜家梁人群下頜圓枕研究

5月22日上午 上半場 專題發言1 主持人:朱 泓

09:00-09:15 原海兵: 追尋楚系「景氏」的天府遺蹤

09:15-09:30 趙永生: 試論枕部變形

09:30-09:45 孫 蕾: 平頂山葉縣辛莊一號戰國楚墓人骨研究

09:45-10:00 周 蜜: 沙洋塌冢一號楚墓人骨研究

10:00-10:15 周亞威: 鄭州汪溝遺址仰韶時代人骨研究

10:15-10:30 朱曉汀: 江蘇邳州梁王城遺址西周墓地出土人骨研究

10:30-10:45 王建華: 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墓地人口自然結構及相關問題研究

茶歇:10:30-10:45

5月22日上午 下半場 專題發言2 主持人:周 慧

10:45-11:00 崔銀秋: 線粒體基因組研究新疆青銅時代古人群的來源與組成

11:00-11:15 付巧妹: 古DNA探究現代人演化

11:15-11:30 趙 欣: 西藏故如甲木墓葬出土人骨的DNA研究

11:30-11:45 武喜艷: 從崗嘎墓地的人群遺傳結構初步探尋蒙古族源

11:45-12:00 討論

5月22日下午 上半場 專題發言3 主持人:胡耀武

14:00-14:15 凌 雪: 新疆巴里坤東黑溝先民利用動物資源的碳氮同位素分析

14:15-14:30 郭 怡: 曲曼遺址出土人(動物)骨穩定同位素分析

14:30-14:45 張國文: 河南登封南窪遺址人和動物骨骼穩定同位素分析

14:45-15:00 侯亮亮: 也談文化形成的滯後性—以大同東信廣場北魏墓群人骨的穩定同位素分析為例

15:00-15:15 王 寧: 晚商先民食物結構與社會階層的穩定同位素分析:以河南滎陽小胡村貴族墓地為例

茶歇:15:15-15:30

5月22日下午 下半場 專題發言4 主持人:王明輝

15:30-15:45 索明傑: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伊和淖爾墓地出土人骨的體質人類學研究

15:45-16:00 曾 雯: 磨溝古代人群與甘青地區其他古代人群的關係

16:00-17:30 會議討論:人類骨骼考古的發展趨勢 主持人:朱 泓

公共考古研討會日程

5月21日

下午

上半場 主持人:王仁湘

14:00-14:15 王 睦:中國考古之於德國青少年----如何更好地理解遙遠國度的悠久歷史

14:15-14:30 李 飛:土司,考古與公眾:基於海龍囤的公眾考古實踐與思考

14:30-14:45 高大倫:動漫片《考古訓練營》2.0版首映式

14:45-15:00 方向明:我心目中的「人民的事業」——一個普通考古工作者的「公共考古」視野

15:00-15:15 巫新華:崑崙•河源與西域

15:15-15:30 白勁松:呼倫貝爾地區蒙古族早期文化遺存與公共考古

15:30-15:45 茶歇

下半場 主持人:魏峻

15:45-16:00 王仁湘:廟底溝文化彩陶上的鳥紋主題

16:00-16:15 仝 濤:關於公眾考古意義的一點思考

16:15-16:30 劉國祥:論考古學的當代價值—以敖漢旱作農業系統成功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為例

16:30-16:45 莫妮卡•漢娜:盜掘、盜賊及埃及古物的貿易

16:45-17:00 穆罕默德•阿菲菲:埃及多處遺址的考古發掘

17:00-17:15 維吉里奧•佩德雷斯•特拉佩羅:白色之城Kaha Kamasa—宏都拉斯莫斯基蒂亞地區考古新發現

17:15-17:30 毛保中:東坑砣沉船公眾考古探析

5月22日

上午

上半場 主持人:高蒙河

9:00-9:15 方 勤:考古發現揭示的曾國歷史

9:15-9:30 魏 峻:考古成果的博物館展示

9:30-9:45 林必忠:當代國際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公眾考古

9:45-10:00 趙曉剛:依託考古現場 宣傳地方歷史—瀋陽市公眾考古活動的開展與思索

10:00-10:15 田廣林:紅山時代歐亞大陸的東西互動與南北交流

10:15-10:30茶歇

下半場 主持人:方勤

10:30-10:45 高蒙河:公共考古中的考古策展人

10:45-11:00 鞏 文:談公共考古視野下的田野考古展示與出土遺存展覽

11:00-11:15 張中華:圓明園遺址公眾考古工作實踐

11:15-11:30 曹 龍:考古研究院所如何做好公眾考古

11:30-11:45 劉志岩:關於公共考古實踐的探索與思考——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為例

11:45-12:00 王蔚波:猴形文物藝術研究

下午

上半場 主持人:高大倫

14:00-14:15 張廣然:文物出版社圖書出版回顧與展望

14:15-14:30 曹兵武:公共考古的利益攸關方及其實踐策略—從海昏侯墓考古新發現談起

14:30-14:45 喬 玉:網際網路時代公共考古傳播的探索與實踐

14:45-15:00 李 韻:從曹操墓到海昏侯墓—全媒體時代,考古成果如何有效傳播

15:00-15:15 沈一民:網際網路時代下的中國公共考古學

15:15-15:30 於 冰:湖南考古所近十年公共考古探索與實踐

茶歇 15:30-15:45

下半場 主持人:汪永基

15:45-16:00 王 濤:從土耳其加泰土丘遺址淺議公眾考古學的構建

16:00-16:15 王 霞:《文物》月刊的特色及建設目標

16:15-16:30 鄭 媛:考古志願者的探索與研究—以山西為例

16:30-16:45 崔天興:從日常到崇高的文化遺產體驗——文化遺產保護中公眾考古的邏輯和實踐

16:45-17:00 吳長青:微信里的考古

17:00-17:15 郭夢涵:《田野考古、自媒體與本地》

17:15-17:35 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 王仁湘 總結髮言

17:35-17:55 中國考古學會領導為榮獲公共考古獎(金鎛獎)的單位和個人頒獎

新興技術考古專業委員會分會場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公共考古講座預告

【第一場】

講座主題:《夏都探秘: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

主講嘉賓:許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

推薦理由:最早的「中國」從何而來?數千年前「滿天星斗」時代的中國大地有著怎樣豐富多彩的區域文化?應該怎樣看待它們?早期中國由多元到一體的演進過程是單線進化的嗎?中國可以做無限制的上溯嗎?中原文化一直就遙遙領先嗎?為什麼最早的「中國」出自中原?

種種問題,引人遐思。

文獻史學撲朔迷離的追述傳說,更使我們看那個時代猶如霧裡看花……

而從考古學的視角,可以追溯東亞「大兩河流域」的社會複雜化、國家化、城市化和文明化進程,進而勾畫出東亞大陸農耕文化與早期文明史的框架。

本周六下午3:00,二里頭遺址發掘主持人許宏博士將帶你走進那段神秘歷史的深處,跟隨考古人許宏走進數千年前的「中國」世界,一覽那個時代的恢弘與壯闊。

敬請期待!

講座嘉賓:

許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二里頭工作隊隊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夏商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主要科普著作:《最早的中國》(科學出版社,2009年),《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三聯書店,2014、2016年),《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三聯書店,2016年)。

【第二場】

講座主題:《考古十兄弟:早年殷墟發掘的人與事》

主講嘉賓:唐際根(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字博物館副館長)

推薦理由:提到考古,似乎人們更易於被古墓中的精美文物及墓主人的故事所吸引,但事實上,考古學家奔赴田野的故事,同樣娓娓動聽……

上世紀初,一批中國學人分批來到河南安陽,在小屯村附近蟄伏十年,從識別夯土到清理出著名的「三疊層」,他們締造了中國考古學最早「黃金十年」。

他們有時長袍馬褂、有時西裝革履,工作於烈日炎炎和昏燈暗影之下,發現了完整的「大龜四版」,揭露出商代國王居住的宮殿宗廟,確認了中國最早的王陵大墓。

1937年,日軍侵華,考古隊員被迫轉移,臨走時為小屯村的孩子們留下了一座充滿溫情的「洹水學校」;

在長沙,他們清樓買醉,深情結拜,互訴衷腸,摔杯之後各奔前程,留下「考古十兄弟」的學林佳話。

本周日上午9:3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字博物館副館長唐際根先生為大家深情講述「考古十兄弟」的那些事兒……

講座嘉賓:

唐際根,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字博物館副館長、安陽殷墟博物館副館長、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學理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專業教授等職。

先後在《考古學報》《考古》《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等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6部(含編著)。

1999年,他率隊發現商王朝中期都邑洹北商城及城內宮殿宗廟區。

其科研成果和有關事跡見於《人民日報》《文匯報》《遼望周刊》和美國《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日本《東方學報》等媒體。

【第三場】

講座主題:《在旋動的世界裡——大河村文化彩陶漫說》

主講嘉賓:王仁湘(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民族與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

推薦理由:在距今6000-5000年前,生活在鄭州與洛陽之間的大河村人創造出的豐富多彩的大河村彩陶文化,成為我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樸素的造型美、抽象的裝飾美、雄健的色彩美在原古時期眾多類型的彩陶藝術中別具特色,獨樹一幟。

這些彩陶不僅記錄了他們的信仰,畫出了他們心中的悲歡,而且也傳導出他們對世界的感悟。

隨著他們在彩陶上畫出的日月、魚鳥和人體等圖案,我們可以看到先民在這旋動世界裡的所思所想,也能看到我們現代信仰與藝術思維流淌著的古老遺傳因子。

本周日下午3:00,一起跟隨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民族與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王仁湘老師開啟漫說大河村彩陶文化之旅吧!

講座嘉賓:

王仁湘,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民族與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南京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關注中國史前考古、飲食考古和圖像考古研究,近年來專注史前彩陶研究,將彩陶的傳播看作是6000年前古中國文化認同的開端。

相關著作有《史前中國的藝術浪潮》《中國史前文化》《人之初》等。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海外學者演講與座談會

5月22日晚19:00-22:00

主持人:王巍(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荊志淳(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海外學者演講 19:00-21:30

每位30分鐘, 25分鐘演講,5分鐘問答。

1.莫妮卡•漢娜 (代表穆罕默德•阿菲菲, 埃及文物部)

埃及的考古新發現

2. 桑傑•庫瑪爾•曼紐爾 (印度考古調查局考古所)

近期在拉賈斯坦邦Binjor遺址的考古發掘:薩拉瓦提流域的哈拉帕文化手工業聚居區

3. 維吉里奧•佩德雷斯•特拉佩羅 (宏都拉斯人類學與歷史研究所)

白城:宏都拉斯莫斯基蒂亞地區發現的一處新的文化遺存

4. 霍•拉布哈蘇榮 (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蒙古國考古學會)

蒙古考古學研究的收穫以及成果

5. 伊夫里耶夫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歷史、考古和遠東民族研究所)

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烏蘇里河河谷里的柯科沙洛夫卡-1古城址和柯科沙洛夫卡-8古墓考古研究

中外學者座談 21:30-22:00

主題:走向世界的中國考古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羅家壩遺址與巴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宣漢舉辦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齊澤垚 楊陽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齊澤垚 楊陽)中國四川有巴山蜀水之稱,古代巴文明是四川地區區域...

以標識性成果引領巴文化研究新格局

以標識性成果引領巴文化研究新格局——《宣漢羅家壩遺址與巴文化研究》新書發布會及學術研討會舉辦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齊澤垚關鍵詞:巴文化;羅家壩遺址;考古發掘;墓葬

考古學:走向公眾 走出國門

2016年是中國考古學穩步發展的一年,考古發現層出不窮,重大發現錦上添花,科研成就碩果纍纍。在紮實的學科基礎上,中國考古服務於大眾,邁步走向世界。全國各地考古發掘近千項,不同時期的田野考古發現紛...

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在我市開幕

29日上午,為期三天的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在我市開幕,來自全國數十個省市的考古文博單位、高校近百位專家學者及20餘名高校學生代表共聚一堂,研究探討公共考古領域的熱點話題與重大事件。中...

6000年前的推拉門

雕龍碑遺址位於中國中部湖北省棗陽市鹿頭鎮的武莊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氏族公社聚落遺址,年代為距今6000年左右。雕龍碑風景區,位於棗陽城東北25公里處。這裡自然環境優美,河流、山林和平原為...

人民日報:閩西北南山遺址,為啥很重要

「南山遺址出土的水稻是目前在武夷山東麓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水稻遺存;出土的粟和黍兩種小米是目前在整個華南地區,包括嶺南地區和武夷山脈以東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小米遺存,這為探討整個華南沿海地區的稻作農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