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沽上藏了多少「老寶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日,記者從天津市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總結會議上獲悉,本市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歷時近5年,經過2384名工作人員的辛勤工作,共確定127家單位進行藏品登錄,普查登記可移動文物實際數量1784494件。

本次普查範圍涵蓋本市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等各類國有單位法人。

可移動文物普查

是什麼

可移動文物是指可以隨意移動擺放位置的文物,指館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等,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國家一級文物、二級文物、三級文物。

為什麼

我國可移動文物種類豐富、數量龐大、價值突出,收藏體系多元。

新中國成立以後,先後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根據其外在形態和形式分為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等),建立起完整的檔案,為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髮揮了重大推動作用。

但是,由於各方麵條件的限制,從未開展過全國性可移動文物普查,在國有可移動文物的管理方面一直存在著家底不清、現狀不明等問題。

全國可移動文物年度統計的數量和範圍,僅限於博物館、紀念館等文物單位登記在帳的館藏文物,既與我們幾千年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與各民族創造多樣文化財產極不相稱,也與我國現存可移動文物的實際數量有著較大的差距。

嚴重影響到對文物的有效保護和利用,成為制約我國文物事業發展的重要瓶頸。

查什麼

記者從市文廣局了解到,本市的「一普」分為工作準備、普查實施和驗收匯總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2013年6月至9月,主要任務是制定普查實施方案,學習國家發布的規範和標準,組織培訓。

第二階段自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主要任務是以區縣為基礎,開展文物普查認定和信息數據登錄。

文物工作者對經認定的文物,開展文物定名、斷代、分類、編號、測量、計量、拍照等,填寫《可移動文物認定信息登記表》和《文物登記卡》,依託網際網路在統一平台上進行數據登錄、審核。

第三階段自2016年1月至12月,主要任務是進行普查數據、資料的整理、匯總,資料庫建設和公布普查成果。

各行各業一起來亮寶

經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本行政區域內可移動文物收藏單位127家,包含博物館、紀念館27家,圖書館8家,美術館2家,檔案館8家,其他82家。

此次新備案的收藏單位為103家,涵蓋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教育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文物、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等12個行業,文物資源領域從文博系統拓展至諸多行業。

非文博系統收藏單位通過可移動文物普查,將藏品信息錄入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登錄平台,實現藏品規範化管理。

本市可移動文物來源廣泛,類別豐富,涵蓋各類文物級別,完殘程度以完整或基本完整為主,入藏時間以1965年之前為主。

從級別看,本市可移動文物普查登記藏品涵蓋一級、二級、三級、一般、未定級各類級別。

據市文廣局相關負責同志介紹,通過開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在不改變文物權屬現狀的前提下,全面掌握了本市國有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分布、保存狀況、保管權屬和使用管理等情況,總體評價可移動文物保護現狀;建立、完善全市可移動文物認定體系、檔案、名錄和信息管理系統;進一步促進文物資源整合利用,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有效發揮文物在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建立社會參與、部門聯動、權責共擔的文物保護機制,形成文化遺產共建、共管、共享的保護格局,提高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和能力。

各文物收藏單位對文物名稱、類別、級別、年代、質地等14個基本指標項進行了規範化、標準化填報,完成了藏品帳目及檔案的信息化,規範了藏品管理。

壓箱底的老校旗、溫度計上榜

據記者了解到,通過現場認定和藏品信息審核,新發現、新認定藏品32756件/套,文博系統內新發現、新認定藏品15919件/套,非文博系統新發現、新認定藏品16837件/套。

本市除了文博系統以外,還有一些「壓箱底」的寶貝,直到「一普」工作中才顯露真容。

在「一普」過程中,天津市「一普辦」協助河北區普查辦對需要進行文物認定的13家單位進行了走訪,先後發現的代表性文物如:天津市木齋中學收藏的私立木齋中學校旗,天津市第二中學、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學收藏的《萬有文庫》及其專用書櫃,天津市扶輪中學收藏的葉恭綽1926年為《扶輪》校刊題字、民國時期教具,天津市中山志成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的柱礎,天津市第一醫院的溫度計,天津市河北區扶輪小學的門枕石,天津市河北區金家窯清真寺的匾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河北區委員會的家具等。

這些文物的年代主要為清代與民國時期。

據利順德博物館館長王穎介紹,在此次「一普」工作中,該館在原有文物的基礎上,又在庫房中新發掘一些之前沒有留意到的東西,比如:一些辦公用品、銀質餐具、老帳本以及2009年裝修改造發現的清末地磚和瓦片等。

王穎告訴記者:「老帳本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裡面清晰記載了當時入住利順德大飯店客人的姓名、房費、服務費等。

餐具的年代目前推斷是19世紀30年代的,上面印有飯店那時的logo。

自然類、書畫古籍藏品占比高

本市的「一普」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文物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據文廣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摸清天津市行政區域內可移動文物保存狀況的基礎上,根據普查結果要加強對珍貴文物的本體保護。

同時也要加強文物的預防性保護。

以天津博物館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為依託,逐步建立以天津博物館為中心的文物預防性保護網絡。

在措施方面,應進一步改善保存環境質量,提升保管人員專業力量,提高可移動文物保護技術水平。

本市可移動文物普查登記藏品涵蓋《館藏文物登錄規範》的35個類別,其中自然類、書畫類、古籍圖書類藏品所占比重較高,需結合不同文物的類別,制定相應的保存環境改善方案,提升紙質藏品、自然類藏品修復水平。

結合藏品特性,制定相應的修複方案。

本市博物館、紀念館收藏的可移動文物占全市比重最高,且主要用於展陳,需進一步提升保存環境質量與展陳環境質量。

利用大數據讓文物「活起來」

談到「一普」的後續工作,市文廣局博物館處處長趙耀雙表示,要把「一普」工作常態化。

在國家文物局制定的文物認定標準、採集登錄標準、數據更新和定期發布機制基礎上,建立健全本市文物登記、認定、保護、管理和利用體系,逐步建立全市國有可移動文物資源庫向社會公眾提供查詢服務。

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摸清了文物的家底,形成了一個大的資料庫,市內各區縣博物館之間可以通過該資料庫互通有無。

趙耀雙指出,文物合理利用可以促進博物館和其他文物收藏單位的資源流動,逐步建立博物館間,尤其是市屬館與區屬館、行業館等之間的借展、聯展、巡展合作機制。

鼓勵各收藏單位之間開展館際藏品交流,提高文物展示利用率。

不能把普查結果變成館藏「文物」,應該讓其「活」起來。

積極開展「網際網路+中華文明」行動計劃。

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推進智慧博物館建設。

目前,大多數的國有博物館,尤其是市縣級的博物館文物資源有限,舉辦有特色的展覽有困難,針對這個問題,趙耀雙表示,可以增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推出一批具有天津特色的對外文物展覽,引進一批高水平文物展覽。

讓藏在禁宮中的文物真正「活」起來,充分發揮其文化、歷史價值。

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一直都是近兩年的熱門話題。

天津博物館副研究員臧天傑表示,未來,本市可以開展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和經驗推廣。

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創產品,擴大文物資源開放,實施本市可移動文物資源共享工程。

此次「一普」調查中127家單位採集的675110件/套藏品中,從單位隸屬關係看,市屬單位藏品比重最高,為648458件/套,占全市藏品比重96.05%;從單位性質看,事業單位藏品比重最高,占比99.58%;從單位類型看,博物館、紀念館藏品比重最高,占比77.24%。

傳世類

《雪景寒林圖》

宋代范寬所作《雪景寒林圖》

據悉,天博此次有189249件/套文物完成普查,歷時3年多。

其中,館藏珍貴文物宋代畫家范寬所作《雪景寒林圖》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該圖為三拼絹的大幅畫作。

《雪景寒林圖》歷經清代著名收藏家梁清標、安岐鑑藏,乾隆時收入內府,存於圓明園。

1860年英法聯軍掠奪圓明園時曾流落民間,後被工部右侍郎張翼購得。

從此張翼、張叔誠父子兩代對其倍加珍愛。

《雪景寒林圖》至今保存完好,除畫絹自然變色外,幾乎沒有破損殘缺,無疑更提升了藝術和史料價值。

經過近千年的流轉,《雪景寒林圖》是現存於國內的唯一的范寬作品。

連自己的家人都秘不展示的張叔誠先生,於1981年毅然將其捐給天津藝術博物館。

明代荷魚硃砂澄泥硯

明代荷魚硃砂澄泥硯

天津博物館「耀世奇珍」館藏精品展中陳列有一方「明代荷魚硃砂澄泥硯」,在燒造工藝和雕琢構思上皆有獨到之處。

此硯作魚形硯身,呈朱紅色,泥質細膩,色澤鮮艷。

硯背襯以荷葉,荷葉及魚周於燒制前均著黑色,黑紅相映,荷魚交輝,濃艷與沉著相得益彰。

可謂造型生動活潑,雕刻精細傳神,線條流暢自然,色彩鮮麗華美,技法高超,巧奪天工,是極為稀見的古代文房藝術精品。

1954年,明代荷魚硃砂澄泥硯由天津著名文物收藏家徐世章先生的親屬捐獻給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名人紀念類

平津戰役紀念館展品中有一件極其珍貴的一級文物——蘇靜在北平和談和簽署《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時用的鋼筆。

1946年,四野後勤部在哈爾濱買了幾支派克鋼筆,送給了蘇靜一支。

北平和平談判期間,蘇靜同志用這支鋼筆作談判記錄,整理談判紀要;1949年1月21日,蘇靜作為解放軍方面代表在「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上簽字時,使用的就是這支鋼筆。

直到1952年蘇靜到總參工作前一直使用這支鋼筆。

1995年11月9日,捐給平津戰役紀念館。

民間工藝類

清光緒高桐軒繪楊柳青年畫

清代高桐軒繪楊柳青年畫《瑞雪豐年》

《瑞雪豐年》

天津博物館館藏的清光緒高桐軒繪楊柳青年畫《瑞雪豐年》,以兒童雪中嬉戲表現四季主題中冬季的場景,手法新穎。

高蔭章(1835—1906),字桐軒,天津楊柳青人。

同治五年(1866),進京為慈禧太后傳真畫像,高桐軒60歲以前以傳真畫像為生,到光緒二十年(1894),設「雪鴻山館」,獨自創作年畫稿樣,印刷出售。

高桐軒的書法如其畫,秀雅流暢,畫上題句也顯露出他的才藝不同於眾工。

清張明山制

清代張明山制《孫夫人試劍彩塑》

《孫夫人試劍彩塑》

天津博物館館藏的清張明山制《孫夫人試劍彩塑》取材於三國故事,並加入了作者的想像,是張明山的代表作。

這套作品曾入清宮作為慶賀慈禧太后壽辰的禮物。

張明山(1826—1906),天津人。

是泥人張彩塑的創業者,一生作品數以萬計。

他善於在生活中體察民風民情,塑造社會各階層人物肖像。

自然類

蟒蛇骨骼標本

蟒蛇骨骼標本

天津自然博物館館藏的蟒蛇骨骼標本全長約2.5米,製作精細,蟒蛇呈纏繞攀援的自然姿態,展示了其樹棲的生活習性。

蟒蛇分布在我國南部及東南亞各國,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

蟒蛇,無毒,是我國最大的蛇類,體長可達6—7米。

(天津日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衡水市紀念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國際博物館日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起並創立的。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