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世界真的可以和「那邊的世界」交流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時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
佛教稱之為盂蘭盆節。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
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是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在這一天,很多迷信的人都會通過燒紙的方式來祭奠逝去的親人,特別是在燒紙的過程中看到,在無風的環境下會形成一股旋渦狀的龍捲風,把紙灰帶著往上走一直飛到天上,深信這是亡故的人把燒的錢帶走了。
其實,這種「鬼旋風」並不是什麼奇異的現象,用流體力學的知識就可以很明白的解釋。
這種現象的本質就是熱對流現象
紙錢在燃燒時,燃燒處下部的空氣受熱膨脹,密度變低,從而上升,下部周邊地方的氣體就會補充過來,同時受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形成旋風。
上部分的空氣由於下面的空氣頂過來了,密度變高,空氣向周圍流動。
原理圖
CFD模擬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燒紙過程中的「鬼旋風」並不是什麼與「那邊世界」的交流,只是一個普通物理現象而已。
另外,燒紙確實還污染了環境,還是要倡導以更為文明的方式追憶先人。
中元節簡介
節日由來
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
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
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
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
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
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節。
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
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傳說地宮掌管地獄之門,中元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所以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
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
在法事中,他們不單只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
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關於「盂蘭節」的起源,有著以下一個典故: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目連很挂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
目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
後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
民間習俗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
中元普渡祭祀無子嗣的孤魂野鬼,讓它們也能享受到人世間的熱忱,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博愛」的延伸。
祭祖
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
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
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放河燈
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
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
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
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
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現代女作家蕭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
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
送羊節
農曆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
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
」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
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
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送花饃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
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
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
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這些麵塑蒸熟以後,再經過五色著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
七月十五看麵塑,已經成了農家婦女一展靈巧手藝的節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