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節日「鬼節」,對於「7月14」你又知多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轉自:天天信宜

2016年8月16日,農曆的7月14日,也是小編髮燒感冒的第6天,打了幾天針水,整個人都是飄飄的,忽然想起今天是「鬼節」,一大早就起來,陪著家人祭拜祖先,祈求保佑身體健康啊,順順利利之類的,額,跑題了!7月14是一個挺特殊的民間節日,對於這個節日你又知多少?

每年農曆7月14晚上大街小巷都充滿這種現象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

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海外華人華僑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這四節會寄批銀,否則便會被人認為是對祖宗不敬,對長輩不孝,對妻子不負責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

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百度百科

那麼照上述所說,「鬼節」應該是七月十五才對,那為什麼我們現在都是七月十四?

農曆七月,中國習俗上稱它為鬼月,謂此月鬼門關大門常開不閉,眾鬼可以出遊人間。

七月十四,是鬼月中陰氣最重的一天。

傳說這一天的子夜時分,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

百鬼從奈何橋上過來,冥司點起大紅燈籠引領他們,朝著闊別已久的陽界浩浩蕩蕩而來。

所以這一夜,不宜外出。

其實這是因為地區不同,所以過「節」的時間又所不同!

以下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古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中國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

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

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

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

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

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節。

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按佛教典故,關於「盂蘭節」的起源,有著以下一個典故: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目連很挂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

目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

後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

中元節是本土文化的產物。

清乾隆《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咸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

」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

因七月暑盡,須更衣防寒,與人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

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俗的首要內容。

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世紀50年代,中元節依然熱鬧。

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

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

「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

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回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

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廣東省:曲江縣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

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

據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

澄海縣中元節祭祖先及灶神。

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

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

買不起農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廣西省:桂林地區的人多以月十四為鬼節,整個節日應該是以七月七開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過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過程;有的地方從七月七開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飯」(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別祖先,晚飯前祭祀後到晚上十點左右進行送祖先儀式,同時將寫有祖先名諱(關於寫多少代祖先各個家庭不一)的「錢包」及 擔夫、引路大王的「錢包」紙錢等物於路口燒去灑米水飯等儀式送別祖先;其過程繁雜嚴肅是當地儀式最為複雜的節日,是當地人相當重視的節日,其重視程度是除春節(當地觀念中元宵節也屬於春節,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樣重要的節日。

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

在廣西省,中元節也稱「鴨子節」,人們認為亡靈可以站在鴨子上,通過鴨子的運載在陽間和陰間自由穿梭。

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後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

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放在扁平笸箕內,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國外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中元節的傳說和傳統

中元節的祭祀活動和目的也有不同的說法

放河燈

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

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

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

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

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10] 今天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

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

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現代女作家蕭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

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

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

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

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送羊節

農曆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

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

」甲骨文《卜辭》中也稱羊通祥。

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舊京及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

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

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

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中元節的文化內涵和宗教信仰是有關的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

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

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

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如今則完全依據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魚、兔、人各種造型的饃都有。

人均一獸的花饃捏完以後,還要再捏許多瓜、果、桃、李、蓮、菊、梅等造型的花饃,點綴以花、鳥、蝴蝶、蜻蜒、松鼠。

個頭較前要小,做為走親戚,看朋友的禮品。

這些麵塑蒸熟以後,再經過五色著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

七月十五看麵塑,已經成了農家婦女一展靈巧手藝的節目了。

北齊時的《顏氏家訓》,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宋時的《東京夢華錄》、《夢梁錄》,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或盂蘭盆節。

有的書中說,中元節前幾天,市面上就有賣冥器的,賣時鮮瓜果的,賣油餅餡餅乳餅豐糕的,色彩斑斕,叫賣聲不絕於耳。

還有在水面上放燈的習俗,意為招水中孤鬼來享祭。

兒童們玩著紙紮的荷花燈,大的有七八尺,引人注目。

到城外去祭墓的,絡繹不絕,較之清明節尤勝。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

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

所以,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脫鬼的角度,期勉互愛。

—圖片和文字來源:百度百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元節知識大盤點:來歷、傳說、習俗、禁忌

中元節是什麼節?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佛教稱「盂蘭盆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要上...

中元節:對於「鬼」,你了解多少?

今日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也就是人們俗稱的「鬼節」。自古以來,對於談「鬼」色變的百姓們來說,中元節註定是個有諸多忌諱的日子。比如不能回頭、不能把筷子插在碗中間……但除了這些忌諱,你知道中元節究竟...

那些你所不知道的中元節情懷

中元節,可不只僅僅只有祭拜祖先呦!《中元夜》(唐)李郢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紅燭影回仙態近,翠環光動見人多。香飄彩殿凝蘭麝,露繞青衣雜綺羅。湘水夜空巫峽遠,不知歸路欲如何。同學們知道中...

「中元節」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中元節的由來古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中國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

中元節習俗和小故事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七月十五是秋後第一個月圓夜,此時暑熱剛褪,金風正在霏微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