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 | 七月月半放河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元節,慶元宵;中元節,祭先人;下元節,食寒食。

中國傳統習俗,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昨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鬼節」,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群眾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

不知道小夥伴們昨天過的怎麼樣啊,晚上有木有「人"找你玩呢?哈哈!開玩笑的啦,小燈今天就給大家科普一下中元節吧,看看中元節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道教|中元節:中國人祭祀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

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

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

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

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

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

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萬元節。

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傳說地宮掌管地獄之門,中元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所以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

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

在法事中,他們不單只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

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佛教|盂蘭盆節:佛家報父母恩

中元節在佛家又稱盂蘭盆節。

這一天有法會,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按佛教典故,關於「盂蘭節」的起源,有著以下一個典故: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目連很挂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

目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

後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

祭祀活動 |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

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

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祭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

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

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

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

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

祭拜時,依照輩分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匯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

將供品撒進田地。

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

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

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

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放河燈

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

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

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

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

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今天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

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

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

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

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

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

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當然,關於中元節各種地方有著各種不一樣的習俗,如果小夥伴們知道的話,不如與小燈一起來分享一下,掃描下方二維碼就可以關注我們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元節習俗和小故事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七月十五是秋後第一個月圓夜,此時暑熱剛褪,金風正在霏微潛...

禪論|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

中元節 ,俗稱 鬼節 、七月半、 施孤 、地官節或 齋孤 ,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七月十四),與上元節、 下元節 合稱三元。是流行於 漢字文化圈 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

「中元節」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中元節的由來古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中國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