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戰國墓出土傳說中帝王御用禮器,專家激動落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子墨

上世紀80年代,戰國墓出土傳說中帝王御用禮器,讓專家激動落淚

1978年看似平常的某一天,在天星觀一號楚墓昏暗的地穴中出土了一件不起眼的文物,卻是一件讓考古學家們都激動不已的禮器。

不知道各位在看諸多古裝劇時,有沒有注意到皇帝背後站著的宮女在扇大扇子。

要知道在古代,當然不存在電風扇和空調之類的降溫工具,所以身為皇帝就只能採取這種簡單的人工降溫。

而大家可曾知道,這扇風的的大扇子來頭也不小,也就它自己的官方學名,可不是咱們通俗這麼講的「扇子」,而是有很文藝的名字——「鳳翣「

既然有了這麼文藝的名字,它當然也不僅僅是簡單的扇子,而是身為禮器來作為帝後的儀仗用品。

然而由於材質也好其他因素也罷,這種在影視劇中出場率極高的文物,卻自始至終沒有真正出土過實物。

因而每次有新的帝王陵墓被發現時,史學家、文物學家、乃至考古學家都十分矚目於此,盼望著能否在其中發現這件從未出土過的絕世寶物

可是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發掘之後,考古學界對於這項文物依然毫無收穫。

對此專家們也稍感氣餒,畢竟這件在文獻中屢見不鮮的特色文物至今也未一睹其真容,著實十分遺憾。

而這鳳翣之所以這麼稀有,難以發現,也是有著其中的道理。

它唯有手柄部分是又木頭製成的,而扇面上的羽毛部分卻更為脆弱,十分容易腐爛消解。

潮濕的墓穴中,這樣的羽毛製品是不可能完好存在較長時間的。

而正當著眼於「鳳翣」專家們越來越沮喪時,這個1978年平凡的一天,湖北的天心觀楚墓卻為他們帶來了新的希望

每次古墓的考古工作,都是能不動的儘量都不去動,這是在考古學界約定俗成的一條公認的規則。

要知道,古墓長久歲月以來形成的陰暗潮濕切沒有氧氣的環境,雖然令我們現代人難以忍受,卻是保護文物不受腐蝕的天然屏障。

而一旦隨意開幕室,這些文物所處環境與大氣連通,必然會對其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同時,現階段的技術手段,更無法在博物館中重現墓穴的有利環境。

通常來講,唯有在古墓受到自然災害的侵襲,或古墓已經被盜墓賊光顧過,文物已經與大氣接觸時,為了不造成更大損失,才會進行修補性的發掘。

而因為這座一號楚墓很早前已經被盜,且墓頂上方的封土一直在塌陷下沉,整個墓穴隨時承擔著坍塌風險。

同時大家考慮到長久歲月里,其中的漆器、石器木器等早已高度腐朽了,在土層的坍塌中很可能面臨損毀。

因此該墓葬所屬大隊的隊長立即將此情況上報。

後調去了縣博物館的諸多專家參與發掘。

這座楚墓共有6間墓室,最裡面的墓室尚未被盜墓賊發現,由此逃過一劫,在裡面出土了近2400多件文物。

根據專家推測,墓葬的下葬年代應是戰國楚宣王或威王時期。

這些文物包羅萬象,其中有樂器、銅器、陶器等。

於此同時,有一件物品吸引了專家們的目光。

這是一件有2.3米長,造型很奇怪的器具。

由一個木桿再加上竹編製成的鋼盔形狀物組成的。

專家們很疑惑,第一時間沒有想到它究竟是什麼。

隨後一位考古學家突然靈光一閃,帶激動的語氣說出了一句話:「難道這是傳說中的「鳳翣」?
大家一聽這話,頓時激動了起來。

後經過進一步的調查,這件文物上確實有羽毛殘留的跡象,由此一直存在於傳說之中的「鳳翣」,終於顯露了廬山真面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埃及考古重大發現 8具3500年木乃伊墓葬出土

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18日報導,日前,埃及考古學界再曝重大發現:考古學家在國王谷附近的一個墓穴里發現了八具有著3500年歷史的木乃伊以及上千個陪葬雕像,據考古團隊預測,在勘測現場還將出土更多的文物。

中國迄今為止最大的墓穴,竟然有247個盜洞

《盜墓筆記》和《鬼吹燈》的火爆,讓大眾通過小說了解了盜墓這個行當,雖說小說有誇張的成分,但是現實中的盜墓要比小說嚴重的多,從古至今,盜墓從來沒有缺席過。而被盜墓賊光顧過的古墓,幾乎都遭到毀滅性破...

望山橋一號:裡面究竟有什麼?

□文/圖本報記者葉俊曾祥虎10日至今,荊州望山橋1號楚墓發掘的情況經本報、本報官網、官微及本報記者微博、微信刊發後引起了廣泛關注。昨日,考古發掘現場有哪些新進展,出土了什麼寶貝?且隨本報前方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