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支毛筆、首幅圖文繒書 均系「長沙校園古墓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長郡中學善於經營文化景觀,這是學校內的韓玄墓。

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墓帛書(亦稱《繒書》)。

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墓《人物御龍帛畫》。

1961年6月下旬,在今東塘長沙市雅禮中學外南面山丘清理出的西漢古墓(編號61.長.砂.M 01)精美漆繪外棺(摹本)。

可惜該墓已於1941年、1947年被「土夫子」盜掘一空,墓中已無文物。

1954年6月10日,在長沙南大路(城南路)左家公山楚墓中清理出的中國第一支毛筆的筆套。

1954年6月10日,在長沙南大路(城南路)左家公山楚墓中清理出的中國第一支毛筆。

文/任大猛 圖/徐暉銘

今年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與文化景觀」。

歷史中的遺址遺蹟亦為文化景觀的一種。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是利用文化遺址經營文化景觀、打造文化品牌的典範之作;長郡中學校園內的韓玄墓,凡讀過《三國演義》的讀者,對此遺蹟無不心馳神往。

最近,雅禮中學操坪基建工地發現古墓葬群引起廣泛關注,如有重大文物出土,善加利用,亦可為學校、為長沙增添一處「文化景觀」。

在長沙,哪些學校曾發現過極其重要的古墓?發掘出哪些名聞海內外的文物?形成過怎樣的巨大文化影響力?

長郡中學三國韓玄墓挖出過哪些文物?從未見到有人披露此事

長郡中學校園內的「漢忠臣韓玄之墓」,早已成為長沙一處著名文化景觀。

至今,在長沙旅遊地圖中,都會特別標註這處文化景點。

有北京著名作家在學院街夜市吃罷干拌面,自稱特別想做的一件事,就是進入長郡中學看一眼韓玄墓,當然學校夜晚關門,平時閒人免入,他難以如願以償。

家住營盤路的黃粹涵老人生前曾和筆者談到,他和寫作《萬曆十五年》的作者黃仁宇在長郡中學為初中同班同學。

讀書期間,兩人多次在韓玄墓前談論一些家國事。

但上世紀90年代長郡校慶,黃粹涵回到母校,卻驚異地發現韓玄墓明顯挪動了位置,方向變了。

為此他大惑不解。

其實,長郡中學在1984年上半年重新興建韓玄墓時,還在讀小學的我和一幫長郡老師子弟就在建設中的韓玄墓旁玩耍,親眼看到新建的衣冠冢內除填築有黃土外,空無一物。

小時候聽長郡中學老教師和老校工談到過校園中的韓玄墓,他們說「文革」發生之初,就有「革命小將」闖入學校挖墓毀墓。

據說在韓玄墓中確有遺骨,至於墓中挖出過哪些東西,雖有親歷者卻也語焉不詳。

長郡中學校友回憶紀念特刊中,更是未見有人解答過這一問題。

不過,好在《三國演義》仍在流傳。

《三國演義》中說,韓玄死後,劉備來到長沙,並親往黃忠家相請,這時黃忠才向劉備投降,並提出條件,請求埋葬韓玄屍首於「長沙之東」。

在韓玄墓修建時,就有同學向我提出過疑問:長郡中學明明在城南,《三國演義》為什麼說在「長沙之東」?

《三國演義》的記載及韓玄墓的存在,也引起過考古工作者的注意,長沙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何旭紅就曾到長郡中學特別察看過地勢,認為這裡地勢高於周邊,確實是古人營造墳塋的好地方。

早在1984年,長郡中學校領導即主動保留三國時期韓玄墓遺蹟,顯示了該校領導的人文情懷和長遠眼光。

市十一中挖出第一支毛筆,吳銘生更關注未完全腐化男屍

新中國成立之初,湖南各城市,大興基建。

從1952年開始,兩年多時間,在長沙、衡陽兩市基建工地,就發掘了將近1300座古墓。

1954年6月10日 ,在長沙南大十字路旁左家公山「第四中學基建工地內」,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終於發掘出一座保存完整且文物豐富的戰國木槨墓,這讓始終參與本次發掘,負責記錄和照相工作的考古工作者吳銘生先生眼前一亮。

吳銘生解釋,他在1954年第12期《文物參考資料》發表的《長沙左家公山的戰國木槨墓》這份考古發掘報告中提到的「第四中學」所在地左家公山,其址今為長沙市11中,就在芙蓉路南大十字路東面。

吳銘生先生清楚記得古墓所在的左家公山,「是一座南北狹長的紅土小山丘,周圍都是郊區農民種的菜地……(古墓)南端有一墓道,但在進行土方工程中,已被挖掉」。

當考古人員進入工地,經三天兩夜艱苦發掘,吳銘生目睹了用白膏泥層包裹、保存完整且文物豐富的戰國木槨墓的出土情形,他說:當時,圍觀群眾眾多,為保護文物和利於現場開展工作,不得不請來派出所派人維持秩序。

長沙市11中這座戰國古墓,出土了鋒利的銅劍等兵器,漆耳杯、漆奩等漆器,天平與砝碼讓他感覺新鮮,從這座戰國古墓中,更清理出了中國目前發現的「第一支毛筆」,吳銘生先生感覺意義尤其重大。

他認為:「這支毛筆的發現,對中國毛筆的發明史是一個最重要的證據,在研究中國文化史上具有重大的價值」,因為在此之前的記載,是秦朝的蒙恬發明了毛筆。

顯然,長沙市11中左家公山戰國木槨墓中出土的這支毛筆要早於蒙恬的「發明」。

發現這支毛筆還有一個小故事:考古人員在清理古墓時,藏在「頭箱」內出土的一件竹笥內裝有天平、砝碼、木梳、竹管、小竹筒、竹片、銅削等器物。

最初在考古發掘報告的平面圖中的編號就是這樣標註的。

現場考古人員隨即將竹笥內所有文物交由省文物工作隊蔡季襄先生進行室內整理和清洗,中國的第一支毛筆遂從這個竹笥的一個不起眼竹管中,經蔡季襄先生之手而重見天日。

蔡季襄在新中國成立前系長沙著名古董商,商承祚等人在《長沙古物聞見錄》等書及民國新聞報導中均報導或記載其人。

新中國成立後,蔡季襄在省文物工作隊從事文物保養工作,他工作認真負責細緻。

吳銘生先生說:正因為蔡季襄先生負責清理左家公山出土墓葬文物才發現了這支戰國時的毛筆。

當時蔡季襄清洗竹笥中文物時,見到竹笥中的「竹管」兩端,均填塞有泥土,於是進行仔細清洗,意外發現竹管兩端是空的,蔡窺見管內藏有小木桿,於是多次用清水浸泡,最後用修鐘錶的鑷子撥動竹管內所藏木桿,一支完好的戰國時期毛筆,驚喜地破管而出。

當年,「中國首支毛筆出土」的重大發現,新聞界爭相報導,並稱其為「國寶」,震驚海內外。

這支毛筆全長21厘米,經長沙市制筆行業老技師鑑定,為上好兔箭毛製成,但製作方法與後來人們所使用的毛筆不同。

它的筆端是用兔箭毛圍在筆桿一端,用細絲線纏繞,施漆膠固而成。

這支「國寶」級毛筆的發現,引起海內外學術界重視,後為原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54年,吳銘生先生特別在考古發掘報告中提醒大家,長沙左家公山考古發掘,有兩點特別值得重視。

一是長沙古墓棺槨旁圍築的白膏泥,對距今兩千多年前古墓中的有機物具有重大保護作用。

吳銘生髮現,左家公山戰國木槨墓四周鋪填大量白膏泥。

這種白膏泥就是做瓷器的高嶺土,黏性大,組織細密,可減少水分對古墓的滲透及隔絕空氣。

他認為左家公山棺槨及其文物即依賴白膏泥得以保存,他甚至認為左家公山戰國木槨墓內的屍體尚未完全腐化,應為白膏泥之功。

吳銘生提出這一觀點十餘年後,長沙發掘馬王堆漢墓,在同樣築有白膏泥的漢墓中,人們發現了辛追夫人的不腐遺體,此為世界首次出土的最古老濕屍,從而震撼世界。

辛追遺體為何能得到完好保存?應該說,白膏泥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在考古發掘中,吳銘生更注意到左家公山古墓內躺著的這具身高1.579米,年齡35歲的男屍,其姿勢奇特,兩腿交叉,左腿在上,是南楚一種獨特葬俗中的「交腿葬」。

讓他深覺驚奇的是:這具男屍,尚未完全腐化,「面貌還隱約可見」,這具男屍,雖距今有兩千餘年之久,頭骨內腦髓還存在,兩大腦半球保存約2/3,兩小腦半球近全部。

最不可思議的是,頭骨內視覺神經仍有保存,這的確是一種奇蹟。

為此湖南醫學院解剖科特對這具保存較完好屍體的大腦展開研究。

這一切好像都在為後來的馬王堆漢墓發掘,作了一個前期鋪墊工作。

長沙市11中校內左家公山古墓就憑出土一支毛筆即具有重大影響力,但隨意詢問11中學生,有的竟連自己學校就在左家公山也聞所未聞,可見要讓遺蹟成為文化景觀,這裡還有文章要做。

子彈庫《繒書》早年流散海外,地質中學南圍牆下又清出《人物御龍帛畫》

繼1972年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發掘震動海內外後,1973年6月2日,郭沫若再度為長沙考古新發現激動不已,連夜填下一首《西江月·題長沙楚墓帛畫》的詞:

「仿佛三閭再世,企翹孤鶴相從。

陸離長劍握拳中,切雲之冠高聳。

上罩天球華蓋,下乘湖面蒼龍。

鯉魚前導意從容,瞬上九重飛動。

並附註釋稱:「一九四二年九月,長沙城南子彈庫楚墓被盜掘,出土《繒書》一幅,後為帝國主義者掠去。

一九七三年五月,湖南省博物館對此墓進行再發掘與清理,發現一槨二棺,屍骸完整,初步定為男性。

殘留重要文物中,有帛畫一幅,最足珍貴。

帛畫中畫一男子,側身向左而立,危冠長袍,手擁長劍,立於龍舟上。

龍尾企立一鶴,龍首直下,水中有鯉魚一匹。

畫之上端有華蓋。

龍魚均向左,鶴獨向右。

龍舟向左前進,故畫中垂穗均因風飄向右方。

冶秋同志以照片及摹本見示,因成《西江月》一首以紀所見。

一九七三年六月二日夜」。

子彈庫楚墓遺蹟,就在人民路地質中學與省城南路林業勘查設計院共有的圍牆下,此處地名原名叫子彈庫紙源沖,又名王家祖山。

這座圍牆下的楚墓被考古發掘出來時,人們發現它的四周也為與白膏泥相近的青膏泥包裹,因青膏泥使棺槨與外界空氣隔絕,該墓成為長沙古墓中特有的「火洞子」。

這座楚墓早在1942年9月就被長沙「土夫子」盜掘(李零稱盜掘時間為上世紀三十年代),從該墓盜掘出的楚國《繒書》,最初為長沙古董商蔡季襄所有,後蔡季襄去上海為《繒書》拍照,結果被美國人柯克斯(John Cox)以代為拍照為名騙去美國。

長沙子彈庫楚墓《繒書》上繪有月令、巫術等奇異圖文,在輾轉賣給美國一些收藏家時,數度被拍成照片,成為美、日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文物研究的重大熱點,在海外影響極大。

自1950年起,一些權威報刊接連揭露「美帝對我國文物進行大規模的掠奪」,而「蔡季襄是糊塗的幫凶」,1950年11期《文物參考資料》更指名點姓批評長沙古董商蔡季襄,稱:「最荒唐的是,蔡季襄將長沙出土的戰國時代的《繒書》一塊——這是我國最早的筆繪的畫與筆寫的字,賣給了耶魯大學的John Cox學生,賣價美金1萬元,這個美國人只拋下1千美元就把這無價之寶帶走了」,蔡季襄即因《繒書》被騙而數度遭到隔離審查。

在其交待材料中,蔡季襄竟稱出土《繒書》地點為杜家坡(距子彈庫不遠),「(棺槨)四周則以與墓坑等之巨木疊砌」,很讓今人感覺這是一個「黃腸題湊」的王室墓。

其實早在商承祚等人撰寫的文章中,就已指出出土《繒書》之墓只是一個規模並不算太大的古墓。

1973年5月,省博物館借著馬王堆漢墓發掘的「東風」,順勢發掘和清理了在1942年已被盜掘的子彈庫楚墓。

除發現墓中殘留陶鼎、陶敦、陶壺及木梳、木戈等竹木漆器及一些殘損絲麻織物外,同時亦發現棺中躺著一位年齡約40歲的男性屍骨,這就是棺中主人。

更讓人驚喜的是,在槨蓋板下的隔板上面平放著一幅質地仍然「堅挺」的《人物御龍帛畫》,一般認為《人物御龍帛畫》站立在龍舟中的男子,就是墓中屍骨生前模樣。

前天,筆者到人民路地質中學旁,詢問放學後走出校門的一些學子,有的學生並不知道《人物御龍帛畫》出土一事,《繒書》就更不用提了。

至於子彈庫楚墓,一些學生更感覺與他們學校應該無關。

其實,這個在地質中學南圍牆下沉睡過的文化遺蹟,應該是這所學校的驕傲才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新盜墓筆記--子彈庫楚墓

在中國盜墓史上,素有南北派之別。北派以洹洛幫最為煊赫,名震天下的盜墓利器「洛陽鏟」據說就是洹洛幫發明的;南派則以長沙幫為主,盜墓小說中常提到的「土夫子」,最初指的就是長沙地區以販賣黃泥為生的農民。

長沙營盤西路一基建工地發現3座戰國古墓

基建工地發現3座戰國古墓華聲在線長沙訊 近日,長沙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營盤西路市一醫院新住院大樓基建工地陸續發現27口古井及3座戰國古墓。目前,考古工作已結束,考古工作者對此出具考古報告。長沙市一...

洋湖濕地公園新發現六朝古墓

紅網長沙1月24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趙晶 實習生 張卓韻)洋湖濕地公園南側宜家工地繼發現11座戰國古墓葬群並發掘出土一劍一矛後,1月23日,在戰國古墓群附近,長沙文物考古工作者又清理髮掘了六朝古...

瀏陽河小學工地出土古銅鏡

紅網長沙10月9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趙晶)10月8日,天氣晴好,長沙開福區九尾沖瀏陽河小學工地古墓群的保護性發掘和清理工作繼續進行。該工地已發現7座古墓,目前進行清理的是最新發現的4座古墓。這是...

從出土簡帛破解《山海經》身世之謎

作者: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山海經》是一部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書,你不一定看過原書,但一定聽說過裡面的故事: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山海經》從先秦流傳至今,人們對它的演繹從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