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城遺址文物本體保護工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業主單位:湖南省老司城遺址管理處
設計單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
施工單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南省弘古建築有限公司
監理單位:遼寧文博古建工程有限公司
老司城遺址位於湖南省永順縣以東, 西距縣城約 20 公里, 坐落於沅水二級支流靈溪河的河畔山地上, 是宋元明清時期永順土司治所故址。
該遺址在1995 年和 1998 年曾實施過 小 規 模 的 考 古 發 掘 。
2010 年伊始,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組織考古與文物保護規劃、 方案設計、 工程人員進駐老司城,共同研究並實施遺址考古與文物保護及展示利用的整體工作。
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
老司城遺址的重要價值獲得學術界認可,也逐漸被文物行政部門和地方政府所認識與重視。
在強力助推下, 老司城遺址的保護工作得到國家文物局及國內眾多的考古、文物保護專家的支持, 老司城遺址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提升為 「十二五」時期大遺址保護項目 ,2010 年 10 月列入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2011 年 6 月入選 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2 年 11
月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老司城遺址文物本體保護工程,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的。
確定保護對象
為進一步了解和認識老司城遺址文化內涵及其時空格局, 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更為翔實的考古資料, 以達到認識老司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的目的, 2011 年至 2014 年,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老司城遺址進行了一系列有序的考古調查、 勘探和發掘工作。
老司城遺址是一個以生活區和衙署區為核心,以主城區街市、 墓葬區、 宗教區為主體, 以周圍的哨卡、 釣魚台、 採石場、 磚瓦作坊遺址為外圍等共同構成的大遺址, 它代表了永順彭氏土司在南宋至明清的歷史發展脈絡。
考古發掘採用了大遺址考古的理念和方法, 從而使生活區、 衙署區、 墓葬區、 祖師殿區發掘出的不同時期遺存與周圍的相關遺蹟相對應。
經過幾年的工作, 老司城遺址共實施考古勘探12萬餘平方米, 考古發掘面積約 10000平方米, 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空間格局的確認
經過考古工作, 老司城遺址的空間格局得到較為準確的把握, 由近及遠大體可以分為核心區、主體區、外圍區、控制區四部分。
核心區包括生活區和衙署區,是彭氏土司日常生活、居住、議事的主要場所;主體區包括城址核心區 (生活區、衙署區) 以及與核心區緊鄰的街巷、禮制建築區和貴族墓葬區
,是彭氏土司居住、辦公、教化和居民集中居住生活的地方;外圍區包括祖師殿建築群、觀音閣、俞家堡建築群、監欽灣建築區以及外圍的建築遺存,為與老司城功能攸關和互補的區域;控制區涵蓋老司城周邊近百平方公里的相關遺存,包括飛霞關、金魚塘關、天眼關、四方角關、榔溪關等周邊關隘遺址以及謝圃、龍潭城、顆砂等區域。
2.重要遺蹟的發現與保護對象的確定老司城核心區是整個考古發掘的中心區域,連續
4年的考古主要圍繞這裡展開。
由此,湮沒數百年的城牆、道路系統、排水系統得到基本確認,與此相關的各建築基址開始清晰顯露出來。
通過對核心區的考古工作,掌握了築城的相對年代,理清了城牆的走向、結構,初步掌握了生活區內建築布局、主體建築形制特點;衙署區中軸對稱的建築群和第一、三級平台的建築格局得以清晰體現;生活區內的四大排水系統和衙署區的道路和排水系統得以清晰顯示。
在墓葬區的考古工作中,掌握了土司時期墓葬群的分布狀況,土司家族墓地的形制、規模、結構特點和墓葬主人等得到一定程度的確認。
祖師殿區的考古,使得彭氏土司獨立宗教場所的整體格局得以體現。
老司城遺址的突出普遍價值在於該考古遺址所代表的一種社會制度——土司制度,它反映了中國古代民族的治理智慧。
老司城遺址保護的關鍵是這個遺址的格局,而體現格局的遺存首先是它的路網和排水系統,另外加上重要的建築遺存,如生活區、衙署區建築基址、城牆、過道、天井、平台卵石圖案,以及其他相關生活建築遺址等。
中心城區的主要遺存是右街、正街、河街、左街,這些街道將平民街市區、貴族墓葬區、中央文教區等連接起來,構成老司城完整的城池體系。
考古發掘還完整揭露了彭世麒祖孫等幾代土司的墓葬,並有較為完整的墓園規制包括神道、石像生、拜台、過道、碑座等。
另外,外圍區祖師殿殿前建築基址也是重要的保護對象。
方案編制
繼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制完成《老司城遺址文物保護規劃》和《老司城遺址第一期搶救性保護工程設計》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相繼編制完成了《老司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老司城遺址考古工作規劃》和第二、三、四期《老司城遺址本體保護方案》《老司城遺址小德政碑及附屬設施搶救性保護方案》,並經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評審通過,這些都是本體保護工程實施的依據。
在方案設計中,通過科學、客觀的調查分析,探究各類遺蹟的建造工藝、材料構成、破壞或病害的成因及其賦存環境,在清除生物病害、保護性回填、歸安、維修加固、支護、防水、防風化、修補、護草種植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工程措施設計,使本體保護工程方案各個環節得以完善。
1.總體保護思路
老司城遺址相關方案的編制嚴格遵循國際國內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憲章、相關準則、法律法規,從保護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出發,按照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小干預、可逆與可識別等原則來進行。
老司城遺址的保護工程設計秉著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嚴格遵守《湖南省永順縣老司城遺址保護規劃》中提出的相關保護工程措施,在對遺址現場進行認真勘察,利用現代分析檢測手段對遺產的本體材質、建造工藝、病害情況、周邊環境狀況等進行了一系列的檢測、分析與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地編制了保護工程設計方案。
2.現狀分析與研究
為探明老司城遺址的建造工藝、建造材料,本著堅持文物「真實性」原則,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國內高等院校在各個修繕部位取樣,進行了材料分析與研究,為老司城遺址的保護和維修提供科學可靠的基礎數據和資料。
按取樣檢測實驗分析結果,有序指導遺址本體危重部分搶救性保護工程施工。
老司城城池延續使用達800年之久,跨越多個歷史時期,隨著各個歷史時期的演變,所使用的建築材料有所不同。
在設計過程中,對生活區城牆、堡坎、衙署區城牆、排水溝等處的勾縫灰漿和抹面灰漿,以及生活區東側卵石路面、踏步段墊層土進行了取樣。
為了得到所採樣品成分、結構、性能等方面的信息,採用掃描電鏡能譜儀(SEM-EDX)、X射線螢光光譜儀(XRF)、X射線衍射儀(XRD)、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分析儀(FT-IR)、光學顯微鏡、偏光顯微鏡、離子色譜儀、雷射拉曼光譜儀等分析儀器,並結合篩分、碘-澱粉顯色實驗等實驗方法,分析了灰漿的主要成分、微觀結構、所含有機物情況,以及土樣的成分、顆粒分布等。
根據檢測結果,老司城遺址城牆灰漿主要成分含石灰、糯米漿、棉花等,極個別區域摻雜有極少量的葛藤、稻稈(這兩種物質並不構成漿料的組成部分,漿料中也沒有民間流傳的桐油、砂子等材料)。
隨後,研究人員將石灰與棉花分離出來,利用各種數據進行糯米漿的配比實驗,在硬度、韌性、強度、顏色等方面綜合分析,得出糯米漿的最佳配比。
通過研究,還完成了以下工作:①老司城衙署區等局域地面、台階建造方法調查與保護實驗;②老司城建築材料老化、力學強度測試等實驗;③磚質文物化學風化、物理風化、生物風化分析;④老司城城牆建造工藝調查;⑤土壤礦物成分、物理性質、水理性質、力學性質指標檢測;⑥風化砂岩加固材料和方法實驗;⑦石質文物材料實驗分析報告;⑧露天土壤固化實驗與研究;⑨古代防滲材料的製作與檢測實驗;⑩小德政碑材料分析與病害研究等。
依據上述分析建立了老司城文化遺產保護信息資料庫,在此基礎上,確立了基於該遺址本體保護的數據診斷標準和分析參數標準。
這些工作為本體保護工程的實施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3.破壞遺址因素分析
經過對老司城遺址的現狀調查,發現其破壞主要受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牆體開裂、傾斜、外鼓、坍塌;排水系統下陷、溝底沖蝕、阻塞、溝壁垮塌;道路、建築遺址部分缺失等。
工程實施
在編制本體保護方案的基礎上,鑒於老司城申遺的緊迫性,2013年底至
2014年7月,通過招投標,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負責實施了遺址危重部分搶險加固工程和文物本體保護工程,同時,配合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對老司城遺址的展示進行了一系列工作。
工程範圍主要包括生活區、衙署區、墓葬區、教育區、祖師殿區等道路、城牆、建築址、排水系統、墓葬等。
在工程實施中,多領域專家密切合作,保質保量完成了各項工作:充分利用生活區城牆與卵石道路,攔截和疏導山坡雨水的漫流,阻止春季雨水直接沖刷而造成遺蹟損毀、破壞;疏通生活區、衙署區內的原有大型排水溝渠,做好保護加固,做到遺蹟的展示和利用有機結合;加強生物病害防治,及時處理對遺址構成破壞的動植物、微生物病害;對於房屋建築遺蹟,在考古工作已經弄清楚其布局、邊界關係、地面鋪裝材質、柱礎的基礎上,對其建造形制與工藝進行分析研究;對房屋基礎損毀缺失、嚴重影響到其結構穩定性的部分,進行保
護性維修加固,做好防雨、排水保護措施;對於嚴重歪閃傾斜、鼓突的老司城遺存的原始擋土牆和溝壁牆體,進行機械或人工扶正,並灌漿加固裂縫處和鬆動石縫;對於輕度歪閃傾斜、後側土壓力和牆體承載力暫時達到平衡的牆體,採用木棍、鋼柱、護網等進行支護;對於牆體上有裂縫,但還未歪閃或傾斜的,暫不維修干預,並以布設在線式位移計傳感器對文物本體位移進行實時監測。
老司城的道路是重要的遺蹟,已經發掘揭示出來的道路需要整體保護。
工程實施中對結構穩定性較好、能承受行人通行荷載的道路段,保持現狀,不進行任何維修干預;對因道路邊坡垮塌導致路面邊緣缺損、卵石鬆脫處,在考古中廓清邊界關係,加固邊坡並補配路面鋪裝;對道路卵石鋪裝或踏步損毀缺失而暴露出的素土基礎,由於土體的耐崩解性能極差,常年被雨水擊濺和沖蝕流走,導致素土基礎越來越低,缺失越來越廣,最終殘存卵石鋪裝下的素土基礎也將被水掏蝕而失穩坍塌,從而破壞殘存遺蹟,故對損毀缺失的卵石鋪裝和踏步進行補配
, 在可識別的前提下 ,對遺存道路施以最小的干預;考慮到行人通行時的安全性,對於道路兩側的垂帶牆或擋土牆,進行了牆體扶正並灌漿加固裂縫處和鬆動石縫;對土司墓葬區進行保護性維修加固及展示,採取現狀維修加固後回填保護,並恢復考古發掘前的殘存封土,其上鋪種草本植物實施固土。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加強實時監測和日常維護工作,定期對文物保存現狀進行檢查,並建立日誌,提出監測評價報告,發現問題和安全隱患及時報告和處理。
經驗與感悟
老司城遺址文物本體保護工程是考古、 文保與規劃三者之間的緊密結合、 互為一體的典型範例。
在工作過程中, 我們認識到, 考古是基礎性研究, 文保是技術工程, 而規劃則是保障。
沒有考古, 就無法明確文物的價值; 沒有文物保護工程的實施, 就無法保護文物本體的真實存在, 不能保證文物價值的存留; 沒有規劃, 就無法保證考古與文保科學和規範地進行。
規劃是前二者開展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三者是相輔相成、 缺一不可的。
在工作過程中, 我們明確考古、 文保、 規劃三者的終極目標是完全一致的,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 即通過古代實物遺存來認識過去、 服務現在、 指導未來。
我們也認識到, 當今文化遺產保護, 僅靠一個行業、 一門學科是無法實現的,必須多學科合作和多行業統籌。
在這個過程中, 業務部門、 科研單位還需與管理部門密切合作, 並聽取社會的不同意見,
要兼顧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 並使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惠及民生。
只有這樣, 方能真正使文化遺產成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資產。
(執筆: 郭偉民、 張濤)
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10項田野考古發現獎項目綜述
世界考古的盛典: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10項田野考古發現獎項目綜述2015年12月14日在上海大學召開的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中,世界十項考古新發現榮獲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田野考古發現獎。這十項發現來自世...
江西省去年實施考古發掘項目近50個
1月26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省考古學會聯合召開的「江西考古匯報會」上了解到,2017年我省進行考古發掘項目近50個,並取得系列豐碩成果。為進一步挖掘考古資源,豐富文化遺產內涵,去年我省實...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實際行動慶祝建所三十周年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於1986年,2016年是建所三十周年。全所職工響應黨中央號召,不搞慶典,一如既往地踏實工作,以實際行動向建所三十周年獻禮。 一年來全所職工在承擔繁重的基本建設項目考古工...
正定城市考古新發現填補城市空白
正定開元寺考古發掘、平山縣王母村罕見豪華平民墓、石邑城考古發掘為神秘中山國再添文字資料……1月19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業務匯報會完滿落幕,2017年,石家莊的許多精彩而富有價值的考古發掘項目...
盤龍城遺址博物館正式動工
記者韓瑋 通訊員田立平昨日記者獲悉,武漢最大遺址博物館——盤龍城遺址博物館於本月初正式開工建設,計劃今年12月底實現結構封頂。建成後,將成為國內一流的省內首個集綠色三星建築和智慧博物館於一身的精...
文化遺產細數2015年重慶發現的文化遺址
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和人類學角度,是具有突出考古價值的地方,是人類活動的遺蹟。2015年,巴山渝水有多少重要文化遺址重入人們的視線?小編為您細細盤點。
那些年,我們認真毀過的文物|大象公會
一部中國文物保護史,同樣也是一部文物破壞史。有哪些文物慘遭毒手?誰又應當為此負責?文|沈田盈幾乎沒有人會注意,在故宮藏本《清明上河圖》卷首八十厘米有一處最大的缺損。
重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僅次於北京
今年4月,在春日暖陽下,位於南濱路的法國水師兵營舊址一改往昔的寧靜,其中庭布滿了一個個黃色土坑。經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發掘,專家推測中庭下面就是重慶開埠時期,法國人修建的神秘自供水系統。這一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