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僅次於北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年4月,在春日暖陽下,位於南濱路的法國水師兵營舊址一改往昔的寧靜,其中庭布滿了一個個黃色土坑。

經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發掘,專家推測中庭下面就是重慶開埠時期,法國人修建的神秘自供水系統。

這一發現,被市文物局認定為重大發現,不僅揭開了法國水師兵營的又一個秘密,也對研究法國水師兵營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變遷提供了新證據。

事實上,在巴渝大地上,像這樣彌足珍貴的文化遺存還有很多。

如何更好地保護這些歷史文脈,守護城市記憶?近年來,全市文博系統創新思路,求實奮進,在保護珍貴文化遺存工作中亮點頻現,成效明顯。

11個區縣「國保」單位實現零的突破

「目前我市已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在4個直轄市中數量僅次於北京。

」市文物局有關負責人說。

渝中區通遠門、萬州天生城、巫溪荊竹壩岩棺群、奉節瞿塘峽摩崖石刻……一個個散落在巴渝大地的文物點,見證了重慶3000多年的變遷。

2013年3月,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我市新增包括解放碑、大禮堂在內的「國保」35處,增幅達180%,增長率全國排名第二。

而萬州、江津、巫溪、石柱等11個區縣(自治縣)的「國保」單位實現零的突破,也讓我市的文物保護工作上升到一個新高點。

47萬餘件可移動文物有了專屬「身份證」

去年底,我市全面完成歷時3年多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

全市165個國有收藏單位採集登錄文物470234件/套(實有1482379件/冊),其中珍貴文物32168件/套。

「可移動文物,指的是1949年(含)以前,反映歷史上某個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市文物局博物館處負責人介紹,其中包括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重要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

此外,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也在此次普查範圍之內。

「與以往的文物普查不同,此次普查範圍不再僅限於文博系統內部,還包括重慶市區域內的各級國家機關、國有企業、檔案館和圖書館等。

」市文物局局長幸軍表示,通過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市可移動文物家底,掌握了可移動文物資源狀況,並建立起文物登錄備案制度,讓每件文物擁有了專屬「身份證」,實現了可移動文物的標準化、動態化、規範化管理。

填補重慶「城市考古」無大獎的空白

在考古發掘方面,我市也收穫不小。

據統計,僅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去年就完成考古調查30項,勘探7.3萬平方米,發現文物點267處;完成考古發掘43項,發掘面積3.8萬平方米,出土文物及標本5690件(套)。

被稱為「文物界奧斯卡」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我市渝中區老鼓樓衙署遺址、太平門遺址分別榮登2012年度、2015年度榜單,填補了重慶一直以來在「城市考古」方面無大獎的空白。

「老鼓樓衙署遺址作為我市已發現的等級最高、價值極大的建築遺存,見證了重慶近千年的沿革變遷。

」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袁東山介紹,遺址已清理的房址、水溝、水井、道路等各類遺蹟共261個,出土了一批保存較好的陶瓷器、錢幣等文物9000餘件(套),標本數萬件。

「遺址不僅規模宏大,紀年明確,同時文物遺存相當豐富,宋元、明代、清至民國等時期的衙署建築疊壓分布,對於研究川渝地區古代建築及宋蒙戰爭史有重要學術價值。

位於渝中區望龍門四方街一帶的太平門遺址,在2013年的一次建築施工中重見天日。

太平門是古代重慶「九開八閉」17座城門中的開門,也是目前重慶僅存的4座老城門之一。

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專家表示,如果能將太平門遺址和不遠處的老鼓樓衙署遺址連片打造成歷史遺址公園,可以讓市民在此感受重慶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

5年全市新增46家博物館

近年來,我市博物館舉辦的長江文物搶救保護成果展、紐西蘭毛利碧玉展、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展等受市民熱捧,隨展覽開設的專家鑒寶、文物徵集等活動,也引來市民爭相參與。

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順利建成開館;重慶工業博物館建設加快推進;巫山、大足、開州等一批區縣博物館新館投入使用;74%以上的區縣建有博物館;民辦博物館增加至14家……數據顯示,近5年來,全市新增博物館46家,博物館總數達81家。

僅在去年,各博物館共接待觀眾2458.8萬人次,同比增長17%。

著眼豐富的文物藏品,各博物館還一直在積極開展文物徵集、文物修復工作,並全面實施博物館展覽提升工程。

目前,我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約76萬餘件(套),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2.44萬件(套),年均推出專題展覽100個以上,流動博物館送展覽到鄉鎮、學校、社區逾1000場。

文物保護工程交出漂亮答卷

我市文物門類齊全,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均有,文物均勻性指數排名全國第一。

儘管我市文物數量大、種類多、分布廣,但文物修復保護工作卻一直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記者了解到,目前三峽文物保護任務已全面完成,到位資金9.28億元,實施保護項目787個。

白鶴梁、張桓侯廟、石寶寨三大工程如期完工並對外開放;考古發掘126萬平方米,出土文物14.3萬餘件;順利通過國務院三峽文物保護專項驗收,三峽後續文物保護工作正有序開展。

全國石質文物一號保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經過風化加固、殘缺石質部位補型、不穩定金箔揭取等修復工序,歷時8年圓滿完成搶救性保護工程,並於2015年6月重新在公眾面前亮相。

大遺址和古建築的保護也得到加強,全市共投入經費5.46億元,實施完成9處大遺址保護工程及326個古建築保護修繕。

其中,釣魚城遺址入選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潼南大佛本體保護修復被評為「2012年度全國十佳文物維修工程」……

抗戰遺址方面,各級財政投入1.7億元,搶救保護116個抗戰遺址,維修面積11.4萬平方米,保存狀況明顯改善。

全市抗戰文物保存較好的達247個,占62.5%,其中市級以上抗戰遺址的較好率達到96.4%。

本報記者 楊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淄博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豐碩

昨日下午,全省文物工作電視會議在濟南召開,淄博市在會上做首個典型發言。記者自會場獲悉,在淄博市開展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中,46家國有文物收藏單位共登錄62218件/套文物數據,淄博市被表彰...

粵博物館四年後將超300個

本報訊 據《廣州日報》報導:廣東是嶺南文化中心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文物資源豐富,現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開平碉樓與村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8處。以近年「南海1號」的整體打撈和「南澳1...

我省省級以上文保單位總數位居全國第一

本報2月13日訊(記者 趙曉林)記者從山東省文物局獲悉,山東目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19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1711處,總數位居全國首位。據悉,「十二五」期間,山東省釐清了全省文物資源狀...

鄭州市文物局獲 「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

鄭州市文物局獲「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本報訊(記者左麗慧)記者昨日獲悉,在文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近日舉行的「全國文化先進單位、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表彰會」上,鄭州市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