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史研究的基本趨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古史研究的發展與趨勢,一直是學者關心的重要話題。

1935年,馮友蘭提出「信古、疑古、釋古」之說:信古派認為凡古書所說皆真,對之並無懷疑;疑古派推翻信古派對於古書之信念,認為古書所載多非可信;釋古派不如信古派之盡信古書,亦非如疑古派之全然推翻古代傳說。

筆者借用馮先生之說,將古史研究趨勢分為信古、疑古、證古、釋古四個階段,更多地強調古史研究方法與範式的轉進。

古史對信古派而言是一種信仰

1923年,顧頡剛提出「層累的造成中國古史」的著名觀點,猛烈抨擊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統。

劉掞藜、胡堇人、柳詒徵相繼撰文,對疑古派的觀點進行辯駁。

在疑古派之前,信古之名並不存在。

確切地說,信古派是因疑古派試圖推翻古史體系,顛覆傳統的價值體系,而刺激出來的學術流派。

它只有和疑古並稱時,才具有真正的存在意義。

顧頡剛把儒家觀念與古史研究徹底剝離,古史、古書不再是神聖的道德法典,現代人也不是受它們教化的對象。

他將古史、古書推上了科學研究的平台,借鑑近代實證主義的理論與方法,揭示「靠不住的古史、古書」的真面目,將民俗學理論移植到古史研究中來,運用新的歷史觀念展開古史研究。

按照馮友蘭的理解,信古派的治學方法,即是對史料不加審查,而直接相信其「票面的價值」,把儒家經典當作信史看待。

他們強調上古聖王世系的傳承信而有徵,對儒家文獻頂禮膜拜,認為個人研究、撰述的目的,不過是證明經典所載聖人之言的可信。

對信古派而言,古史與其說是學術研究,不如說是人生的價值信仰與坐標。

疑古摧毀古史體系

顧頡剛以古文獻記載為依據,系統地考察了上古帝系的生成過程。

他發現:《詩經》中最早的人王是禹,不同民族沒有公認的始祖。

春秋末期,《論語》中堯、舜、禹出現,孔子稱讚他們道德高尚,「無為而治」,但此時堯、舜、禹之間的關係並沒有被提及。

及至戰國,《堯典》、《皋陶謨》、《禹貢》等篇出現,堯是舜的岳父,禹是舜的重臣,堯、舜、禹依次禪讓的關係被最終確認。

秦靈公把黃帝置於堯、舜、禹之前,許行將神農氏置於黃帝之前,《周易·繫辭》又將伏羲氏置於神農之前。

古史是後儒一層層地壘造而成,其發生的次序與排列的系統,恰是一個反背。

顧頡剛宣稱打破民族出於一元的觀念,打破地域向來一統的觀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觀念,打破古代為黃金世界的觀念。

他強調古史辨的工作就是推翻偽史,要嚴格審查一切沒有證據的古史:想證明禹的存在,就必須拿出禹生活時代的證據;要想證明夏、商、周的存在,就必須拿出夏、商、周三代的證據。

張心澂由懷疑古史到懷疑古書,以「一部份為偽,則全書皆偽」為標準,把偽書範圍擴展至前所未有的程度,1000多部古書被打入偽書行列,造成古史研究材料的巨大空白。

顧頡剛雖然也主張建設,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顛覆卻是疑古派的強項。

胡適說:「寧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

」唐宋之際,疑古思潮即已興起,疑古派則將其推向極致。

層累說不啻一顆解構中國古史的「重磅炸彈」,其劍鋒所指,中國的古史系統與傳統的價值體系轟然倒塌。

證古旨在重建古史

疑古派對古史、古書的過度懷疑,造成大量的冤假錯案。

大部分古書被視為偽書之後,研究古史已無材料可作憑據;古史體系被摧毀後,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及價值觀無所附著。

因此,回應、解決疑古派所提出的質疑,重建古史,古書證真,成為20世紀古史研究的學術主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及歷史學家淺談

錢穆先生就曾說過:「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其間治亂更巷,波譎雲詭,常令治史者望洋興嘆,有無從下手之憾,而初讀史者,亦每苦於重點之難以把握,以故望而卻步。」故雖斯人已逝,仍能醍醐灌頂。任何一個學科,...

超越巴黎傳統:馬克思早期法哲學思想探源

引 言19 世紀的西歐,幾乎所有青史留名的思想家都被浪漫主義情懷深深感染。這種情懷要麼被歌頌為 「新世界的誕生」、一種 「真正的詩」,與那個時代中一切舊事物、舊制度格格不入; 要麼被指責為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