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河流域石雕人像亮相第五屆中國灤河文化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施疑、孫愫)9月14日,在第五屆中國灤河文化節暨「走進灤縣、攜手發展」招商洽談新聞發布會上,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長、考古專家謝飛發布了灤河流域石雕人像考古發掘成果。
據悉,灤河流域石雕人像長約7.4厘米,寬約8.4厘米,高約15.1厘米,它的挖掘和出土源於灤河灤縣段采沙工人的一次夜間采沙,於2013年10月份被打撈上來,而在其打撈處上游大約4公里的位置則是著名的後遷義遺址。
後遷義遺址位於灤縣響嘡鎮東法寶村南小丘上,占地約1.44萬平方米。
該遺址發現於1990年3月,截至目前,已在此採集到大量較有價值的陶片、石器和骨器。
今年7月24日,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與灤縣縣政府聯合召開學術研討會對灤縣出土的石雕人像進行研討。
專家們認為,灤縣出土的石雕人像取材於天然礫石,花崗岩質,雕像依原材自然形狀設計,造型古樸典雅,加工渾厚有力,頗具審美理念,與周邊出土的同類標本風格一致,是灤河流域出土石雕人像中代表作之一,也是灤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文化的代表作。
專家們認為,灤縣出土的石雕人像應屬趙寶溝文化遺物。
在燕山南北,灤河流域發現的石雕人像見於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林西縣、巴林右旗和河北灤平縣、灤縣,興隆縣,隆化縣的材料有待確定。
這些石雕人像分別出自興隆窪文化(7500至6500年前)、趙寶溝文化(6500至6000年前)和紅山文化中期(5500年前)。
根據器物特徵及附近文化遺存的分布情況,灤縣出土的石雕人像當來自趙寶溝文化遺址。
也有專家學者認為,依據其古樸的造型和粗獷的雕琢工藝,其時代可能較早,來自興隆窪文化遺址的可能性更大。
專家們認為,灤河流域石雕人像的出土豐富了灤縣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新材料,證明在興隆窪文化和趙寶溝文化時期,灤縣就處在這一文化區域的中心地帶。
石雕人像是當時民族社會精神世界和藝術世界最崇高的表現形式,還是原始藝術、審美學起源發展活生生的典範。
而灤河流域是集中出土石雕人像的文化區域,石雕人像是灤河文化的靈魂。
灤縣出土的石雕人像品質精、價值高,系文物之珍品。
灤縣等地出土以石雕人像為代表的文物精品,凸顯出燕山南北長城地帶古文化系的重要地位,為紅山文化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
內蒙有個叫敖漢旗的地方刷新你的見識!
撰文:王煜愷攝影:艷麗提起內蒙,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好像沒有什麼太輝煌的歷史發現,在我國地大物博的土地上,這裡好像有點太安靜了。但是,一個叫敖漢旗的地方刷新了小編的三觀!
奈曼遼金前歷史沿襲及相關故事拾零(一) ‖文/劉中秀‖通遼市
奈曼旗,是一個歷史垂青的地方。歲月長河,積澱了至少一萬年的人類文化和古老文明。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先人曾留下了無數神秘的歷史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