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有個叫敖漢旗的地方刷新你的見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撰文:王煜愷

攝影:艷麗

提起內蒙,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好像沒有什麼太輝煌的歷史發現,在我國地大物博的土地上,這裡好像有點太安靜了。

但是,一個叫敖漢旗的地方刷新了小編的三觀!

張敖漢旗的地理位置。

敖漢旗位於努魯爾虎山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是燕山山脈與松遼平原的過渡帶,同時也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匯地帶。

南部為低山丘陵區,中部為黃土丘陵區,北部為沙漠平原區。

老哈河、孟克河、教來河三大河流縱貫南北。

正是這種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了這裡古老的文明。

魏家窩鋪遺址

這裡出現了一系列震驚中外的考古發現,出土了一大批舉世聞名的文物珍品,產生了以當地地名命名的小河西、興隆窪、趙寶溝、小河沿四種考古學文化。

這些重要的遺址及其出土的文物,展示了這裡近萬年以來所歷經的古國文明的發祥,方國文明的發展與帝國文明的發達。

顯現出一萬年間這裡所產生的新石器文化的燦爛、青銅文化的輝煌以及契丹帝國文化的絢麗。

下面小編按照當地出現的各種文化遺址,給你們介紹一下這個很牛的地方!

小河西文化(距今一萬年)

小河西文化分布範圍:北到赤峰林西白音查汗、南至河北省承德、東到遼寧省阜新市查海。

彩陶雙耳尊

小河西文化以敖漢旗木頭營子鄉小河西遺址命名,1987和1988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考古發掘,相對年代距今8200年以遠,是目前已知我國北方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

它的發現,將這一地區史前文化的年代向前提早了近3000年。

面積一般在1—2萬平方米。

當時人們的主要經濟形式是漁獵和採集。

出土的器物多為陶器、石器、骨器,房址為圓角方形半地穴式建築,面積在20—60平方米不等。

彩陶雙耳器蓋

小河西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最早樹起了一面「新石器革命」的旗幟。

先民們開始磨製石器,從事原始農業、畜牧業、漁獵業,製作陶器、構築房屋,過著定居生活,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升起了中華民族文明的第一抹曙光。

興隆窪文化(距今8200-7400年)

興隆窪文化分布範圍:北到通遼市扎魯特旗、南以越過燕山、西至灤河、東到遼寧省阜新市遼河西岸。

興隆窪文化,因首次發掘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遺址而得名。

距今8200—7400年,分布範圍南達燕山以南,北及松遼平原。

8000年前興隆窪骨笛,最早的樂器。

敖漢旗現已發現此類遺址60餘處,規模可分大、中、小三類,有環壕和非環壕聚落兩種。

聚落成群分布和群體中有一處規模明顯大於其它聚落的中心性聚落,聚落內有一定數量的居室墓葬,也是興隆窪文化中的特有葬俗。

興隆窪文化人豬合葬居室墓,居室墓是興隆窪文化的一種特殊葬俗,部分人死後就埋在居住的房子內。

興隆窪文化包含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頭,興隆窪文化的玉器以玉玦的出土數量最多,是該文化最典型的玉器之一。

上圖為玉玦,世界上最早的玉器之一。

興隆窪聚落遺址位於新惠鎮東南110公里的現興隆窪鎮興隆窪村東南的低丘陵上。

1982年發現,1983—1993年先後進行六次發掘,揭露總面積5萬餘平方米,共清理半地穴式居住址188餘座,居室墓葬30餘座,灰坑400餘座;出土了一批陶、石、玉、骨、蚌器和動植物遺骸等珍貴文物。

興隆窪聚落遺址是迄今考古發現的中國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中保存最完整、布局最清楚,且第一個完整揭露出房址、灰坑和圍壕等全部居住性遺蹟的聚落,被譽為——「華夏第一村」。

「華夏第一村,遠古八千粟」,敖漢旗在8000年前就開始種植小米,可以說這裡是我國旱作農業的起源地。

興隆溝遺址位於敖漢旗興隆窪鎮大窩鋪村西南約1公里的山坡上。

199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敖漢旗博物館組成聯合調查組對這處遺址進行測繪和評估,認為這處遺址距今8000年,其年代和興隆窪遺址大體相當。

遺址保存如此完好,在敖漢旗境內已不多見,在中國整個北方地區的史前遺址中也十分難得。

趙寶溝文化(距今7200-6400年)

趙寶溝文化之鹿紋尊形器,距今7000年,中國第一藝術神器在「趙寶溝」,此器被譽為「中國畫壇之祖」「中國第一幅透視圖」。

趙寶溝文化分布範圍:北起西拉沐淪河以北、南至渤海西岸、西到赤峰克什克騰旗、東至遼寧省彰武。

趙寶溝遺址位於敖漢旗新惠鎮趙寶溝村大北地。

是趙寶溝文化的命名地,距今7000年,面積5萬平方米。

鹿紋尊形器刻劃出現的以鹿、豬、鷹等為題材的龍鳳圖案中,使人們看到了這裡早在7000年前先民們高超的工藝水平和原始崇拜,趙寶溝文化的先民選擇了三種動物似乎有更深的社會內涵:豬、鹿、鳥是三種不同的社會經濟生活的真實寫照。

趙寶溝文化陶尊上的圖案被學者們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龍鳳呈祥圖」,是中國龍鳳崇拜的開端。

龍鳳呈祥圖

紅山文化(距今6700-5000年)

魏家窩鋪紅山文化聚落遺址航拍圖

經過文物普查,共發現各個不同時期的古文化遺址4000餘處,居全國縣級之冠。

其數量占內蒙古全區五分之一,占赤峰市四分之二。

紅山文化分布範圍:北界越過西拉沐淪河、南界跨燕山達華北平原、東界至醫巫閭山到遼河西岸、西界已達山西桑乾河上游地區。

中國史前正冠石雕神像

中國史前正冠石雕神像,距今5500年前的紅山文化草帽山遺址,出土了用紅色凝灰岩吊糟而成的正冠神像。

人面飾件

灰陶動物形蓋豆

黃玉龍,先民用石塊擺放的S形石龍,頭為豬首,身為蛇身,被學術界認為是最早的龍的雛形。

此玉龍最早選錄在《中國文物精華》一書中。

紅山文化因赤峰紅山後遺址而得名,年代距今6700~5000年。

它是我國北方發現時間最早、遺址數最多的一種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

被譽為中華祖神的敖漢陶人

2012年5月末,考古人員在興隆溝第二地點發掘出土的紅山文化時期的整身陶人,高度寫實,頭頂戴冠,其身份是紅山文化時期的巫者和王者。

被譽為「中華祖神」。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課題組認為:這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十年來最重要的考古成果,也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十年來的收官之作。

小河沿文化(距今5000-4500年)

小河沿文化分布範圍:北到通遼扎魯特旗、南至燕山、東到遼寧省彰武、西至赤峰喀喇沁旗。

小河沿文化是學術界在敖漢命名的第四個考古學文化。

因1974年發掘敖漢旗四道灣子鎮(原小河沿公社)南台地遺址而得名。

年代距今5000——4500年。

其主要分布在老哈河和大凌河中上游地區。

敖漢旗現已發現小河沿文化遺址50餘處,小河沿文化填補了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過渡時期的歷史空白,為研究紅山文化的發展、演變提供了重要線索。

夏家店下層文化(距今4200-3500年)

夏家店下層文化分布範圍:北起西拉沐淪河、南至海河、西到桑乾河上游、東到遼河。

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彩繪陶鬲

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因1960年發掘赤峰市松山區夏家店遺址而得名,年代距今約4200——3500年。

是中國北方青銅時代早期文化。

它晚於小河沿文化,早於夏家店上層文化。

敖漢境內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達2400餘處,其遺址數量,比現在的自然村還要多,人口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

夏家店下層文化彩繪陶罐

印「狗澤都」灰陶翁口沿

農耕經濟占主導地位。

每處遺址或石砌或土築,都有高大的圍牆和深深的圍壕,用來抵禦外來者的侵襲。

並分成百餘個群體,結成聯盟,各聯盟間構成一定的從屬關係和複雜的社會結構。

說明當時的社會經歷了一次大的變革。

彩繪陶尊

敖漢旗大甸子城址是當時這一地區方國的中心,位於敖漢旗興隆窪鎮西南10公里的台地上,占地7萬平方米,在城的西北發現1200座墓,出土了數千件精彩無比的陶器、玉器、漆器、骨器、銅器、金器。

反映出這座城址昔日的繁榮和輝煌。

專家們說:大甸子城址是夏家店下層文化的樞紐和中心,是和中原夏王朝同時並存的一個王權,這裡既有生居的城址,又有死葬的塋區,曾一度被譽為「海內外孤篇」。

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評為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銅夯錘

雙聯劍鞘和短劍和雙虬紋銅劍,寒光凜凜啊。

在夏家店下層文化中期後,便開始在山上築城,敖漢旗的城子山遺址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

這些均是典型的標誌性祭祀物,被學術界譽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夏家店下層文化中心性祭祀址」。

2001年專家組全票通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夏家店上層文化(距今3200-2500年)

因1960年發掘赤峰市夏家店遺址而得名,距今3200——2500年(商周---春秋)。

其分布範圍,早期遺址主要分布於西拉木倫河以北,以後逐漸向南發展至老哈河流域。

夏家店上層文化中的金環

夏家店上層文化是中國北方青銅時代晚期文化,其年代和分布地域與史籍所載的東部少數民族東胡大致相當。

銎柄直刃

雙孔石刀

夾砂黃褐陶壺

敖漢旗現已發現夏家店上層文化遺址300餘處,中國歷史發展到春秋戰國之時,善於騎射、逐水草而居的騎馬民族,即已成為中國北方的主體民族。

自此,敖漢地區便成了北方各民族「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歷史舞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紅山文化早期,八千年興隆窪文化詳細介紹

興隆窪文化因首次發現於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而得名,距今約8000年,經濟形態除農耕外兼狩獵、採集。興隆窪遺址是內蒙古及東北地區時代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總面積3.5萬平方米,遺...

野外探尋古遺址,也能發現五千年前的玉器!

紅山文化發源於東北西部,起始於五、六千年前的農業文明,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布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

考古成果助推文博發展新局面

敖漢旗位於內蒙古赤峰東南部,地處努魯爾虎山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總面積8300平方公里。全旗境內史前文化遺址分布密集,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期在敖漢...

赤峰這個旗敢叫「老大」,真不白叫,太牛了!

「我聞奧區天所秘,疑信向半今信然。」或許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詩,但卻並不知乾隆皇帝所描繪的神秘之地便是景色絢麗、歷史悠久的赤峰市敖漢旗。敖漢在蒙語中是「第一個兒子、老大」的意思。八千多年來,「老大...

「奈曼文化360」奈曼「文化圈」之興隆窪文化

關注【奈曼文化360】了解這片熱土上曾經的歷史,小編今天將為你介紹奈曼「文化圈」。興隆窪文化奈曼,是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夏家店上層文化的核心區...

敖漢旗發現青銅時代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存

青銅時代的「夏家店人」,造就了我區早期青銅文化夏家店文化。記者1月7日從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在赤峰市敖漢旗新惠鎮乃林皋村發現青銅時代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存,並命名為乃林皋遺址,這座遺址的發掘...

人類的每一餐,都是一部世界史

2003年,考古工作人員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境內的興隆窪遺址發現了1500餘粒碳化黍粟的標本,其中黍占90%,粟占10%。經有關專家鑑定,這些碳化黍粟距今約8000年,比中歐地區發現的穀子早27...

灤河流域石雕人像亮相第五屆中國灤河文化節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施疑、孫愫)9月14日,在第五屆中國灤河文化節暨「走進灤縣、攜手發展」招商洽談新聞發布會上,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長、考古專家謝飛發布了灤河流域石雕人像考古發掘成果。據悉,灤河...

最早的龍是豬?

導語龍是中國的象徵,最早的龍是什麼樣?先說結論,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的龍至少經過兩次甚至三次「發明」,8000年前的龍和6400年前的龍顯然都失傳了。而現在的龍,最早則是豬演變來的。

魏家窩鋪紅山文化聚落遺址

在赤峰市紅山區文中鎮魏家窩鋪村的東北地帶上,有一處平緩的土質台地,在2008年春天的時候,這片土地被人承包了,當承包人犁地的時候,把遺址上層的陶片都翻到了地表上。當時,如果是用那種耕地的大犁杖...

蜚聲中外的紅山文化

人類的文明是在不同的時空中多個源頭匯聚起的長河。我們今天的社會愈是向前發展,人們不僅愈是關心自己向何處走去,更加要關懷著自己從何處走來。在當代人的這種共同的關懷中,國內外人類學者和考古學家們不約...

探尋紅山文化與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頭

紅山文化因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後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是中國東北地區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社會發展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對東北亞地區同期或稍晚階段的史前文化曾經產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