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盜掘中國帝王陵經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事件主角:日本東亞考古學會

簡介:日本著名的考古學術組織。

由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浜田耕和東京帝國大學原田淑人於1925年(民國十四年,日大正十四年)籌劃組織,1927年(民國十六年,日昭和二年)3月在東立正式成立。

主要人物是小林行雄、田村實造等。

盜墓事跡:民國時期三十年前後,先後多次有組織地盜掘今內蒙古赤峰境內的遼代帝王陵,及其他中國古蹟。

圖:遼代帝王陵所在的王墳溝地貌

民國期間,遼代帝王陵寢及都城遺址,曾遭到了多次嚴重的盜掘,《民國盜墓史》其它章節中都說了。

這些盜掘都屬於過去盜墓圈裡常說的「濾坑」行為,並不能算是首盜。

其中,以日本人的「濾坑」活動為最,他們以「東亞考古學會」為主體,以考古、調查的名義,對今內蒙古赤峰境內的遼陵進行了全面的盜掘,事後出版了多本這方面的專著。

⊙日本人曾看到遼聖宗棺木

赤峰,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因境內有赭紅色的山峰而得名,現已發現古人類文化遺址6800多處。

有史以後,赤峰便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活動的中心,是草原青銅文化和契丹、遼文化的發祥地。

對於這麼有歷史的地方,對中國文化窺視已久的日本,自然不會放過。

進入赤峰地區比較早、有影響的日本盜墓者叫鳥居龍藏,時間在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日明治四十一年)。

鳥居龍藏(1870-1953),日本四國德島市人,是日本著名的人類學家、考古學家。

曾在北京燕京大學長期擔任客座教授。

其與坪井正五郎等人主持的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人類學教室」,是日本的傳統考古學研究部門。

圖:鳥居龍藏

當時喀喇沁第十二位王貢桑諾爾布創辦了「崇正學堂」,聘請了包括有間諜身份的河原操子在內的多名外國教師。

河原操子回國後,貢桑諾爾布便從日本請來了鳥居龍藏及其夫人烏居君子,分別任毓正女學堂和崇學堂總教習。

而在此之前,鳥居龍藏已先後到中國的台灣,及湘、黔、滇、蜀等地調查過。

鳥居龍藏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在內蒙古地區開展了長達兩年的人類學考古調查活動。

1911年(宣統三年,日明治四十四年)出版了《蒙古旅行》一書,記述了他的中國之行和在當地的調查活動。

1914年(民國三年,日大正三年),鳥居龍藏發表了《東蒙的原始居民》一文,引起世界考古界的震動。

隨後,東西方的考古學者們接踵而至。

鳥居龍藏分別在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日明治四十一年)、1930年(民國十九年,日昭和五年)、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日昭和八年),三次到巴林左旗做文物勘查。

圖:鳥居龍藏(中間)在赤峰留影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日昭和八年),鳥居龍藏又受日本「東方文化研究所」的委託,開始又一次深入東北和赤峰地區調查遼文化遺存和新石器時代的遺蹟。

鳥居龍藏利用他與喀喇沁王府的關係,爭取到了昭、卓兩盟蒙古上流人士支持,在境內各地「調查」時,還有各地王府衛隊護送。

被其先後光顧的有遼中京、遼上京、祖州、慶州、洞山石窟寺、遼慶陵等一大批遼代遺址。

鳥居龍藏事後稱,在進入遼慶陵中遼聖宗的東陵地宮圓形後室時,還見到遼聖宗皇帝的棺木,其前工整地排列著身披契丹、漢兩族服飾的木俑。

如今,這些遺物大都已不復存在,僅發現了兩個頭戴巾幘、二目凝視前方的木俑。

鳥居龍藏的三次「調查」,盜得了大量中國文物。

未經中國政府許可,後來全部偷運回了日本。

現在在他家鄉德島市所建博物館中,陳列了大量在赤峰出土的珍貴文物,其中以遼慶陵中的隨葬品最為珍貴。

⊙組織「考古隊」盜遼帝王陵

日本人有組織地對遼陵進行盜掘,應該始於1930年(民國十九年,日昭和五年)。

圖:遼慶陵地宮平面簡圖

當年,日本東亞考古學會組成了「內蒙古調查團」,到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蘇木北慶雲山的遼慶陵「考察」,成員包括江上波夫、田村實造一些考古專家,為接下來大規模調查和盜掘遼慶陵作準備。

從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日昭和九年)開始,日本東亞考古學會在前期考古調查、盜掘基礎上,又委派考古學博士關野貞對慶陵進行「考察」。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日昭和十年),南滿醫科大學教授黑田源次禾、竹島卓一,又以「日滿文化學會」的名義再次調查遼慶陵,後來還出版了《林東古蹟踏查記》一書。

對慶陵大規模盜掘活動發生於從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日昭和十四年)。

這一年,日本東亞考古學會決定組成由田村實造、小林行雄為領隊,釣田正哉、齋藤菊太郎為助理的「遼慶陵考古隊」,對遼慶陵進行全方位的考古工作。

日本人對三陵進行實測、攝影,並臨摹了東陵壁畫,盜走了一部分文物。

圖:遼慶陵地宮前室之間甬道門

東陵,即1914年(民國三年)被林西縣長發現,並盜掘過的遼聖宗陵寢——永慶陵。

在本書其它章節提到過,在所有的遼代帝王陵中,永慶陵的壁畫是最精美的,內容有裝飾圖案、契丹和漢族人物以及山水等,至今仍可以看出。

日本人後來據此專門出版了《慶陵壁畫》專著。

田村實造對地宮勘察得極為詳細,進行了準確的測繪和壁畫臨摹和攝影。

又揭取了一部分保存比較好的壁畫,最後由田村實造和小林行雄執筆撰寫了《西拉沐淪河調查旅行記》、《遼陵帝後的哀冊與莊陵》兩大本專著,1953年(日昭和二十八年),兩人又合作編著了《慶陵——關於東蒙古遼代帝王陵墓的研究報告》一書。

這是迄今為止、有關遼慶陵發掘中最為完整的一份資料。

永慶陵地宮(墓室)距地表深約10餘米,由前、中、後室、四側室組成。

前室呈平面方形,其餘各室為圓形;各室之間有長甬道相連。

墓內全長21.2米,最寬15.5米,最高約6.5米。

日本人在盜掘時,曾出土有枋、搏、斗拱等小木作構件。

圖:內蒙赤峰遼墓壁畫《茶道圖》

前室左右有兩個耳室,其牆壁的上部、天井均有裝飾性花紋;前室中間放有用漢白玉雕成的哀冊,分別用契丹文和漢文鐫刻;中室是一個環形的墓室,四個通廊將四周牆壁分成四個部分,其上分繪《四季山水圖》;後室為圓形,是放置聖宗和其兩位皇后屍身的地方。

鳥居龍藏看到的棺木,應該就在這裡。

田村實造、小林行雄也有新發現,他們在永慶陵內看到了一尊造型精美的木雕犬。

日本人對遼慶陵的全面盜掘收藏頗豐。

從永慶陵中盜出了遼聖宗哀冊石刻一方,可能是1930年(民國十九年)湯玉麟盜墓(本書另章專述)後未盜走的。

日本人將哀冊盜運到瀋陽,放在偽滿政府的「國立博物館奉天分館」內。

圖:遼祖陵遺址殘碑,上為契丹大字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日昭和九年)日本投降後,哀冊被截留於瀋陽東北博物館,現在保存在遼寧省博物館,與湯玉麟盜出的碑石陳列在一起。

………………

⊙挖三個月未找到遼祖陵

遼亡國後,遼祖陵遭女真人毀滅性的破壞。

《契丹國志》記載,1120年(金天輔四年)夏天,「金人破上京祖州之天膳堂,焚略殆盡,發掘金銀珠玉。

到了民國時,日本人又想盜掘遼祖陵。

圖:遼祖陵地貌

遼祖陵位於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哈達英格鄉石房子村西北,一巨大的袋狀山谷中。

谷間叢林茂密,泉水潺流。

此即《遼史》中所記載的「黎谷」、 「液泉」,當地蒙古族人稱為「依賀保勒格」。

「布袋谷」極為險峻,四周群山環抱,山巒疊嶂,草木茂盛,其峰顛間豁口處均以石塊築成高大壁壘,無徑可通谷內。

現在仍可以看到,在谷口處有兩座巍然聳立的岩峰,高有70多米,如巨龍昂首,東西對峙,形成自然一座山門,史書中稱之為「黑龍門」,是出入峽谷的惟一通道。

而遼祖陵是「鑿山為殿」,陵墓本身的堅固程度非同一般。

l935年(民國二十四年,日昭和十年),日本人便光顧了這一帶。

到了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日昭和十四年),日本人在盜掘遼慶陵的同時,花費巨資,在此進行了長達3個月的大規模盜掘。

圖:遼祖陵遺址上殘碑,上為漢字

但是,日本人並沒有得逞,始終沒有找到遼祖陵地宮——明殿,甚至連墓道也沒有挖到。

最後,日本人盜走了地上文物作罷,其中包括耶律阿保機夫婦玉冊殘簡等珍貴文物。

這些珍貴文物後來全部被盜運至東京,藏於當時的東方文化研究所內。

看來,皇后述律氏選擇陵址時是經過深思熟慮、多方勘察的,充分考慮到了盜墓的後果。

中國考古專家相信,遼祖陵地宮一一明殿到現在仍沒有被盜掘,從現存遺蹟分析,即便早期女真人對祖陵進行了滅頂性破壞,也沒有挖到通往地宮的墓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才是真正的專業盜墓 把壁畫都揭走了

日本組織「考古隊」盜遼帝王陵,日本人有組織地對遼陵進行盜掘,應該始於1930年(民國十九年,日昭和五年)。他們這番行為,可謂真正的專業盜墓,其水平遠在中國考古隊水平之上。當年,日本東亞考古學會組...

遼代顯陵乾陵核心區鎖定

繼唐之後,由契丹族建立的遼代與北宋並立,戰和交替,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遼代國祚兩百餘年,歷經9任皇帝,分葬於5處帝陵。其中今內蒙古赤峰境內有祖陵、懷陵、慶陵,遼寧北鎮市醫巫閭山附近有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