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的任性旅行:中原之外的赤峰,竟然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發源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紅山文化,華夏文明最早文化痕跡

赤峰博物館外景,該館吸收了我國唐代、遼代的建築特色,借鑑了傳統宮殿建築中軸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布局手法,形成古樸典雅、博大雄渾、具有赤峰獨特歷史文化象徵的建築風格。

進入大門,映入眼帘的便是赤峰博主館的主樓。

大廳正面牆上,首先看到的便是紅山文化的象徵——玉雕龍

第一個展廳展示的皆是新石器時代赤峰地區的文明遺存,主要展示的是一些各種動物化石。

【興隆窪文化】距今8150年至7350年,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種文化類型,因首次在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發掘而得名。

這種文化類型代表了赤峰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第一個繁榮期,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教來河、大凌河流域是它的主要分布區域。

【紅山文化】年代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細石器工具發達;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

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赤峰市的紅山後而得名,距今約6600年—4870年,1954年由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尹達先生在《中國新石器時代》一書中正式命名。

這一時期陶器優美,石器精緻,玉器繁多。

紅山文化的陶器陶胎細膩,內外磨光,器壁厚薄均勻,器形規整。

陶器為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兩大類,少量泥質黑陶和泥質灰陶,夾砂陶器特點是器形多,形制較為簡單,有筒形罐和斜口器。

紋飾主要有壓印「之」字紋、平行斜線紋和蓖點紋等。

泥質紅陶有粗泥質和細泥質兩種,器形有缽、盆、瓮、罐等類

1971年,在赤峰市翁牛特旗的三星塔拉出土了一件碧玉龍,高26cm,玉呈墨綠色,龍身呈C字型,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體積最大的龍形玉器,它的發現標誌著6000多年前西遼河上游已經形成對龍的圖騰崇拜。

紅山文化時期的石雕人像是國家一級文物。

灰色凝灰岩質,圓雕,光頭圓臉,以單陰刻線琢磨出雙眼,鼻子扁平,兩側有磨出的凹坑,嘴用凹槽來表現,雙耳突起,脖下有一道凸起圓環,代表項飾。

磨製石器和細石器共存,有打制石器,有四邊起棱,橫截面呈長方形的磨製石斧、石耜、出現磨光石鏟,細石器有石鏃和骨柄刀的石刃。

石刃加工精緻。

聯繫陶器上出現的豬首陶塑,反映其經濟生活為農牧結合兼營狩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馬廟鎮孫家城遺址

史前古城——孫家城遺址前 言孫家城遺址位於縣境西北部的馬廟鎮,處於桐、懷、潛三縣(市)結合部。地處薛家崗文化分布區域的北緣。遺址東、南、西部均被土城所圍,北臨大沙河,大沙河自西向東穿過,並沖毀了...

紅山文化的歷史傳承

說起紅山文化很多人會想到中華第一龍C型龍或者玉豬龍之類的玉器。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紅山文化?下面我們來具體的了解一下。 紅山文化是位於遼寧西部距現代五千多年的農業文明,也是中國已知出現最早的文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