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馬廟鎮孫家城遺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史前古城——孫家城遺址

前 言

孫家城遺址位於縣境西北部的馬廟鎮,處於桐、懷、潛三縣(市)結合部。

地處薛家崗文化分布區域的北緣。

遺址東、南、西部均被土城所圍,北臨大沙河,大沙河自西向東穿過,並沖毀了遺址的局部,北岸為桐城市境,城內外均有農田。

整個遺址地形稍高於外圍,遺址中間部位有二座一大一小水塘南北向分布,將遺址分為兩個大區域。

相傳三國時曹操的兒子曹丕在此出生。

遺址各區域的文化堆積都較為豐富,一般厚1—2米,局部厚達3米左右。

在費屋地點是以早於薛家崗文化的早期遺存為主,文化堆積以距今6000—4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為主(在費屋地點是以早於薛家崗文化的早期遺存為主),並有少量漢——六朝時期遺存。

是目前安徽省西南部發現的面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序列最完整的一處遺址,現存面積約25萬平方米。

經2007年----2008年發掘得知,新石器時代包括早於薛家崗文化的遺存、薛家崗文化早期和晚期遺存、晚於薛家崗文化的張四墩類型遺存,從而構建起該區域較完整的文化序列。

因此該遺址的發掘成為入圍「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的24個項目之一,併入選「2008年度全國重要考古發現」。

遺址的早期遺存為尋找薛家崗文化的來源提供了明確的線索,城址及豐富的張四墩類型遺存對探討本地薛家崗文化之後的衰落以及淮河中游、長江中游和下游三者之間原始文化的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是目前長江下游地區除良渚古城外僅有的另一個新石器時代城址。

2013年5月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懷寧縣在安徽省的位置圖

孫家城遺址宏觀位置圖

孫家城遺址在安慶市的地理位置圖

一、新石器時代城垣

孫家城遺址大致呈圓角長方形,東、南、西三面大體保存完好,周邊有城垣,東北角、西北角及北面部分被起土破壞幾米致十幾米不等絕大部分都很完整,其外圍東西長約600多米,南北寬約300多米。

土垣與內側地表相比殘高1—3米,與外側相比殘高2—5米,底寬12—20米左右,頂寬5—10米不等。

在南、西兩側外圍大部分地段有自然窪地,寬度一般約70—100米,深數十厘米至一米不等,土垣最高處與窪地最低處的高差為4—5米。

城垣上主要是現代人墳地,但都距地下不深破壞不大,整體保存都較好。

經解剖得知: 新石器時代牆體各層中包含少量相當於龍山時代的陶片,大多數為夾砂紅陶,另有部分泥質紅胎黑皮陶,陶質疏鬆,並發現個別明確屬於龍山時代本地張四墩類型時期的夾砂紅陶鼎足和夾砂紅胎外黑陶片,但未發現更晚時期的陶片。

發現牆體北坡被張四墩類型時期文化層疊壓,並被同屬該時期的小坑打破,由此證明了牆體主要部分不晚於龍山時代。

孫家城遺址全景及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孫家城遺址南城牆外景

孫家城遺址南城牆遠景

孫家城遺址城垣發掘現場(2007年12月)

TG1工作照

孫家城遺址主牆體下方堆積情況

孫家城遺址葫蘆田發掘現場 2008年發掘

孫家城遺址H27器物分布平面圖

二、費屋地點新石器時代堆積

在城內費屋地點中,發現薛家崗文化早期墓葬1座、紅燒土坑1個、灰坑2個以及更早時期的小溝3條、基槽1條。

隨葬陶器6件、石器4件,年代相當於薛家崗遺址的第二期。

早於薛家崗文化的地層可分早、晚期,包含較多的可修復陶器。

石器主要有斧、錛、鑿,玉器有殘玉璜、墜飾。

其中可修復陶器主要為鼎,少量為釜等,器形基本完整,出土時呈直立、倒扣或傾斜狀,但絕大多數或口、底局部殘缺,或足部分殘缺,個別足殘斷後有意擺放整齊,為少見的特殊現象。

孫家城遺址M1全景

M1清理工作照

孫家城遺址M1繪圖工作照(2007年發掘)

省文物專家M1所出陶鬹進行修復

孫家城遺址H27與其南部的紅燒土區域(2008年 )

三、出土文物分期

1、早於薛家崗文化

早於薛家崗文化的地層可分早、晚期,包含較多的可修復陶器。

石器主要有斧、錛、鑿,玉器有殘玉璜、墜飾。

其中可修復陶器主要為鼎,少量為釜等,器形基本完整,出土時呈直立、倒扣或傾斜狀,但絕大多數或口、底局部殘缺,或足部分殘缺,個別足殘斷後有意擺放整齊,為少見的特殊現象。

早於薛家崗文化的更早期文化相當於本地的黃鱔嘴類型或太湖流域的馬家浜文化晚期到崧澤文化早中期,極富特色的鼎足、陶塑人像或動物、白色陶和大量彩繪陶為認識這一新的文化提供了新材料。

泥質紅陶豬塑

夾砂紅陶鼠形陶塑

夾砂紅陶釜

彩繪陶豆

夾砂紅陶鼎

陶塑人像

2、薛家崗文化

薛家崗文化遺存遍布於遺址各區域,經過發掘得知,薛家崗文化早期墓葬開口在第2層下,直接打破其下的早期文化層。

隨葬器物石器為鉞、錛等,陶器的組合為鼎、豆、碗、鬹、杯。

薛家崗文化晚期的文化層分布相對廣泛,在城內多個地點均有發現,但主要集中在城內偏東部位,2008年發掘的葫蘆田地點、北河沿地點均分布有較厚的該時期文化層,出土的器物有石器、陶器。

3、晚於薛家崗文化的張四墩類型

晚於薛家崗文化的張四墩類型以孫城地點為多,該類型的文化特徵明顯,遺蹟有長條形灰坑,近圓形灰坑(窖穴),遺物以陶器、石器為主。

陶器以籃紋鼎、側裝三角形足、矮圈足的盤、杯、簋為特點,另外還有壺、扁腹壺形器、夾砂黑皮陶厚胎缸等;石器有大量的箭鏃,數量大大超過薛家崗文化晚期,形制多樣,有柳葉形、三棱形等,另外還有小削刀較有特點。

而較多數量的石器半成品、殘次品、廢料可以證明這些石器應是本地製造的,玉器在這一時期已十分衰落,只發現少量的玉璜殘件。

左:夾砂黑衣陶杯 右:泥質黑陶壺(張四墩類型)

玉璜

泥質灰黃陶壺(張四墩類型)

泥質紅胎黑皮陶扁腹壺形器(張四墩類型)

夾砂紅陶簋(張四墩類型)

夾砂灰黃陶鼎(張四墩類型)

夾砂紅褐陶鼎(張四墩類型)

夾砂紅褐帶把陶鼎(張四墩類型)

煤精墜飾

四、相關研究情況

1、勘探和調查

為進一步了解孫家城遺址分布狀況及特點,2008年省、縣級文物專家在工作間隙,重點對孫家城遺址進行了勘探和調查。

省、縣級文物專家正在對孫家城地層進行鑽探勘察

鑽出的土質

2、2013年6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家城遺址保護標誌碑

孫家城遺址保護範圍界樁

3、豐碩成果

(1)、《安徽懷寧孫家城新石器時代遺址與城垣》(《2008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09年3月)

《2008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匯集了自舊石器時代至明代的41項2008年重要考古發現,有河南許昌靈井舊石器遺址考古發掘、安徽懷寧孫家城新石器時代遺址與城垣發掘、山東壽光雙王城水庫鹽業遺址調查與發掘、甘肅張家川馬家塬墓地2008年發掘、湖北荊州謝家橋一號漢墓發掘、太原晉陽古城太山龍泉寺唐塔基遺址發掘、江西高安華林造紙作坊遺址發掘等,充分反映了2008年中國考古事業的豐碩成果。

(2)、安徽懷寧孫家城遺址發現新石器時代城址 (《中國文物報》、2008年2月15日第2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黑龍江小南山遺址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文物

新華網哈爾濱10月25日電(記者許正)位於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的小南山遺址於今年7月正式考古發掘以來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期文物。考古專家說,出土的大量珍貴玉器表明鄰近我國東端國境線的小南山早在8...

河南舞陽發現新石器時代稻田類遺址

10月11日,多名國內文物考古及歷史學方面的專家、教授來到舞陽縣張王莊遺址進行考察。此前在此發現的稻田遺址是中原或者北方地區的首次發現,對於探討中原地區早期農業形態及黃淮旱稻混作區稻田的形態結構...

考古揭秘——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距離現在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因其歷史時期實在遙遠,故現代人大多不了解這一文化,不過了解這一文化對於加深人們對於歷史文化的了解,和陶冶人們的審美是有很大幫助的,就算不談這些虛的東西,起碼吹起...

合肥肥東發現6000年史前文明

作者:鄭靜合肥市肥東縣店埠鎮南院日前發現了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現場出土發現了較完整的玉器、陶器、骨器和石器300多件,並收集了大量的骨骼標本,還發現了居住的房坑、灶坑、灰坑和灰溝...

最早的文化之一——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於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仰韶文化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