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六號陵跨越五年的探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4月12日,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洞穴遺址等十大新發現從25個入圍項目脫穎而出。
這是1990年寧夏宏佛塔天宮西夏文物被評選為首屆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後,寧夏考古項目第二次進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錄。
對於這兩處考古項目,本報的《考古寧夏》欄目,在前幾期已做詳細報導。
本期,我們將探訪另一項與此相關的重大考古發現——西夏陵六號陵地面遺蹟的發掘。
西夏陵六號陵是迄今為止地宮被發掘的第一座西夏帝陵,2008年時曾入圍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而目前整個西夏陵的申遺工作也正在緊張而有序的進行中。
考古發掘歷時5年
六號陵位於西夏陵陵區中部偏西,依賀蘭山而建,旁邊有一座宏大的陪葬陵區,編號為M161,規模較六號陵稍小,但是四周牆體保存完好。
保護圍欄從路邊的一條小溝上跨過,下面留了很大一個空隙,稍彎一下腰就進去了。
徑直朝六號陵區走去,經過了一座編號為159的陪葬墓,陵台保存較好,可前方也有一座盜坑。
由於2007年至2008年又對陵區地面建築進行了清理髮掘,因此這裡現在顯得比其他陵園都要乾淨。
為什麼選六號陵為西夏陵考古發掘的第一座西夏帝陵,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副主任王昌豐給出的答案是,首先,六號陵地面盜坑較小,那就意味著裡面破壞小,發掘的收穫就會大。
其次,六號陵位於賀蘭山某駐軍一個老家屬院的南側,當時整個西夏陵區里只有這座陵的位置接水接電比較方便。
1972年7月,賀蘭山下的戈壁灘炙熱無比,六號陵的發掘正式開始。
寧夏博物館派考古專家鍾侃和李俊德到西夏陵具體主持這次發掘,因為此前,幾乎沒有關於西夏陵墓內的形制和記載,實例更是談不上,它的地下究竟是怎樣,大家都一心想揭開這個謎團。
由於資料的匱乏和不準確的預測,發掘一開始就遇到了困難。
墓道中回填的不是單純的土而是土石混合物,這大大增加了挖掘的難度。
大家對墓道的寬度、長度和深度也一無所知,因此在剛發掘時沒有準備任何提升的機械裝置。
當墓道發掘到深約六七米時,用籮筐裝土、用滑輪靠人力往上提土的辦法顯然已不適用,效率極低。
為加快進度,考古隊又採用了卷揚機提土,效率雖然有所提高,但危險性也隨之增大,稍不小心,裝土的鐵車和人就有可能垂直墜入深深的墓道。
在李俊德的記憶中,當時西夏陵區附近的小學為考古人員騰出一間教室,由於幹活的農民工較多,只好讓大家住在教室里,考古人員住在帆布帳篷里。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隊員李志清花了三四個月的時間,夜以繼日地鑽在文物修繕棚里,拼對一件六號陵地面遺址上出土的琉璃殘片,最後終於將上百塊殘片,粘接成一件國內現存最大的琉璃鴟吻。
1972年開始的六號陵的考古發掘持續了整整五年,創下了寧夏考古發掘單個項目持續時間最長的紀錄。
僅墓道中的填土就挖掘了近30個月,從地面到墓道底部的深度竟有24.6米,相當於八九層樓房那麼高。
遺憾的是,不僅完整的隨葬品蕩然無存,就連那位西夏皇帝屍骨也不翼而飛。
在墓室的淤土中,只發現了少量的文物,如鎏金銀飾、人物竹雕、珍珠寶石等。
西夏文人像碑座被定為國寶
距離第一次考古發掘30年後,2007年至2008年,為配合六號陵的加固保護,寧夏考古人員對六號陵地面遺蹟進行了全面清理髮掘,又有許多重要的發現。
「台基,土牆,墁道,土坯台滴水坑,散水線……經過近2年時間的清理髮掘,六號陵陵台、角台、角闕、闕台、碑亭、門廳、獻殿、月城、陵城這些殘存的建築遺蹟和建築材料、構件展現在人們面前。
」指著眼前的六號陵區,王昌豐告訴記者,儘管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已將這片歷史中的皇家陵園摧毀得面目全非,但是人們透過這些建築遺蹟,還是看到了它們的部分歷史原貌和曾經有過的輝煌。
主持此項清理髮掘工作的寧夏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孫昌盛研究員認為,從地面遺蹟中出土的漢文和西夏文殘碑、石雕人像碑座、琉璃鴟吻等極為珍貴。
其中大部分後來都被國家文物局的專家鑑定組確定為國家館藏級二級文物。
其中一件刻有西夏文字和漢文及工匠姓名的石雕人像碑座,還被定為國寶。
該碑座近似正方體,長65厘米,寬67.7厘米,高57厘米。
座頂左上角陰刻西夏文三行,共計15個字。
在西夏陵區多座帝陵的碑亭遺址中,已出土這類碑座10餘件,但刻有文字的僅此1件。
雕像以極度誇張的手法,表現了負重者的神態,反映出西夏時期石雕藝術的獨特風格。
陵主為西夏開國皇帝之父
除了文物的價值外,在這兩次考古發掘的基礎上,結合以往的研究成果,考古研究人員最終認定六號陵的陵主是西夏開國皇帝嵬名元昊之父李德明。
「此前,關於六號陵有兩種主要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六號陵為西夏第四代皇帝崇宗乾順的顯陵,另一種觀點認為是第八代皇帝神宗嵬名遵頊的帝陵。
」孫昌盛介紹說,文獻中記載了西夏帝王的陵號,但沒有記載其具體方位。
導致這兩種觀點主要原因有兩個:一種認為西夏陵由南向北依時代先後排列,並採取角姓貫魚葬法,由此得出六號陵為西夏第四代皇帝崇宗乾順的顯陵;另一種觀點認為西夏陵是採取「平原起冢」和「依山起冢」兩組排列,前者要早於後者,因此得出六號陵是西夏第八代皇帝神宗嵬名遵頊之陵。
2007年至2008年,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西夏陵區管理處共同對六號陵地面遺蹟進行了發掘。
通過發掘獲得了一些認定六號陵陵主的證據。
孫昌盛說,從出土的殘碑分析,2007年六號陵出土的漢文殘碑T0914:5上有兩列字,其中一列為:「……有二歲,在位三十年……」從內容看,當是記述墓主人年歲及在位時長。
可惜碑文不全,無法知道墓主人在位的確切年數。
通過碑文只能知道墓主人在位三十年或三十幾年。
翻檢西夏十帝在位時間,崇宗乾順和仁宗仁孝在位時間最長,均超過五十年。
其次毅宗諒祚,在位僅二十年,其餘七帝在位時間更短。
西夏十帝中沒有一位皇帝的在位時間與六號陵殘碑記載時間相符或接近。
經過考證,孫昌盛和研究人員發現,元昊稱帝後,曾追封了兩位皇帝,即追其祖父李繼遷為太祖,墓號裕陵,其父李德明為太宗,墓號嘉陵。
嘉陵和裕陵均在今天的西夏陵區內。
而《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遼史》等均載德明卒於宋明道元年,即1032年,從1003年到1032年,正好三十年。
李德明自己也稱其在位達三十年。
德明臨終前對元昊說:「吾族三十年衣錦綺……」所以西夏諸帝王中,只有李德明在位時間與碑文相符。
(記者
張碧遷 文/圖)
此國家曾被成吉思汗覆滅,70年代陵墓突現 被稱「東方金字塔」
導語:它是一個被成吉思汗覆滅的國家,它有著獨特的文化歷史,但因一場大屠殺,近乎埋沒在歷史的長河,百年後又將呈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國,而這時的他已少有人叫他西夏王朝。他是以皇陵的面目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文革時解放軍野外挖出磚頭,考古卻發現262個古墓但寸草不生
導讀:近代以來我國考古有著非常大的發現,無論是普通古墓還是大型公墓或者說是上古遺址,大多數都是在建國初期時候發現的。而許多古墓的發現並不是由考古家考古探查發現的,而是民間或者軍方基建時候無意發現...
詭異的西夏王陵,出土兩件神秘文物,破解了西夏王國的一個謎團!
神秘的西夏王陵,號稱是東方的金字塔,因為歷史的缺失,西夏王國的一切,只剩下了一個大致的輪廓,而一些重要的細節都已經模糊不清了。可是在一座已經無法確定,究竟是哪位西夏王公貴族的陵墓中,考古學家出土...
秦始皇陵為什麼不敢挖?地宮活人俑殺人無數
秦始皇陵自40年前發現以來,一直都沒有挖,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也有很多的傳言稱,秦始皇陵不挖是因為有千年女屍的手花,但近日,有專家悄悄透露是挖出了活人俑作怪,聽說秦始皇陵剛發現的時候,很多的專家都...
揭秘東方金字塔:神秘的西夏王陵
說起金字塔,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古埃及金字塔,其實中國也有不少金字塔,今天要說的,就是有「東方金字塔」之稱的西夏王陵。倍受海內外關注的西夏陵3號陵園地面建築遺蹟考古發掘,日前又獲重大發現:整座陵園...
首座被挖掘考古的皇陵,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
北京的紫禁城始建於明朝皇帝朱棣時期,與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皇帝一樣,朱棣在位時就修建了自己的陵寢,隨後明朝的十幾位皇帝都葬入了北京的北部山脈,人們稱為:明十三陵。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有咱洛陽項目
昨日,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項目入圍終評。本次評選由主辦方從主動申報參評項目、《中國文物報·文物考古周刊》考古發現投稿項目、國家文物局2017年度...
秦始皇陵的千古之謎:疑是項羽火燒兵馬俑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地打井的農民發現。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