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知道都有哪些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鎏金銅牛

西夏青銅質

長120厘米,寬38厘米,高45厘米,重188千克

1977年銀川市西夏陵區M177出土

青銅鑄造,中空,外表通體鎏金。

牛屈肢而臥,雙眸遠眺,四肢有力,體態健壯,比例勻稱,線條流暢,造型逼真,個體碩大。

該銅牛製作時需要將冶煉、模具雕塑、澆鑄、拋光和鎏金等工藝集於一體,真實反映出西夏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西夏金屬工藝品的傑出代表。

西夏墓中隨葬製作如此精美的銅牛,說明牛在西夏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為研究西夏社會的農業經濟提供了一個實物佐證。

敦煌榆林窟壁畫中的西夏農耕圖,描繪出西夏同中原地區一樣的「二牛抬槓」犁地場景,牛耕對發展西夏農業經濟起了很大作用。

1976年8月,寧夏博物館考古人員對西夏陵區內編號為M177(原編號M101)的陪葬墓進行正式發掘。

經過半年多的努力,1977年2月,考古發掘工作終於進入地下21米深的墓道盡頭。

墓門被打開,考古人員踩著已經腐朽倒塌的木板門進入墓穴。

然而,墓室斜角的盜洞一下讓在場所有人都失望了。

盜墓者已將墓門打開,並把裡面的文物洗劫一空。

心灰意冷的考古人員只得進行一些常規清理工作。

當時,一位考古人員懊喪地踢了木板門一腳,沒想到這一腳竟讓兩支金燦燦的牛尖角「破土而出」。

經發掘清理,一尊造形精美、曠世獨有的鎏金銅牛從黃土和沙石中慢慢顯露出原型,國寶就這樣被發現了。

與鎏金銅牛一起重見天日的還有一件與真馬一般大小的石馬。

石刻胡旋舞墓門

唐代石質

單扇:長89厘米,寬43厘米,厚5厘米

圓柱門樞:高13厘米,直徑10厘米

1985年鹽池縣蘇步井鄉窨子梁唐墓出土

每扇門均呈長方形,上下有圓柱狀榫,兩門閉合處各有一孔,出土時有鐵鎖鎖扣。

每扇石門正中淺雕一個胡旋舞男伎。

所刻男伎為典型胡人形象,人物面部表情生動自然,體態輕盈健美,舞姿迅疾奔放,充滿歡樂的生活氣息。

整個畫面人物身著圓領緊身窄袖衫,下著緊腿裙,足登長筒皮靴,站立在一塊編織精美的小圓毯上,雙人對舞。

舞姿造型略有不同,左邊舞伎側身回首,左腳站立圓毯上,右腿後屈,左臂抬起後揚,右臂屈至頭頂;右側男伎右腳立毯上,左腿前伸,雙臂上屈,至頭頂上方合攏。

兩人均手舉長巾,熟練揮旋。

四周剔地淺浮雕捲雲紋,似舞伎騰躍於雲氣之中,造成流動如飛的藝術效果。

根據窨子梁唐墓出土墓誌記載,墓主人卒於唐武周久視元年(公元700年),墓主人為月氏人,何姓。

何姓是中亞「昭武九姓」中的一支,屬隋唐時期的粟特人。

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門的發現,反映出中、西亞樂舞對寧夏地區文化藝術的深刻影響,是中西文化交流十分珍貴的遺物,是西域文化藝術與中原地區石雕工藝有機結合的結晶,也是當時北方民族大融合歷史背景的實物見證,揭示出寧夏在北方國際商貿中的突出地位。

1984年,鹽池縣文物普查隊在開展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在蘇步井鄉窨子梁發現古墓葬2座。

窨子梁當時被流沙覆蓋,形成了一座座綿延起伏的沙丘。

1985年6月至7月,寧夏博物館文物考古工作隊展開發掘工作,在沙丘上已發現的2座墓葬周圍打了數十條探溝,又探出墓葬4座。

按照從西向東的順序,分別將它們編號為M1-M6。

6座墓皆為依山開鑿的平底墓道石室墓。

在清理M6時發現兩扇胡旋舞石刻墓門,兩扇石門板皆保持原狀,兩門扇的合縫處各有一圓孔,孔內鑲環形鐵鼻,其上掛一鐵鎖,將墓門鎖住。

與石墓門一同出土的文物還有木俑、琉璃球、石鼎、墓志銘、陶器、貨幣等。

窨子梁唐墓遺址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

西夏紙質

全頁版框縱30.7厘米,橫38厘米

1991年賀蘭縣拜寺溝方塔出土

木活字印本,白麻紙精印,蝴蝶裝。

完本者有封皮、扉頁,封面左上側貼有刻印的長條書籤,書名外環以邊框,封皮紙略厚,呈土黃色,封皮里側另背一紙,有的紙為佛經廢頁,背時字面向內。

四界有子母欄,欄距上下23.5厘米,無界格,半面左右15.2厘米。

版心寬1.2厘米,無象鼻、魚尾。

上半為書名簡稱,下半為頁碼,頁碼有漢文、西夏文、漢夏合文3種形式。

每半面10行,每行22字,每字大小1厘米左右。

通篇字體繁複、周正、秀美。

該經書具有明顯的活字版印本特徵,如版框欄線交角處缺口很大,版心行線與上下欄線不相接;墨色濃淡不均,印背透墨深淺不同;同一面同一字筆鋒、形態不一;欄線及版心行線漏排、省排;經名簡稱和頁碼用字混亂,有的錯排、漏排、數宇倒置等,這些都是在雕版印本上不可能出現的。

1991年8月,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隊對1990年不法分子炸毀的拜寺溝方塔廢墟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當時,年屆六旬的文物考古研究員、資深專家牛達生主動請纓擔任領隊,經過一個月對堆積如山的方塔廢墟磚石泥土的清理,確定該塔是一座始建於西夏時期的古塔,被炸毀時已存世915年。

更為慶幸的是,這次搶救性考古發掘,從方塔廢墟原第十或十二層塔心室處,清理出土了《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等數千件遺物。

發掘清理後,牛達生用3年多時間對《吉祥遍至口和本續》反覆考究,推斷其為西夏時期活字印本而不是刻版印本,是木活字印本而不是泥活字印本。

1996年11月6日,經文化部組織鑑定委員會專家鑑定,該文物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將木活字的發明和使用時間提早了一個朝代,對研究中國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術具有重大價值。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是國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64件國寶之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木活字印刷的應用與發展

自從泥活字印刷發明以來,後人受其思想的影響,繼續研究,很快創造了木活字,並用於印刷書籍了。宋朝尚未見到有木活字印刷的書籍,但與宋朝同時期的西夏國卻用木活字印刷了多種書籍。1991年在寧夏賀蘭縣...

胡旋舞與窨子梁唐墓

陳列於鹽池博物館的胡旋舞石刻墓門是上世紀1985年在鹽池縣原蘇步井鄉硝池子村南窨子梁唐代墓葬中發掘出土的,這在全國唐代墓葬中尚屬首次發現。出土時它是成套的兩扇緊閉的石門,單扇石門呈長方形,長88...

觀展·鎮館之寶|寧夏博物館篇(上)

博物館概覽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寧夏地質博物館籌備處,原址位於銀川承天寺院內。2008年9月,寧夏博物館新館開館。2012年12月,獲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作為自治區成立50...

武威亥母寺遺址發掘了數量集中的大宗文獻

1月16日,記者自文物部門了解到最新情況:2016年春,甘肅省文物考古隊正式進駐武威亥母寺遺址,對亥母寺遺址的四個洞窟進行一一加固和全面發掘清理。截止2018年年初,武威亥母寺遺址兩年來共發掘了...

隋唐寧夏粟特人與絲綢之路

【摘要】絲綢之路的延伸與繁榮,不僅推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亞的民族也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生活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的昭武九姓——粟特人就是典型,以善於經商而聞名於世。粟特人沿絲路東...

芷蘭齋藏西夏文活字本殘片中的偈頌

光明網03-15 14:15顯示圖片高山杉對於熱愛收藏和研究古書的人來說,韋力先生在《上海書評》和《南方都市報·閱讀周刊》連載的《得書記》和《失書記》,無疑是去年和今年最好看的專欄文章。兩組文章...

木活字印刷:穿越千年 墨香猶存

來源:《科學之友》採訪記者:秋慈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由千人組成的方陣用漢字演繹了各種「和」字,向世界展現中國古老的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那一幕驚艷了世界,人們開始重新關注這門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