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和開發建設不可兼得?央視點名表揚西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西安,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

先後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

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史最長

影響力最大的古都之一

在西安,大小遺址區無數

在國內像這樣遺址遍布,環繞城市

與建成區高度重合的城市很少

而如何在遺址保護與開發建設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則是對這座城市提出的挑戰

西安擁有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這也成為西安最為鮮明的城市名片。

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資料顯示,西安目前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點3246,其中有級別文化保護單位392處,世界遺產2處6個點,另外還有3座國家級的考古遺址公園

厚重的歷史積澱,讓西安這座千年古城成為了無與倫比的文化寶庫。

然而,由於建成區與遺址區的高度重疊,文物保護與城市發展建設之間的矛盾也異常凸顯。

文物保護與民生改善相輔相成

西安也在用新思路來解決

文物保護與城市發展建設之間的矛盾

而曲江作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區

則在遺址保護與開發建設的探索中

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思路,樹立了典範

6月2日的央視的專題報導

就對渼陂湖文物勘探和

大明宮遺址保護予以了充分肯定

渼陂湖文物勘探

初夏的午後,艷陽高照。

在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工作人員正小心翼翼地對一座古墓進行考古發掘。

考古現場,戒備森嚴,四周都是防護圍欄,並安裝有監控設備。

文物發掘和清理,都要在探頭的監控下進行。

在這個考古圍欄外,近在咫尺的地方就是一片建築工地,工人們也在熱火朝天地忙碌著。

事實上,包括這座正在考古發掘的古墓,這一大片占地近900畝的區域都是西安市鄠邑區正在進行的一個水系修復工程。

這個修復工程就是澇河渼陂湖水系生態修復工程。

2016年,澇河渼陂湖水系生態修復工程正式開工。

西安的歷史文化厚重,西安的每一處開工建設都可能會涉及遺址或文物。

為了保證文物不被施工建設所破壞,渼陂湖水系生態修復工程正式開工的同時,工程所在區域的文物考古工作也隨即展開。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對所有施工區域進行地下文物勘測,一共勘探出147座古墓,搶救出了大量珍貴文物。

渼陂書院地塊(4區)所發掘的M70為漢代墓葬,墓葬形制為豎穴墓道單室土洞墓,文保人員到現場對該墓出土的鐵劍採取現場打包的方式提取,轉入室內進行保護和清理。

同時,對已發掘完成的古墓葬進行考古資料提取,包括文字記錄、線圖、照片等。

同時對已完成發掘的區域進行無人機航拍,確保考古資料的翔實、準確、完整。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表示,在這裡出土的文物大概有1000餘件,種類包括陶器、青銅器 還有部分鐵器,種類比較多。

而所有的這些工程建設過程,都要等全部的考古發掘工作結束之後才能繼續開展。

澇河渼陂湖水系生態修復後,不但對於連通河湖水系、恢復綠色生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通過發掘其歷史文化資源,更能推動我市生態文明建設,連接古今文化,提升城市品質,推動西安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對於文物保護和城市開發之間的矛盾

曲江堅持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並重

文物作為一種特殊的歷史存在

既要實現全面的保護,也要在保護的同時

充分利用文物的優勢發揮其積極作用

形成對城市建設發展的有力促進

大明宮遺址保護

位於西安城北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丹鳳門遺址博物館,遊人如織。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王宮,既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為宏大、規制最為嚴整、規劃最具特色的宮殿群,也是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的交融點和對外傳播的動力中心。

一千多年後的今天,透過丹鳳門遺址堅實的夯土,密集的柱礎石,人們依然可以感受到當年這座宮殿的雄偉建制。

事實上,這座曾經無比煊赫的帝國宮殿,經過幾個世紀的朝代更迭、戰火破壞,當初的地上建築幾乎已經不復存在。

大明宮遺址區域,也一度被西安市規模最大的棚戶區「道北棚戶區」所占據。

市民在遺址上生產生活,環境無法改善,遺址也難以得到有效保護。

2007年開始,當地政府結合棚戶區改造項目,把大明宮遺址區域的10萬名居民全部搬遷出遺址區,並對整個遺址進行重新規劃保護和開發。

2010年,唐大明宮,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皇家宮殿,被開發建設為國家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當年髒亂差的道北棚戶區,永遠地成為了歷史。

煥然一新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也成為了市民、遊客感受歷史文化,享受休閒娛樂生活的最佳場所。

大明宮遺址的改造,成功的改變了大明宮區域的整體環境、保護了我國千百年燦爛的文化遺產,也從根本上改變了這個區域的整體環境風貌,提升了西安的文化形象。

這些年經過保護與開發

大唐芙蓉園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曲江池遺址大華1935寒窯遺址秦二世陵

唐城牆遺大雁塔景區樓觀台景區

這些無一例外都成為了

西安現在炙手可熱聲名遠播的景點

而曲江則走出了一條文物保護與

城市開發雙贏的新道路

形成了被廣泛認可的「曲江模式」

曲江也在堅持不懈的努力

讓城市更有文化,讓文化更有價值

塑造西安曲江新形象

促進區域和諧快速發展

點擊標題查看往期文章精選

編輯:劉鳴

審核:小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澇河渼陂湖水系生態修復工程考古取得新進展

西安新聞網訊(西安日報記者 龐樂) 日前記者從西安市文物局獲悉,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位於西安市鄠邑區澇河渼陂湖水系生態修復工程的考古工地,共勘探出古墓葬146座,窯址4座,現已累計發掘清理古...

陝西文物工作的「2017答卷」

2017年,陝西文物工作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立足陝西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按照「保護文物,傳承文明,發展文化」的工作目標要求,科學有序推進,在博物館建設、考古發掘、...

草鞋山遺址能否建成公園?

本報記者 張登峰位於蘇州城東15公里處的唯亭街道陽澄湖南岸的草鞋山遺址,經考古發掘,遺址文化堆積最厚處達11米,由下而上依次為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遺存,另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遺存。然而,近...

由陝西兩遺址上「十大榜」想到的

4月10日,為期兩天的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北京結束。經過26個入圍項目匯報人以項目時代早晚為序進行的20分鐘終評展示和評委、學者提問等環節,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產...

婁勤儉:用系統化思維推進文物保護和利用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台《新聞聯播》)陝西省長婁勤儉今天在古渭橋遺址和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涇渭基地調研文物保護工作,他強調,要樹立正確的文物工作理念,統籌推進保護和利用,最大限度發揮文物資源的綜合效...

凌家灘大遺址保護的破冰之旅

5月1日,我省首個文化遺產保護專項法規――《安徽省凌家灘遺址保護條例》將正式實施。本報記者日前趕赴位於含山縣銅閘鎮長崗行政村的凌家灘遺址,力求為讀者講述古老遺址上發生的故事,從側面闡釋當代經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