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當有文化自豪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城市考古與考古遺產保護學術研討會」現場。

越秀北城牆全景

明代城牆遺址

北京路清代木船

廣州原點(資料圖片)

廣州:東西交匯,海陸一體

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 這裡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

而自秦統一嶺南建蕃禺城,至今已經有2230年。

廣州在秦漢時就是繁榮都會, 漢唐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 是中國最早對外的通商口岸,是連接中國海洋文明和大陸文明的樞紐之地。

廣州又是近代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風起之處,是中國近代和現代革命的策源地,孫中山在廣州創辦了黃埔軍校, 三次建立政權。

毛澤東在這裡創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 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幹力量。

廣州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在中國現代經濟的發展中曾經創造了眾多第一。

在這樣一座無論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都有著深厚積澱和鮮明特色的城市裡,我們應當怎樣把它的歷史和未來順暢地聯繫在一起?怎樣從豐富的文化遺產中,挖掘出可資今天之用的財富?讓我們聽聽城市考古界的「大咖」們怎麼說。

文/廣州日報記者卜松竹 通訊員易西兵

圖/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由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辦的「城市考古與考古遺產保護學術研討會」11月26~27日在廣州舉行。

國內20餘家具有考古發掘資質的城市考古單位和部分省級考古單位代表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專家學者近80人參加會議,就新形勢下城市考古面臨的問題和對策,古城考古的發現與探索等議題進行了熱烈的交流探討。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在會上作了主旨講話。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教授,以及洛陽、鄭州、成都、西安、廣州等城市考古單位代表作大會發言。

與會代表表示,當前考古工作者一方面要配合城市基本建設承擔大量的田野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任務,另一方面也要圍繞古城發展變遷開展考古資料整理和學術研究工作。

故而此次研討會就顯得格外重要。

歷史不會停滯 但基因不會改變

可能很多人有疑問,在城市中心展開曠日持久的考古工作,並且花大力氣保護,意義何在?古代的廣州和今天的廣州,到底有什麼關係?

「從城市發展來說,我們經常講保護古代城市,但如果作為科學工作者,就要服務於現實。

但是如何服務,是不是把原來的城市和現在的城市糅合在一起?它們的科技發展不一樣,物質生活不一樣,交通狀況不一樣,根本不可能,必須與時俱進」。

劉慶柱說,「中華民族不可能停滯在5000年前。

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一切都在變。

以建築來說,從材料,到結構,到規劃,到理念。

但也有不變的,我們要找的,就是這些不變的東西。

劉慶柱說,我們現在講中華民族的文明和西方文明不一樣,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五千年不斷裂的文明,即「文化基因」。

他進一步解釋:城市是什麼呢?在中國,就是一個政治文化的產品。

比如,古代都城是古代國家政治統治中心、經濟管理中心、文化禮儀活動中心、軍事指揮中心,是古代國家的縮影;古代城址(一般性的古城)是古代社會不同區域範圍之內的政治統治中心、經濟與軍事治安管理中心、文化禮儀活動中心,是國家不同行政區域範圍的社會縮影。

過去的縣衙門沒有擱到鄉村的,都是擱到縣城裡頭。

廣州歷史上的政治中心,挖的時候我們知道,從清代到南越王時期,是一層一層摞起來的,地方沒變。

接下來我們看形制、理念,比如坐北朝南之類,都有傳承關係。

劉慶柱說,上世紀90年代時發掘南越國宮署,「挖出來一看,和故宮太和殿一脈相承」,這實際就是政治文化,就是文化基因。

這種「柱廊式」的建築甚至影響到今天。

考古證明大家都覺得廣州老城好

劉慶柱說,廣州的重要性在於,歷代的宮署遺址比較好的保存下來。

如果這個城在中原發現,坦率說,可能顯得有些一般。

但在這發現,意義就非常重大,因為這裡當時地處偏遠,它是一個物化載體。

從這些遺址里,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國家不同級別的行政中心之間的關係,看出不同地區對國家的認同。

劉慶柱說,類似廣州宮署遺址這樣的發現,全國能找出來的不多,非常珍貴。

都城好找,因為體量大,相對好保存。

體量小的地方,可能早就挖沒了。

杭侃指出,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我們都會考慮,「人之所以為人」這樣的問題,也就是精神文化方面的問題。

比如我們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靠什麼支撐?文獻很重要,但二十四史很多講帝王將相,記錄社會生活的不多。

類似我們今天手機帶來的巨變,如果在古代史書里,可能著墨不多。

歷史上的人物不是不重要,但社會文化、物質文化作為我們民族文化的物質基因,也很重要。

這一塊主要是考古的領域。

杭侃說,中國古代城市面積一般不大。

所以我們提出大遺址保護。

現在看來,老城區的確也不能建太多的建築,到那裡連喘口氣的地方都沒有了。

而古代遺址恰好能給城市中心提供營造一些「綠肺」的可能。

古代的文化遺產是一種形象的宣傳,是一種記憶。

杭侃說,廣州老城區裡層疊的歷代文化層,說明歷史上大家都覺得這個地方好,不願意走。

它們是城市發展的文脈。

歷史上城市不斷擴張、重建,能留下來的其實並不多,而且大多是片段,是斷面。

類似廣州這樣保存下來,非常難得。

我們把它們發掘出來,不是簡單憑弔,而是為了展示和利用,為了讓老百姓真正喜歡,真正去了解他所在的城市。

廣州對中國文化基因保護意義深遠

劉慶柱說,研究廣州還有一個重要性:這一地區那麼早就成為了中國文化的基因庫和大後方。

歷史上北方一旦戰亂,那些有文化有政治抱負的人、家族,就南渡。

比如客家人主要的幾個聚居區,梅州、漳州、贛州,都在南方。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這是最安全的地方,保存了民族的火種、文化的火種。

本地的風俗其實很多保存了「古風」,比如古代有早晨喝湯的習慣,叫早羹。

廣州現在的早茶,不就是早羹嗎?

劉慶柱說,北京是800年的都城,它最重要的特點是全民族的綜合,「但對整個中國文化基因的保護,我覺得嶺南地區非常重要」。

而證明這個問題的「物化」的東西,在廣州保留了不少。

在這裡,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它對嶺南,還能看到它對東南亞、對海東地區的影響。

比如南越王宮署出土的「萬歲」瓦當對福建閩越文化,甚至對中原地區的影響,都很大。

劉慶柱說,歷代移民到了南方,開疆拓土,兩千年前就奠定了現在的基礎。

對當地人來說,應該有一種自豪感。

這個地區,對國家的發展,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曾經起過重大的作用。

文物是歷史,民族的凝聚力,文化的認同感,在距離如此遙遠的情況下,廣州和中原地區保持的文化的共同性那麼強,說明一種國家的、文化的自信,說明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在很久之前就已經非常深了。

如果沒有這個歷史淵源,造就不出近代孫中山、梁啓超那批大政治家、大學者。

這裡能成為近代革命的策源地,是因為這裡有深厚的文化基因在。

廣州一直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

宋新潮說,如果放在「一帶一路」的角度上,廣州的地位2000多年來始終是穩定的。

直到「廣交會」的舉辦,廣州都是「一帶一路」的一個重要的節點。

而且廣州通過國內的道路網絡,和內陸地區聯繫起來,比如通過大庾嶺、珠江水系與湖南、廣西、雲南、貴州等地連接。

所以說,對外它是一個節點,對內它是一個網。

廣州在一帶一路的歷史,在中國整個南部歷史中的意義,都是非常重大的。

廣州還保留了若干「一帶一路」的重要遺蹟,比如南海神廟、南越國宮署、南漢時期遺蹟等等。

當然寧波、泉州也很重要。

但廣州跟它們最大的不同是廣州在海上絲路中的地位,具有連續性。

這方面國家文物局跟學術界的看法,是高度一致的。

宋新潮說,廣州是個2000多年沒有「挪窩」的城市,中心一直在北京路、兒童公園這一片。

廣州近年一系列考古發現,增添了在「一帶一路」中的文化內涵,意義顯得極為突出。

杭侃說,廣州的交通地位的特殊,很早很早就是對外貿易的港口,曾經聚集了大量的番客,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

所以從這裡的城市考古一方面能看出嶺南開發的歷史,看出嶺南文化融入大的中國歷史當中去的過程。

另一方面是在溝通中外文化方面,很多方面領風氣之先。

「海絲」幾個重要城市,離不開廣州。

它的開放、包容精神,很有價值。

劉慶柱指出,廣州特殊的區位優勢令它在海上絲綢之路里具有重要的地位。

比如說到西部的開發,廣州就是重要的出海口,與國內其他一些港口比,都有顯著的優勢。

海上絲路是大宗貿易。

廣州還要進一步發揮類似古代番禺那樣的作用。

廣州現在工作的外國人非常多,本身就說明了城市的吸引力。

廣州文保不斷前行

近年來,廣州的文物考古法規環境進一步完善。

2013年5月,《廣州市文物保護規定》施行,對劃定並公布地下文物埋藏區、大型建築工程的概念、國有建設用地出讓或劃撥前的考古調查勘探程序、市區兩級政府設立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等做了明確規定。

2014年5月,廣州市第一批16片地下文物埋藏區正式公布,涉及廣州中心城區的越秀、荔灣、海珠區的全部,以及白雲、天河區的一部,總面積約60平方公里。

2015年3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廣州國有建設用地出讓前考古調查勘探程序暫行規定》。

廣州的文物保護機構和考古隊伍也得到充實和加強。

2016年,廣州市文物局正式掛牌,行使全市文物保護職責。

2014年,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為「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人員編制由原來的35名增加到100名。

這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動了廣州的文物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2015年12月~2016年3月

在越秀區越秀北路廣州市深隧工程東濠涌試驗段工程範圍,發掘唐末五代包邊磚牆及宋代城牆角台基址,確立了宋代廣州城的東北角,具有重要的歷史地理坐標意義。

發掘結束實施原址保護,將來結合東濠涌景觀進行展示。

2014年~2015年

在流溪河上游調查發現200多處先秦兩漢遺址。

2014

年6~11月

在越秀區盤福路市第一人民醫院發掘出宋明時期城牆遺址,屬廣州古城考古重大發現,發掘結束後對城牆遺址實施回填保護,將來條件成熟時予以展示。

2014年2~6月

在北京南路西側工地發掘清代木船三艘,其中兩艘規模較大,保存較完好。

這是廣州古城區首次發現古船,對廣東船以及中國造船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價值。

發掘結束後,三艘木船整體搬遷至廣州博物館進行保護。

2013年以來

在從化、蘿崗、增城等地相繼發現了橫嶺、大公山、欖園嶺、大嶺頂、莫依山等先秦遺址,極大地豐富了廣州的先秦考古材料。

2012年

在配合廣州動物園犀牛館場地改造施工過程中,發掘磚室墓4座,其中東漢、南朝、唐和明代各一座,已經實施原址保護。

2015年,東漢墓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改變城市考古被動局面

本報廣州11月27日電 (記者武勇)近年,城市考古成果十分引人注目,配合城市基本建設開展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是我國田野考古工作的重要內容。11月26日,由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辦的「城市考古與...

暑假逛博物館,展覽活動提前知道

廣州天氣這麼熱,逛博物館可能是市民度假的最佳選擇。不僅可以嘆空調,還能學知識,參加各種活動。而且在暑假期間,各大博物館都推出了最新的專題展覽以及暑期活動。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成立...

劉慶柱:考古不是挖寶貝

三星堆社會上有些人對考古的認識進入了一些誤區——在考古發現中,重視古代墓葬,輕視古代遺址;在古代墓葬中,重視大型墓葬、達官顯貴墓葬乃至帝王陵墓,輕視一般墓葬;在墓葬考古發掘中,重視隨葬品,輕視墓...

草鞋山遺址能否建成公園?

本報記者 張登峰位於蘇州城東15公里處的唯亭街道陽澄湖南岸的草鞋山遺址,經考古發掘,遺址文化堆積最厚處達11米,由下而上依次為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遺存,另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遺存。然而,近...

蘇州公布文保事業「十三五」規劃

中國江蘇網12月3日訊(記者 施曉平)蘇州市政府辦公室昨天公布《蘇州市文物保護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根據該規劃,備受關注的吳文化考古研究將得到深化,爭取在這一領域和太湖水下考古等方面實現突破...

實物史推前一千年 北京副中心發現漢代古城

實物史推前一千年 古遺址有望建公園 北京副中心發現漢代古城 1092座古墓、1座漢代古城遺址、萬餘件出土文物……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揭開神秘面紗。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和北京市文物...

中國式考古

古墓「十墓九空」讓人反思2009年12月27日,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陽得到考古確認,專家稱,初步鑑定該墓中男性遺骸為曹操本人。令人費解的是,作為支持該墓為曹操墓的六大證據之一、刻有「魏武王」的石牌與...

最早的家養豬、水井都從河南「出土」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高雲實習生 程子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中心是鄭州的定位之一。在這方面,鄭州又有新助力。昨天,第一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開幕。齊聚考古大咖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