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族文化之研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長城地帶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最活躍的一處歷史舞台。

這裡不斷興起的遊牧民族,猶如走馬燈式的上演著本民族的歷史。

伴隨著中原王朝的興亡更迭,多少民族在這裡興起又消匿蹤跡。

一個民族創造的燦爛文化,往往只有在它最璀璨的那一刻才能呈現給世人。

有的民族的文化被永遠記錄在史書當中,有的卻被深埋於地下,等待著考古學家用手鏟和刷子去揭露。

奚族也是眾多北方民族中的一員。

從北魏至遼金近千年的時間裡,奚人一直生活在遼西地區,在長城以北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也為燕北山地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關於奚族聚居地及其生態環境的變遷

在奚族歷史發展進程中,奚牙帳共有三處駐地。

北魏初至唐開元年間(4世紀末~8世紀早期),奚牙帳(在唐代又為饒樂都督府)設在潢水石橋旁,故址即今內蒙古林西縣新城子鎮西櫻桃溝古城遺址。

唐開元年間至遼統和二十年(8世紀早期~1002年),奚牙帳(在遼代又為奚王府)設在七金山土河川地,故址即今內蒙古寧城縣大明鎮遼中京遺址。

遼統和二十年至遼滅亡(1002~1125年),奚牙帳遷至灤河支流瀑河上游,故址即今河北省平泉縣楊樹嶺鎮鉛南溝遺址。

奚族居地也並非一成不變,歷代奚境均有所變遷。

北魏初期(4世紀末~5世紀初),庫莫奚駐牧在弱洛水上游,即今赤峰市克什克騰旗中部、林西縣及巴林右旗南部和翁牛特旗北部一帶。

北魏中期至北齊(5世紀中期~6世紀中期),奚族居地由弱洛水向南擴展至托紇臣水,以七老圖山和努魯兒虎山為界,範圍大致與今內蒙古赤峰市轄境相當。

6世紀中期,部分奚人遷徙至太行山北麓、桑乾河下游一帶。

隋朝時(6世紀末~7世紀初),奚族生活區域大規模南遷,大致東以灤河支流瀑河為界,西以閃電河為界,南至長城以北,北至七老圖山中麓。

唐代奚境的變遷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唐早期(618年至8世紀早期),奚族居地範圍,東至土護真河以東松陘嶺的西麓,東南至白狼水以西,西至灤河上源,南至灤河以北,北至饒樂水以北。

唐中期(8世紀中期至840年),奚族居地的範圍,東至土河以東松嶺山脈,西抵大洛泊(今達賚諾爾湖),南達長城以北,北至七老圖山北麓。

與早期相比,唐中期奚境明顯南移。

這一時期,仍有奚人活動在太行山北麓、桑乾河流域,並且活動範圍達於陰山以南的河套地區。

唐後期(841年至907年),奚地東際渤海遼東灣,西至大洛泊,南即長城以北,北境再次抵於潢水北岸,範圍臻於空前。

然而隨著契丹崛起,奚族很快衰落,遂為契丹所並。

唐末,去諸率部分奚人西遷媯州境內(今河北懷來縣、北京延慶縣一帶)。

遼代,奚族雖然為契丹兼并,但仍據有原來的聚居地。

遼早期(907~1002年),奚族居地南至古北口北(今灤平縣巴克什營鎮一帶),北至崇信館(今赤峰市北),東至白狼水西流域。

與唐晚期居地相比,北境南移,再次由西拉木倫河退至老哈河上游一帶。

遼晚期(1002~1125年),奚境在契丹蠶食下逐漸縮小,先是南界收縮至灤河南岸,北界收縮至灤河支流瀑河流域;11世紀中期以後,奚地基本上只剩下灤河中下游地區。

金代(1115~1234年),奚人被迫遷離聚居區,被分散安置在金國各地。

傳統奚境或奚地不復存在。

關於相關奚人文化遺存的考察

遺存是考古學文化研究的資料和基礎。

奚族文化研究需要具備一定數量的文化遺存。

依據文獻記載和地望,本文對遼金時期的相關文化遺存進行識別和考證,尋出了一批可供研究使用的奚族文化遺存。

通過考證,鉛南溝遺址可能是遼晚期奚王府的故址;古崖居遺址可能是西奚人的居住址;古北口至遼中京段驛館遺址和沿途的雹神廟、黃花溝遺址,均可能存在奚人的居住址。

奚境內還發現大量其他遼金時期的遺址,其族屬有待進一步考定,但不排除包含奚族文化遺存的可能性。

考古工作者已經發現成千上百座遼墓,其中包括一批紀年墓葬。

根據對紀年墓的分析,契丹墓和漢人墓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的關係,但各自特徵明確。

通過對奚境(界定為老哈河上游、灤河中下游和大小凌河流域)內遼墓的考察和分析,認為牛營子墓、十間房墓、上燒鍋墓群、古山子M1、M2、銀窩溝墓和蕭孝忠墓等為奚人墓。

相關奚人石刻包括紀功碑1件、紀事碑1件和墓誌6件。

李寶臣紀功碑、蕭孝忠墓誌、耶律氏墓誌和蕭資茂墓誌的族屬明確。

其餘四件石刻的族屬經考證,亦可定為奚族。

關於奚族的社會狀況

大致從4世紀末~10世紀初,奚地的氣候處於冷暖反覆交替時期,氣溫偏冷,但呈逐漸上升趨勢,適合從事畜牧業和漁獵採集業。

10世紀初~12世紀初,奚地處於中世紀暖期,氣候溫暖濕潤,降水充沛,植被發育良好,還發育了新一期的古土壤。

良好的生態環境十分適合發展農業生產和從事畜牧、狩獵等經濟活動。

奚地的生態環境對奚族生業方式、居所形態乃至文化習俗均有影響。

(一)奚族的生業方式。

北魏至隋唐時期,奚人以畜牧業為主要生業方式,從事一定規模的射獵採集活動。

唐中期以來,奚族農業和手工業開始興起,逐漸改變了奚族的生業模式,尤其到了遼金時期,畜牧業和射獵採集業在奚人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下降,農業占據主要地位,手工業也占有重要地位。

根據文獻考證,奚族農業興起於8世紀中期以前。

遼初以前的奚族農作物種類單一,以種植穄為主。

遼初以來,隨著中世紀暖期的來臨和中原地區先進農業生產工具及技術的傳入,奚境農業得到長足發展,其中包括奚族農業的發展。

主要表現在農作物種類的增多、產量的提高和生產技術的改進。

生產技術的提高又表現在鐵制工具的普遍使用、梯田及壟作技術的出現和休養地力觀念的形成等方面。

奚族農業的發展,促使奚人在居住方式和飲食方式等方面逐漸向著定居生活方向轉變。

奚族手工業應該也興起於8世紀中期以前。

8世紀中期,奚族造車業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

遼代,奚車得到更加廣泛的使用,成為遼代主要的車輛種類。

遼墓壁畫中的轎形車,應該就是文獻中提到的奚車,並且是奚車的主要形式。

文獻記載,奚人冶鐵,以造兵器。

奚境內出土了大量遼金時期的鐵制兵器和農具,其中可能包含著奚人冶造的器具。

奚族最初的互市貿易屬於物與物的交換。

遼金時期,奚人商業活動中開始使用貨幣。

商業的發展也是奚族生業方式的一個重要轉變。

(二)奚族的居所形態。

不同的生業模式會產生不同的居所形態。

從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來看,依據奚族生業模式及其演變,可以把奚族的居所劃分為三類:氈帳、房屋、洞室。

氈帳適應遊牧經濟生活,為北魏至唐代奚人的主要居所形態。

遼金時期仍有大量奚人從事畜牧業,居住在氈帳中。

房屋是為適應農業定居生活而形成奚人住所形態,進一步發展便逐漸形成奚人的聚落或村落。

洞室是西奚人的居住址,是奚人一種特殊的居所形式。

(三)奚族的文化習俗。

已發現的奚族石刻,反映了一定程度的奚人婚姻習俗和喪葬習俗。

如奚人與契丹族通婚、奚人婚姻的買賣性和包辦性等。

文獻記載,奚人最初實行樹葬,唐中期以來逐漸採用土葬。

奚人土葬又分為屍骨葬和火葬兩種。

遼代奚人墓表現出高度的契丹化和漢化特徵。

同一座墓葬中採用屍骨和骨灰混合葬的習俗,可能就是奚人墓契丹化和漢化的具體體現。

關於奚文化分區、分期和奚文化與契丹文化及漢文化的關係

依據奚人居住址類型的不同,可將奚文化分為遼西和燕南兩個分區(類型)。

遼西地區主要包括今西遼河流域、灤河流域和大小凌河流域,該地區是奚文化主要分布區,所代表的類型是奚文化的主要類型,其居住址主要為地面建築遺址。

從文化特徵上,可將該類型定為以農牧為主的多元混合型文化。

燕南地區,指燕山及長城以南、太行山以北的地區,主要包括今河北省懷來縣、北京市延慶縣一帶。

該類型主要指西奚文化。

該類型的居住址為洞室遺址,生業以農業和射獵採集業為主,屬於農耕~採獵型文化。

奚文化的分期,是從歷史學角度進行的分期。

以主要生業方式的變遷為分期依據,可將奚文化分為早晚兩期:早期從北魏至唐代,屬於遊牧文化;晚期為遼金時期,屬於農牧文化。

奚文化與契丹文化、漢文化之間具有雙向互動的關係,奚與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吸收,但主要是奚文化接受契丹和漢文化的影響,表現出高度的契丹化和漢化特徵。

本文由孫莉、王琳瑋摘編自畢德廣《奚族文化研究》之「結語」

內容略有刪節、調整。

978-7-03-049838-0

本書在綜合運用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北魏至遼金時期奚族的居地範圍及其變遷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考證,並試圖復原這一時段奚族居地的生態環境,據之探尋與考辨奚人的考古學文化遺存,進而探討奚人的生業方式、文化習俗以及奚文化與契丹文化、漢文化的基本關係等問題。

奚人世代生活在遼西地區,從事畜牧業、射獵業、農業、手工業與商業等多種生業,創造了優秀的本民族文化,為遼西地區的經濟開發與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奚與周邊民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促使奚人及其文化最終完全融合到其他民族當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河北平泉已發現契丹文化遺存264處

新華網石家莊8月16日電(記者曹國廠)記者從河北省平泉縣文保所了解到,作為契丹發祥地之一的平泉縣,目前已發現遼代古文化遺存264處,其中遺址246處,遼代墓葬18處,包括大長公主墓、竇景庸墓、蕭...

瀋陽康平出土遼金時期 珍貴文物700多件

4月5日,記者從康平縣文物管理所獲悉,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康平共發現遼金時期遺存近180處,其中不僅有遼代的冶金遺蹟,也有金代的石經幢、窖藏貨幣等文物,這些都是遼寧地區遼金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雲岡石窟的考古發現(上)

王雁卿雲岡石窟的歷史不只是開窟造像的歷史,也包括千百年來在石窟周圍活動的人們保護石窟和生活的歷史,七十多年來的考古調查和發掘正在逐步揭示。 雲岡石窟的考古發現從時間段上可分五次。一、1938年至...

2015年遼金西夏史研究綜述

2015年遼金西夏史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全年出版專著80餘種,發表論文1100餘篇。儘管低水平及重複之作仍大量出現,但在政治史等領域也出現了一些高水平的論著。由中國社會...

第十二屆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學術研討會召開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科學報訊(通訊員韓世明都興智)由中國民族史學會遼金暨契丹女真史分會主辦、大安市春捺缽文史研究會承辦的「第十二屆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學術研討會」近期在吉林省大安市舉行。有學者指出...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日前在北京公布,從100萬年前火堆開始,到甲午海戰「致遠艦」沉船終結,橫跨新石器時代、商周、春秋戰國、西漢、遼代與近代;地域上,則包括雲南、江蘇、浙江、湖北、甘...

穿越時空 探秘遼金元歷史文化線

對於一般人來說,考古是一個陌生而新奇的領域,而近年來流行的盜墓題材小說和影視作品,更給這個行業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那麼,真實的遺址發掘現場是什麼樣的?考古工作者是怎樣工作的?考古工作又是怎樣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