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範式問題的辨析與探討:紀念謝天佑教授逝世三十周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一位教授在紀念前輩的追思會上這樣說。
一個學者去世三十年後,仍得到同事、學生、學界同仁的緬懷,無疑是值得欣慰的。
2018年4月28日,紀念謝天佑教授逝世三十周年暨「中國古代史研究範式問題」研討會在華東師範大學中北校區逸夫樓召開。
這次會議由華東師大歷史學系主辦。
會議大體分兩個環節,上午是追思會,下午則是以學術研討的形式紀念三十年前遽然離世的謝天佑教授。
謝天佑先生
追思懷念
追思會由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黨委書記王東教授主持,系主任孟鍾捷教授致開幕詞。
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吳琦教授作為謝天佑本科階段母校的代表發言,他特別提到謝教授生前好友、華中師大歷史文化學院熊鐵基先生的囑託,介紹了兩位先生長期的交往,闡發了他對謝教授學術生涯和學術品格的理解,指出謝教授有淑世情懷,有濃重的農民情節,研究歷史是期望為農民說話。
廈門大學歷史學系王日根教授從華東師大與廈大的歷史淵源談起,接著談了他閱讀謝教授著作的體會,他認為謝先生是堅定的歷史唯物主義史學家。
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王健教授說,「一方面為謝老師生前所作的探索和成就得到人們的肯定和敬重而高興,一方面為自己得到謝老師的高足邵勤教授親炙而感到慶幸
…… 我們八五級同學們都是謝先生的再傳弟子。
」
作為謝天佑的同事和朋友,華東師大歷史系王家范教授在追思會作主題發言。
他飽含感情地說,接獲動議後,「往事在我頭腦忽隱忽現,像一場夢」;「感謝天佑一路對我的提攜和幫助」;對於謝天佑的離世,「始終有一種不可言說的惋惜和遺憾」,「那種心痛,永久的痛」。
在他看來,謝天佑那代人「七分認真,三分天真」,「這並不是優點,但也不認為是缺點,我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回顧這三十年來的道路,他表示「滔滔江水東流去,跟什麼潮流走,許多時候並不完全由己」。
但「認認真真讀書,明明白白做人,不取巧,不投機,不說假話,我想九泉之下的天佑,與我同感」。
此前,王家范先生髮表了《憶天佑》一文,如泣如訴,聲情並茂。
王家范先生在追思會上發言。
周武 攝
上海武警指揮學校張林西先生跟謝天佑是湖北黃梅的同鄉,他從二姐(與謝天佑是同班同學)那裡得知謝先生早年在九江師範學院就讀的情形,為人正直,讀書勤奮,後來保送到華中師範學院。
他還介紹了謝先生「文革」期間的遭遇,有一天因受屈辱而投河,但念及家人,為了學術,終於還是回到岸邊。
據張先生介紹,謝天佑將藏書捐給了九江師範學院,遺體一部分捐作醫用,所以在上海青浦福壽園一處集體墓碑上有他的名字;他的骨灰安葬在家鄉。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的孔祥驊先生說到,幾日夜不能寐,緬懷謝先生對自己毫無功利的關懷和扶植,因為謝先生對他講:「你以前受了太多的苦了!」
美國新澤西大學歷史系邵勤教授撰寫了紀念文章《終生為師》,由在校研究生代為宣讀。
上海師範大學出版系陳麗菲教授追憶了跟謝天佑老師的兩段交集,一是大學時期,聽過謝老師的講座,印象深刻;一是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擔任編輯時期的交往,對謝先生的勤勉、認真感觸頗深。
她的講述清晰,溫婉細膩,在座者無不為之動容。
接著程念祺、張海英、周學軍、解永健、王志明等先生,也回憶了他們印象中的謝天佑先生的點點滴滴,補充了不少細節,比如謝先生的太極拳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但他患有高血壓,可能因過於相信打太極的功效而耽擱了治療;比如謝先生在人生最忙碌的時段,仍然竭力幫助、提攜年輕一輩。
孫競昊教授以「當往事變成回憶」為題,談到謝先生對自己的影響:「三十年來,自己的心裡始終有個位置留給了他,因為他的人格和思想化作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這些講述,讓人們了解到更多謝先生的人生面向,不由得對他的品格和學問產生理解和崇敬之情。
學術研討
對一位學者的最好紀念,莫過於讀他的論作,討論他的學術,進而以此為契機,推進對相關領域和問題的理解與認識。
這次研討會分作兩場,主題分別為「史學研究的範式諸問題」和「中國古代史諸問題研究」。
這兩場討論由《學術月刊》編輯周奇先生主持,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程念祺、周武擔任評議人。
華東師大歷史學系章義和教授談了「謝先生的治史方法及對我們的啟發」;湖州師範大學發展研究院李學功教授討論了謝天佑先生的學術反思精神,並闡述了他對中國古史分期研究範式的看法。
大體說來,研討會上半場的論題比較宏觀;下半場則比較具體,側重明清史。
這裡只能擇要簡述。
會議現場
華東師大歷史學系牟發鬆教授指出,謝天佑先生是一位有思想、有情懷的歷史學家,他主要談了自己對農民戰爭史研究的認識,側重文化宗教視野下看農民戰爭。
上海財經大學王志明教授則從社會史的視角下看中國農戰史,主要分析了農戰史研究的兩種範式。
河南大學李振宏教授闡述了對史學範式問題的幾點思考,指出思維方式對史學研究有巨大影響,史學界應該努力推進史學理論的提升,形成學派,這樣才有助於史學成果的總結和升華。
華東師大青年學者李磊老師的報告題為《政治與德性——專制主義範式的政治哲學思考》,他指出以往關於專制主義的研究大都是從可見的權力的角度去探討的,而忽視了德性這一維度——政治的好壞其實是一個被政治哲學家反覆探究的問題,於是他對古代中國的專制主義重新做了梳理和闡釋。
華東師大歷史學系劉昶教授主要是從美國學者石約翰的《中國革命的歷史透視》一書引申開來,期望從傳統的封建與郡縣之爭看20世紀的中國革命。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彭衛教授則闡述了他對現實關懷與歷史研究關係的認識,認為現實情懷是研究歷史的根基。
浙江大學陶磊教授報告的題目為《東西異制與五千年中國文明史的成立》,他的問題意識來自岡田英弘和哈佛中國史的「中國文明二千年論」,希望重新梳理早期中國歷史的脈絡,從黃河中上游和下游的不同發展理念(所謂「東西異制」)來辨析中華文明史的淵源和發展路徑。
復旦大學李宏圖教授專攻近代歐洲思想史和社會史,他以工業革命的研究成果為例,介紹了歐洲近現代的經驗,期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助力中國史的探研。
此外,華東師大青年學者王進鋒老師討論西周時期的縣,廈門大學王日根教授以萊陽民變為例探察明清「善人」及其社會擔當,華東師大陳江教授從「北亞文化對中原的影響」談了他對新清史的理解,浙江師大青年學者孫杰老師討論明清浙西山區州縣的自我認識,上海財大徐楓博士後報告的題目是《分鄉設鎮:清前期賦役改革與江陰市鎮格局變遷》,華東師大歷史學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包詩卿老師介紹了他對「嘉慶變革」的理解。
(本文經孫競昊教授審訂)
深度對話是傳布思想的重要方式
12月12日,北京大學燕京學堂舉辦了一場主題為「中國與世界:關注、探討與展望」的學術論壇,邀請國內外人文社科領域數十位頂尖學者齊聚一堂,就「新環境下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和交流。北...
近十年中國古代史研究之觀感
【作者簡介】彭衛,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最近十年來,從先秦至晚清之前的中國古代史研究呈現出持續進展的態勢。根據《中國史研究動態》各年度不同斷代的學術綜述,近十年中國古代史領域發表的論...
中日學者探討中國史學的方法論
中國社會科學報訊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與日本東方學會共同主辦的「第八屆中日學者中國古代史論壇」在日本早稻田大學舉辦。日本東方學會理事長池田知久,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研究所副所長...
逝去十年,他仍是上海歷史文化界的一面旗幟
11年前的9月1日,楊寬先生辭世,留下希望出版全集的遺願。近日,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楊寬著作集》第一輯,首批8種10冊,余將逐年推出。全集的出版,不僅完成了先生遺願,也可以使讀者更為全面地認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