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十年,他仍是上海歷史文化界的一面旗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1年前的9月1日,楊寬先生辭世,留下希望出版全集的遺願。

近日,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楊寬著作集》第一輯,首批8種10冊,余將逐年推出。

全集的出版,不僅完成了先生遺願,也可以使讀者更為全面地認識先生的學術成就,完整了解其史學思想及在史學領域的巨大成就。

圍繞「楊寬著作集」(第一輯)的學術價值及楊寬先生的治學態度,由上海圖書館、上海博物館、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上海市歷史學會、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16年9月28日在上海圖書館聯合舉辦了全集出版的座談會。

►►上海史學界的一座高峰

楊寬(1914—2005),字寬正,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白鶴江鎮人。

1936年畢業於光華大學國文學系,師從史學大家呂思勉、蔣維喬、錢基博。

畢業後即參與上海市立博物館籌建工作,1946年任上海市立博物館館長兼光華大學歷史系教授,1950年又參與上海博物館的創建,並出任副館長(館長缺)。

1953年兼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1959年調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所長,1970年後在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工作,1980年代第一批被評為博士生導師。

1984年赴美國邁阿密定居至逝世。

歷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主任秘書、古物整理處處長,中國先秦史學會第一至第三屆副理事長等。

與會的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亦來自復旦大學歷史系,他表示,既出任上海博物館館長,同時又出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所長的,楊寬為唯一一人。

楊寬先生70餘年的學術生涯中,出版專著10餘部,發表論文360餘篇,研究範圍涵蓋中國上古史、中國古代科技史、度量衡史、古史分期、古代農民戰爭、重要歷史人物、歷史地理、文物考古、學術文化、陵寢都城制度等方面,被譽為集「疑古史學」集大成的人物,是少見的受日本一流學者推崇的中國歷史學家,譽滿海內外,代表了上海史學界的一座高峰。

他在諸多領域均具有開創性的貢獻,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他的許多著作已成為不朽的學術經典,值得承傳發揚。

►►早慧而多產

楊寬是學術界早慧而多產的典型例子。

1926年,楊寬考入蘇州中學後,即開始了向學術殿堂的邁進。

當時這所江蘇名校正處於黃金時期,校長汪懋祖是留美歸來的著名教育家,擔任過北平師範大學校長,具有先進的辦學理念。

校內許多任教老師都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絲毫不遜於大學教授,其中後來成為學術界翹楚者就有歷史學家錢穆、楊人鞭,詞曲名家吳梅,語言學家呂叔湘等等。

學校還經常聘請著名學者如章太炎、胡適、顧頡剛等人來校演講。

在這樣濃厚的學術氛圍、出色的師資條件和自由寬鬆的學習環境中,發奮用功的楊寬眼界大開,學業上得到了飛躍的進步。

楊寬不滿足於一般知識的獲取,課外開始大量閱讀古書和學術著作,將「深、精、專」作為奮鬥的目標。

初中階段,受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和梁啓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的影響,他對墨子產生濃厚興趣。

孫詒讓的《墨子間詁》,成為他全部通讀的第一部古書。

他最早的學術探索的成果,便是在高中階段用三年的時間對《墨子》和《墨經》進行重點攻讀和系統鑽研,並寫成第一篇學術論文《墨經校勘研究》,投寄著名的學術刊物《燕京學報》,得到主編容庚先生的讚許。

這時他年僅16歲。

1932年,楊寬考入上海光華大學文學系,師從呂思勉、蔣維喬等著名學者,呂先生樸實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系統綜合的研究方法給予他很大影響。

憑藉中學時打下的文史功底,加上刻苦求學,名師指點,他很快在學術界初露頭角。

他在大學求學期間所進行的學術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成果:一是繼續對墨家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寫成《墨經哲學》一書。

二是完成高中階段就開始起草的《中國歷代尺度考》,該書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國古代度量衡制度的一部重要參考書。

三是在老師蔣維喬的指導下,和同窗合編《呂氏春秋匯校》。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戰亂頻仍,內憂外患,同時又是新思潮激盪、不同學派迭興、充滿生機的一個學術轉型時期。

這期間學術界發生的三次古史大辯論:古史傳說的真偽、井田制度有無、中國古代社會性質,深深吸引著楊寬先生,他的學術興趣,也開始轉入到中國上古史領域,並作為後起的青年翹楚,積極加入到古史傳說的討論。

從1933年起,他開始分別以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為中心,對其神話來源及其分合演變進行整理,陸陸續續寫成系列論文,最後匯集成《中國上古史導論》一書,收入《古史辨》第七冊。

歷史學家顧頡剛如此評價此書:「最應注意的,是一支生力軍的加入,那便是楊寬先生的《中國上古史導論》的發表。

」而此書出版時,楊寬年僅24歲。

在1941年日寇鐵蹄踐踏上海的艱難時局中,楊先生舉家隱居青浦家鄉,開始了為時兩年多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工作。

在這樣非常紮實的史料整理的基礎上,楊先生在50年代初期完成並出版了他的代表著作——《戰國史》。

►►中國文博界的重要開山之一

早在大學期間,楊寬就開始參加上海博物館的籌辦工作(1937年)。

以後除了在廣西勷勤大學和上海光華大學擔任過短期的副教授職務之外,他一直任職於上海博物館,1948年開始擔任館長,直到1960年離任擔任上海歷史所副所長。

前後長達二十來年的文博界生涯,對楊先生學術的一個重要影響,便是注重歷史文獻和文物考古相結合,這成為他治學的一大特色。

楊志剛重點介紹了楊寬對上海博物館的創建、發展方面的貢獻,認為他是中國文博界的重要開山之一。

他還認為,楊寬先生不僅傳統學問精深,而且能夠將其轉化為現代學科建設,使傳統的考辨方法轉化為現代的綜合研究,包括融合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方法,形成一個體系,開創一種史學撰述的文體;不僅涉獵面廣,更重要的是他在方法、思想以及得出的結論方面所達到的高度,讓後人敬仰。

不僅籌建了上海博物館,楊寬還參與了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的籌建。

據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王健介紹,楊寬當時負責了有關古史方面的學術討論,並指導古史組青年學者的學習、研究,實際上與當時同為副所長的周予同先生等人,在歷史所的性質定位、發展方向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規劃。

楊寬與復旦大學則結緣於上世紀50年代。

復旦歷史學系主任黃洋介紹,當時楊寬與周谷城、譚其驤同列為復旦歷史學系首批三位博士生導師。

►►遺願的達成

上海人民出版社與楊寬先生有著長達半個世紀的交往。

自1955年《戰國史》開始,楊寬先生的主要著作幾乎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1世紀初,楊寬即表達了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集的願望,並制定了「楊寬學術系列」的目錄。

因為楊寬先生及其夫人的先後逝世,這個計劃被耽擱。

如今,「楊寬著作集」(第一輯)終於出版問世,囊括了楊寬先生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八部著作,分別是《中國上古史導論》《古史新探》《古史探微》《西周史》《戰國史》《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集中展示了楊寬先生的史學思想及其在史學領域的輝煌成就。

據了解,目前,「楊寬著作集」(第二輯)也在加緊整理與編輯之中,預計2017年書展之前與讀者面世,使楊寬先生一生的學術著述能夠全面地展現出來。

《中國上古史導論》,楊寬成名作。

中國古史系統紛繁複雜,充滿了濃厚的神話色彩。

夏朝是否真實存在?「三皇五帝」究竟是歷史人物還是神話傳說?書中,楊寬通過對古史傳說的系統探索,以傳說中的人物為中心,將古史傳說還原為神話,深入考察其歷史背景,重建中國古史譜系。

《古史新探》,主要探索了西周、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其撰述著眼於西周和春秋社會性質的研究,有力推動了古史分期問題的解決。

《古史探微》,原為《楊寬古史論文選集》,收錄了楊寬主要的散篇論著,彙編了楊寬從土地制度到行政制度,從年代到文獻,從神話到諸子的文章,論題豐富,亦是對前兩冊的拾遺補缺。

《西周史》,記述了西周時期280年的歷史發展過程,是對西周歷史最全面的研究,也是20世紀這一領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戰國史》初版於1955年,後隨著考古工作不斷推進,楊寬根據新資料多次修訂、補充和改寫,經過半個世紀的完善,目前該書的內容已十分翔實豐富,觀點顯豁精審,是「中國斷代史」系列中的經典之作。

《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接《春秋》《左轉》之緒,更定《史記》《國策》之誤,是考訂精詳、真偽分明的戰國編年史。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是一本充滿創見及其論證的著作,是一把解開都城制度研究所存疑點的鑰匙。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事死如生,研究古代陵寢制度史,可以解讀中國傳統禮治世界的權力與秩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楊寬著作集」(第一輯)出版座談會在滬舉行

中新上海網9月29日電 (王笈)「楊寬的學術特點,我以為一是窮源畢流,二是上溯下實。史學的精彩就在於每一個史家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長,不接受一家之長,也不固步自封,那麼史壇一定是豐富多彩。」28日...

上海人民社舉行「楊寬著作集」出版座談會

本報訊 (記者金鑫)9月28日,「楊寬著作集」(第一輯)出版座談會在滬舉行,該書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楊寬師從史學大家呂思勉、蔣維喬、錢基博,在其70餘年的學術生涯中,研究範圍涵蓋中國上古史、中...

楊寬著作集出版,窺「新釋古派」的新境地

楊寬(1914—2005)字寬正,上海市青浦區白鶴江鎮人。1936年畢業於光華大學國文學系,師從史學大家呂思勉、蔣維喬、錢基博,也是復旦大學歷史系與周谷城、譚其驤並列的首批博士生導師。楊寬是我國...

中華名著205本(漢中市圖書館閱讀推薦第3期)

三、教育是最重要的事情(6種)平民教育不是以慈悲為懷的施米施粥的貧民教育,而是培養國民元氣,改進國民生活,鞏固國家基礎的新型教育。——晏陽初教育就是教人做人。——陶行知1.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

歷史及歷史學家淺談

錢穆先生就曾說過:「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其間治亂更巷,波譎雲詭,常令治史者望洋興嘆,有無從下手之憾,而初讀史者,亦每苦於重點之難以把握,以故望而卻步。」故雖斯人已逝,仍能醍醐灌頂。任何一個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