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馬未都的發家歷--看看別人如何投資賺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馬未都簡介】1955年3月22日出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榮成,收藏家、古董鑑賞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主講系列節目《馬未都說收藏》。
現為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同時也是超級暢銷書作家。
馬未都,早年下過鄉,插過隊,回城後當了幾年工具機銑工。
「文化雜家」馬未都,憑藉一雙「慧眼」和一副「利齒」,被譽為「京城第一收藏家」的馬未都成了中國藝術品圈內最具大眾影響力的人。
深者看深,淺者看淺
頭髮花白的馬未都,人稱「馬爺」,是一個極愛聊天的人。
聊興一來,用他的話說,「摁都摁不住」。
看似「老夫子」的他,坦陳「指望這一頭白髮矇事呢」,但骨子裡,卻是一個見多識廣的「頑主」。
談起中國的收藏現狀,馬未都一度認為收藏是少數人的事,後來了解到,中國有8000萬收藏愛好者,這個數字令他非常震撼。
「中國人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衣食無憂後紛紛轉而關注精神需求。
」
據馬未都統計,歷史上,中國經歷了五次「收藏熱」。
第一次是北宋時期,第二次是晚明時期,第三次是康乾盛世,第四次是晚清到民國初期,第五次就是當下。
從收藏家到館長
馬未都給自己的定位是「一條在社會裡遊走的魚」。
從早年混跡於街頭地攤,到後來出入各大拍賣行,這條「魚」遊刃有餘,狡猾而聰明。
多年前,他曾在拍賣場上有過這樣的經歷:一位男士與他競拍藏品,最後以高出一口的價格拿走了4件拍品。
這是古玩行里常常出現的「借眼」,借用馬未都的眼力,付出比馬未都高一點的價錢,討到真正的寶貝。
這雙「慧眼」的歷練過程
1981年,「文青」馬未都的一篇愛情小說《今夜月兒圓》在《中國青年報》上刊出,占用了一整版的篇幅。
在5000萬讀者的熱捧下,當時身為工具機工的他直接調入《青年文學》雜誌社,成了該社最年輕的編輯。
在人生的黃金時期,馬未都編輯過很多名家的作品。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馬未都與王朔、劉震雲等人,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順勢推出《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等電視劇,賺了個盆盈缽滿。
當時文壇太過熱鬧,馬未都在《海馬歌舞廳》還未拍完時便全身而退,專心從事文物收藏。
彼時的中國古玩市場還處在萌芽階段。
馬未都的尋寶曆程只能從「菜市場」開始。
當時正值中國藝術品最不值錢的時期,菜農來北京賣菜,順便會捎上自家最值錢的老物件,「無非就是想換一個冰箱、一台彩電」。
1982年,馬未都用1600元買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
自此,他的收藏熱一發不可收拾。
攤上淘到的瓷器買回家,他躺在被窩裡,一宿一宿地摸著看。
「一是養眼,二是琢磨。
」1992年,在香港蘇富比,馬未都拍下了第一件藝術品。
在大多數人尚未意識到藝術品價值的時候,他已經「入道」深矣。
這段時間,他成功地混跡在地攤中「撿漏」。
淘到的寶貝之一是琉璃廠一個雍正官窯的盤子。
1987年,這樣一個盤子不到500元人民幣(當時公務員的收入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今天,已經拍賣到了幾十萬,甚至幾百萬。
與眾不同的是,和文物圈裡的年輕玩家不同,馬未都不僅熱愛收藏,更喜歡研究其中的歷史文化內涵。
很多人認為馬未都今天的成就源於昔日的好眼光,是他抓住了時機,比其他人「動手早」。
但是在馬未都看來,這些完全拜過去的「不務正業」所賜。
他承認,文化看不見摸不著,非常虛,要想把文化做實,「全世界只有一個標誌,就叫博物館。
」
收藏密鑰:戒貪+謹慎
有人說藝術品市場已經成為房地產、金融之外第三大投資領域。
在股市不穩、房地產投資受到一定限制的情況下,藝術品投資成為一個投資的增長點。
對此,馬未都認為這和大家的文化熱情無關,只不過是投資的轉向,「這不是收藏,而是投資。
」
自1992年第一場拍賣開始,中國藝術品市場迄今已有20多年歷史。
馬未都表示,20多年來,公眾對收藏經過了從不認知到認知,從淺認知到深認知的過程。
今天,整個國家進入新常態,藝術品市場也變得比較冷靜。
他表示,這種冷靜會讓藝術品市場越來越趨於正常。
談及收藏的心態,馬未都強調「收藏第一件事要戒貪,第二是謹慎。
」在他看來,收藏是一個特殊的行業,「買這個東西獲得經濟上的好處,那是你的運氣,不應該是你的追求。
」
在藝術品收藏中,鑑定和估值一直是藝術市場的頑疾,現在尚沒有這方面的權威機構,有人甚至認為目前市場上95%的藏品是贗品,所以形成了「收藏圈水很深」的認知。
對此,馬未都表示,「這一行的水一點都不深,只是水渾。
」
有人說,「你們的行業很壞,凈賣假的」,馬未都反駁道,「牛奶也有假,油也有假,肉也有假,藥也有假,這麼多商品都有假的時候,你指望古董都是真的,現實嗎?」
談及古董的造假,馬未都表示,古董鑑定難度較大,沒有一家拍賣行能保證自己的東西全真,此外做假歷史很長,有的古董可能是清朝做的假,明朝也可以做宋朝的假。
「自打宋朝有收藏意識以來,古董就在真假之間,考的就是你的眼力。
」
談到自己的收藏之道,馬未都表示,「不要認為一個簡單的知識就可以判斷全部,細節在不知全局的情況下非常害人,大多數人上當都是只了解部分細節。
」他奉勸有意收藏的人「不踩著雷就是幸福了,千萬別想撿漏。
」
馬未都說:靠這三點收藏身家上億
收藏三得
歷史上的收藏無論多熱,它都是少數人的事情。
原因簡單,對於真正的收藏者,要具備若干條件才能參與此事。
首先是財力,一個沒有閒錢的人染上收藏的雅好,一定痛苦不堪,乾坤玩不轉;其次是智力,俗稱眼力,掌握相當的鑑別知識是收藏的前提,盲人騎瞎馬,前面肯定有深池。
一頭栽進去,受傷事小,丟人事大;三是體力,這說得有些拐彎兒,就是收藏得到處跑,費時費力,身體一定要好,還得耐住性子。
三者缺一不可,可也有例外。
沒錢也玩。
窮玩,是老北京自嘲的一種方式。
過去許多沒錢人也喜歡收藏,他們不想《展子虔遊春圖》,不想乾隆琺瑯彩花瓶,不想明紫檀大畫案,更不想毛公鼎;那些都是達官貴人的特權,山高只可望,不可登。
他們只在家門口溜彎兒,買個銅錢兒,撿個瓷片兒,自得其樂。
哪天萬一撿一個「天贊」呢(遼錢,稀少而昂貴)?
不懂也玩。
翻上幾本書,俗話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
再去找人問問,估摸著八九不離十。
膽大一些的就敢上戰場了,再槍林彈雨,也有漏網之魚吧!抱著這樣良好的心態,賠錢就賠了,還樂喝了呢!再說,萬一瞎貓碰上個死耗子,興許能飽餐一頓。
沒時間也玩。
吃不了苦,不吃。
沒有時間,抽空。
反正別人都玩,咱也別落伍,迎頭趕上。
這年頭不談古董多丟人哪!幹嘛要到處跑呢,有福之人不在忙。
瞧瞧那誰誰誰,祖傳!再瞧瞧那誰誰誰,沒費勁兒就成收藏家啦!
忠告有三
其一,量力而行。
有多少米做多少飯。
收藏切忌入不敷出,一個人的財力再大,與浩翰無邊的文物相比也是九牛一毛,沒有人有能力能將所有心愛之物全部收入囊中。
收藏是性情的陶冶,不是單純的財富聚集,一旦過頭,樂趣一定會變得不那麼樂趣了。
其二,知識先行。
欲收藏者一定要先讀幾本專業書,對其收藏領域有所了解。
如懶得讀書,那就請人講講,好為人師者大有人在。
但別聽故事,什麼宮女之後,太監之後,皇親國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識的掌握。
如感到這門學問過深過難,可採取西人之道,聘請經紀人把關,一切責任由他承擔。
但此人應是行家,而不是行家所說的「馬眼」(自覺眼力不錯者)。
其三,笨鳥先飛。
一旦飛出就會感到海闊天空。
樂趣會讓你改變一切。
沒時間,擠時間,騰時間,人生無非多一些放棄。
放棄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境界就會高上一層。
嘴勤腿勤是收藏的強項,多跑的人會比少跑的人多一些撿漏的機會。
但一定要戒貪,千萬不要設想自己平白無故地撿了個國寶,每個動聽的故事都可能藏著殺機。
馬未都還表示,陶瓷文化是無中生有的,玉器文化是有中生無的,二者是反向的。
陶瓷是捏出來讓你看,玉器是去掉之後剩下的部分讓你看,是做減法。
在傳統文化中,玉器最具中國人的個性,最符合中國人的心理。
他表示,喜歡追究一個東西的背後的社會成因,一個東西為什麼在這個時代產生以及它為什麼會消亡。
玩收藏,不在藏品的貴賤,量力而行,玩的開心,玩出樂子才是高手。
玩藏品也要多學知識,不懂知識的玩家不是一個好司機~最後藏品講究緣分,緣從何來?有一雙發現的眼睛,有一個聰慧的大腦。
生活有時候需要一些放棄,放棄那些過於強求的,你才會發現生活之道。
更多收藏資訊微信與您共探討13823221174
文玩新手如何買到好貨?
關注「藝術品經紀人」,鼎勝國際提供最新,最快,最接地氣的實時資訊,讓您在第一時間接收藝術品收藏最權威的信息。微信公眾號;Z284386822(每天更新藝術品最新諮詢)個人微信號;Z307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