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七月半 來聊聊中元節的那些事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也有在七月十四日過,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因而固定於這一天。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在中國有三大鬼節,分別是清明節,寒食節,中元節。
歷史發展
中元節是本土文化的產物。
清乾隆《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咸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
」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
因七月暑盡,須更衣防寒,與人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
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俗的首要內容。
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世紀50年代,中元節依然熱鬧。
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
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
「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
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回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
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元節各地習俗
1
燒紙
節日中,漢族民間俗信行為中,最為突出的是燒紙。
據迷信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
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尤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捨,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中元節燒紙的習俗就是由此而產生。
2
放小船
按照滿族的習俗,七月十五要舉行各種活動來紀念祖先以及慶祝一年的收穫。
屆時,身處異鄉的同胞將緬懷親人、思念家鄉的心愿付諸順流而下的小船,以示寄託。
現我國廣州地區滿族人仍保留有七月十五日在水中放小船,內書「直上長白」等語的習俗。
有的地方則舉行划船比賽,慶祝節日。
3
跳天燈
廣西天等一帶在中元節有跳天燈習俗。
舊時跳天燈活動多是一些迎神賽會、驅逐疫鬼之類的迷信活動,現已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民間體育活動。
4
孟蘭盆會
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
每年七月十五中元節這一天,僧尼舉行孟蘭盆會,誦經施食,宣稱可以使施主今生父母和七世父母得以度脫節厄。
這與我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而為我國歷代帝王所提倡。
南北朝梁武帝時代,開始大興孟蘭盆法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5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晚上,人們做燈放人水中,傳說可為屈死冤魂引路。
肖紅在《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對這種習俗作了最好的解釋:「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
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
」放燈時用一塊木板鑽孔,上面用竹蔑編織各式各樣的燈籠,其燈型多為蓮花燈,其含義為超度鬼魂。
而在東南沿海一帶,會在燈中放置銀元,漁船爭相攫取,獲得者可以「一年大順」。
6
祭祖
中元的由來,與上元相同,本來與迷信無關。
佛道兩家,將其作為節會,民間又將其叫作鬼節,還叫作瓜節。
《大藏經》中載:「目蓮以母坐餓鬼中,佛令作盂蘭盆,以奇果素食置盤中,供佛而後母得食。
」後人依此典故,隆重地對待這個節日,僧尼道俗,都精心營建盂蘭盆,供奉諸佛。
百姓人家也大多持齋誦經,祭莫祖先,撫慰孤寡,教化人心,以至肉市也為之罷市。
中元節是祭祀鬼神的日子,也是人們為死去的親人祖先超度念佛的日子。
這個節日在古代頗為重視,人們相信善惡皆有報,鬼神是存在於世間的。
一些文人墨客會在這一天吟詩作賦抒發情感。
下面書香君帶領大家走進中元節,領略詩的文化。
《中元節有感》
(清)王凱泰
描寫了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習俗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農曆七月十五這天,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匯報指向民眾,即校籍辰。
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部進行。
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部的批評會,都說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
或者說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日中的重要。
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
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放燈照冥、盂蘭盆會等在一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
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舉行,因此中元節也有"盂蘭盆節"之稱。
儘管經過千餘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眾的中元節俗活動中。
首先是那名目。
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是"倒懸"意思,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即"救倒懸器";另外,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清)龐塏
形象描繪了中元夜兒童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的情景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
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
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
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
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
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日贈張尊師》
(唐)令孤楚
偶來人世值中元,不獻元都未日閒。
寂寂焚香在仙觀,知師遙禮玉京山。
《中元日觀法事》
(唐)盧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氣中。
雲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宮。
壇滴槐花露,香飄柏子風。
羽衣凌縹緲,瑤轂輾虛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蟲。
青囊如何授,從此訪鴻家。
《中元觀法事步虛虛》
(唐)殷堯藩
兀都開秘錄,白石禮先生。
上界秋光凈,中元夜氣清。
星辰朝帝處,驚鶴步虛聲。
玉洞花長發,珠宮月最明。
掃壇天地肅,投簡鬼神驚。
儻賜刀圭藥,還留不死名。
《中元作》
(唐)李商隱
降節飄飄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台。
會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
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
紅燭影回仙態近,翠環光動見人多。
香飄彩殿凝蘭麝,露繞青衣雜綺羅。
湘水夜空巫峽遠,不知歸路欲如何。
《中元夜寄道侶(選一)》
(唐)陸龜蒙
橘齋風露已清余,東郭先生病未除。
孤枕易為蛩破夢,短檐難得燕傳書。
廣雲披日君應近,倒影栽花我尚疏。
唯羨羽人襟似水,平持旄節步空虛。
《中元夜百花洲作》
(北宋)范仲淹
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
百花洲里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
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斗疏。
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壺。
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
一笛吹銷萬里雲,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雨中呈子晉》
(南宋)朱熹
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
茲辰喜佳節,涼雨忽驚秋。
晼晚蘭徑滋,蕭萷庭樹幽。
炎氣一以去,恢台逝不留。
刀筆隨事屏,塵囂與心休。
端居諷道言,焚香味真諏。
子亦玩文史,及此同優遊。
《中元見月》
(明)邊貢
坐愛清光好,更深不下樓。
不因逢閏月,今夜是中秋。
《中元日齋中作》
(明)朱曰藩
陶枕單衾障素屏,空齋獨臥雨冥冥。
輞川舊擬施為寺,內史新邀寫得經。
窗竹弄秋偏寂歷,盂蘭乞食信飄零。
年來會得逃禪理,長日沉冥不願醒。
徵稿啟事
書香重慶微信投稿平台公開徵集不違反相關政策法規的散文、詩歌、隨筆和小小說,字數控制在3000字內為宜,與重慶相關的更好。
我們將根據題材內容每周五推出(原創欄目)一期。
來稿一經採用,將奉上微薄稿酬以示感謝,歡迎各位文友踴躍投稿。
原創投稿:[email protected]
七月十五為何叫中元節,有了中元節那有沒有上元和下元?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水間歷史社。不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解讀。我是小跑,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說起中元節,又俗稱鬼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傳統文化: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慶祝禁忌你知道嗎?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節日的慶祝活動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長達一個月。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佛教強調孝道;道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