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扶綏發掘敢造貝丘遺址 發掘面積約1025平方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廣西扶綏發掘敢造貝丘遺址

敢造遺址位於廣西扶綏縣城西北約3公里的左江北岸台地上,地勢平緩。

遺址發現於1963年,1973年曾做過小範圍試掘工作,共發現14座墓葬,並出土一批遺物。

2014年4月至9月,因鬱江老口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組織工作人員對敢造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本次發掘面積約1025平方米。

遺址共有10層堆積,其中①層為現代耕土層,②~⑨層為新石器時代堆積,第⑩層為礫石層(即生土層)。

根據地層堆積形態和遺蹟、遺物的特徵,大致可分為五期。

第一期以遺址第⑧、⑨層及其下的遺蹟為代表,該期堆積主要是介殼堆積,主體為大量的小螺殼伴有個體較大的蚌殼。

遺蹟有墓葬、灰坑和柱洞三種,其中墓葬共發現5座,除1座葬式不明外,其餘均為側身屈肢葬,且蜷曲幅度較大;灰坑共發現3個,平面形狀均為橢圓形,填土為灰褐色砂質粘土,包含有較多的石器和斷塊;柱洞僅發現4個,分布零散無規律。

遺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四種,其中陶器以夾砂陶紅褐陶為主,有部分灰褐陶,紋飾以粗繩紋為主,偶見刻劃紋,器形均為圜底器。

石器主要是石斧、石錛和斷塊,主要以灰岩為原料,大部分僅磨製了刃部。

骨器數量較多,主要有骨錐、魚鉤與骨鏃。

蚌器主要有蚌鏟和魚頭型蚌刀,與邕寧頂螄山出土的蚌器極為相似。

整體來看,本期與邕寧頂螄山第三期堆積的文化面貌相似,年代距今約7000年。

第二期以第⑥、⑦層及其下的遺蹟為代表,該期亦為介殼堆積,堆積中只有個體較小的貝殼,不見蚌殼。

遺蹟有墓葬、灰坑、柱洞三種,墓葬發現24座,其中16座為側身屈肢葬,4座為仰身屈肢葬,其餘葬式不明。

墓葬中有1座幼兒墓,骨架保存完整;灰坑2個,平面形狀為圓形,填土為黃褐色粘質砂土,出土有少量陶片和石製品;柱洞僅發現2個,填土均為黃褐色粘質砂土,底壁不甚規整,排列無規律。

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三種,不見蚌器。

陶器均為陶片,多為夾砂紅褐陶或灰褐陶,不見泥質陶,紋飾以中繩紋、細繩紋為主,部分口沿及器身均飾中繩紋,可辨器型多為圜底罐,有斂口、平沿或斜沿幾種;石器數量較少,主要是石斧、石錛、研磨器和砍砸器;骨器數量多,發現了較多的魚鉤、骨錐、骨鏃和一些利用碎骨破裂面加工而成的骨器。

此外本期還發現較多水生動物和哺乳動物骨骼。

本期在文化面貌上與左江沖塘—何村類型相似,推測年代距今約5000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河南禹州市前後屯遺址龍山文化遺存發掘簡報

內容摘要: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辦公室【摘要】2010年,山東大學考古與博物館學系對河南省禹州市前屯村北的前後屯遺址進行了發掘,其中的龍山文化遺蹟有房址、灰坑、溝和墓葬,出土遺物有陶器、石...

「鄉村記憶」煙臺市>棲霞市 楊家圈村

楊家圈村位於棲霞城南12.5公里處,屬楊礎鎮管轄。明成化年間,楊姓由雲南遷於此地,形成居民聚落。2005年,楊家圈村有居民220戶,人口707人。楊家圈古文化遺址。1956年,省、縣兩級文物考古...

涼山歷史的第一頁

文/劉弘涼山的歷史從什麼時候開始,可能是每一個涼山人都會感興趣的問題,但卻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回答的問題。今天,考古學家們可以為你解開這個迷團了:涼山的歷史既不是文獻記載的兩千多年,也不是神話傳說中...

「鄉村記憶」濰坊市>寒亭區 前埠下村

朱里鎮前埠下村,位於朱里鎮南部。明洪武年間,孫姓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於鎮內周家莊西南廈埠。隆慶二年,由廈埠遷此定居。因在一埠下立村,故取名埠下。後逐漸形成兩個村落,此村在前稱前埠下村。前埠下村西面有...

仰韶文化另一個地方類型

補要村遺址位於臨城縣東部臨城鎮補要村與村東南鎮樓公路南北兩側的農田中。公路切割遺址形成了3-5米的斷崖。遺址位於路南的部分東至補要村內土路,西界以村中生產橋為界,南端至村南小河,東西長約250米...

邯鄲南城村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磁縣南城鄉南城村西北,北為古澗河,整個遺址位於古澗河主河道南岸台地上,為新石器時代至商、漢時期重要的遺蹟。2002年夏調查發現,2003年秋冬複查,2004年秋試掘。是南水北調工程重點文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