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史學名家李學勤——站在大師的肩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約訪李學勤不是一件容易事。

獲得聯繫方式還不算難,但電話打過去,卻不容易確定具體時間。

儘管年過八旬,但他看起來比一般的中青年學者還要忙碌。

第一次通話後,他請我們下周再次聯繫他,並格外強調:「這事您想著提醒我哈,我就不想他了。

」可見讓他操心的事情有太多,希望拜訪這位知名學人來客也不在少數。

經過幾次溝通,終於有機會登門造訪李學勤位於清華大學北部教工宿舍的家。

在進門那一刻,李學勤夫婦正在送別一位來客,訪談近一小時的時候,家中電話又響起,二老又要迎接新的客人。

「我的一些資料網上都有,可以看看。

」李學勤善意提醒道。

李學勤夫人徐維瑩女士希望每位來訪者都可以更換拖鞋或帶上鞋套入座,只是因為客人太多,日常接待較多,二老收拾家務實非易事。

當向二老提到不久前我們曾拜望安居山東濟南的國學名家龐朴時,他們關切地問起龐朴近況。

坐在整潔明朗的李府中,手捧徐維瑩女士沏上的一杯清茶,便開始了對李學勤的專訪。

入門:因為金岳霖

踏入哲學之門,最早源於李學勤在高中時,偶然讀到了《邏輯》一書。

這本書的作者,乃大名鼎鼎的哲學家金岳霖。

金岳霖是上世紀我國著名哲學家和邏輯學家,屬於最早把西方邏輯介紹到中國的那批學者,他把中西方哲學融會貫通,今天活躍在哲學界的許多學人,都是他的徒孫輩。

《邏輯》這部書,是193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李學勤讀後感覺有意思,就對哲學產生了興趣。

金岳霖成了他入門的「引路人」。

1951年,李學勤慕名考上了清華大學。

學界歷來強調師承,但李學勤強調在甲骨文領域自己並沒有師承,「基本上就是自己摸索」。

他的大學只讀了一年,就被調到了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參與綴合甲骨。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清華大學哲學系併入北京大學,但實際上他並未到北大去報到。

儘管沒有名義上的老師,但李學勤不乏學者相助。

年輕時,他常騎自行車到北京圖書館借閱考古資料,金石部的曾毅公常幫助他,使得李學勤的專業學習能力越來越提高。

百度「曾毅公」,其為數不多的一個頭銜就是「現在學界泰斗李學勤之恩師」。

青年李學勤的每一步成長,都會受到大師級人物的幫扶或影響。

上世紀50年代,受甲骨文研究大家董作賓《殷歷譜》的影響,李學勤還完成了《殷代地理簡論》一書。

成長:追隨侯外廬

李學勤在學術上得到系統嚴格的訓練,得益於史學權威侯外廬的栽培和教導。

1954年中科院第一、第二歷史研究所成立。

第一所主要研究對象為中國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魏晉南北朝以前封建社會的歷史,所長由郭沫若兼任,尹達任副所長。

第二所主要研究隋唐以後到1840年以前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所長由陳垣兼任,副所長為侯外廬、向達、熊德基。

20歲的李學勤就以「研究實習員」的身份到那裡上班去了。

當時他主要做侯外廬的助手。

新中國成立後,史學界有「馬克思主義史學五大家」之稱,分別為郭沫若、范文瀾、翦伯贊、呂振羽、侯外廬。

「五大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史學研究上做出過重大貢獻。

1985年侯外廬在自傳《韌的追求》中,寫到了「諸青」的貢獻。

也就是當時在歷史所追隨他的五位傑出青年學者,分別是張豈之、李學勤、何兆武、楊超、林英。

上世紀50年代,學界大力提倡協作之風,侯外廬在此形勢下,才「決定讓這幾位青年一試鋒芒」。

當時,侯外廬常對年輕人提「生長點」,就是每個人的弱點或不足。

侯外廬認為李學勤的特點是文獻史料比較成熟,外文也不錯,但對理論重視程度不夠。

李學勤解釋,自己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甲骨文和金文,當格外注重考古材料,因此顯得理論成了自己的「生長點」。

他也謹遵師教,讀了許多哲學著作,並做了大量精讀筆記。

經過侯外廬的栽培和自己的刻苦鑽研,李學勤在學術研究道路上走得越來越紮實,越來越寬。

飛躍:主持重大歷史工程

上世紀70年代初,李學勤從幹校返回北京,參加由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接觸到了不少青銅器,他對青銅器的研究,開始由以銘文為主轉變為以整個青銅器為主。

此外,他還對戰國文字、簡牘帛書、陶器、鐵器、玉器等都有深入的研究。

儘管治學範圍極其龐雜,但幾乎都屬於先秦中國史。

正如他在《中國古代文明十講》一書序言中寫的一樣:「我所致力的領域,常給人以雜多的印象,其實說起來也很單純,就是中國歷史上文明早期的一段,大體與《史記》的上下限差不多。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縱然年歲不饒人,但李學勤卻日臻步入學術的春天。

那時至今,他蜚聲大振得益於兩項重大歷史工程——「夏商周斷代工程」和「清華簡」研究。

「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年啟動,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的系統工程,為「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歷時四年。

李學勤擔任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

他介紹說,這項工程是「國家支持、專家負責」,就是說國家出政策和資金,專家學者對最終成果負責任。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約開始於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都約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定為前1046年。

該報告還依據武王伐紂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確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來的年表和西周諸王年表。

對於這一重大歷史工程,社會各界也有不少爭議。

李學勤在不同場合下,都曾表明他的態度。

在他看來,爭議的存在很正常,但「重要的在於探索了一條多學科結合的道路,多學科的融合與協作在理論方法上是未來科研發展的必經之路」。

他也坦言,「將來隨著更新材料的發現,工作將會得到佐證或修訂」。

2008年,清華校友趙偉國把自己從海外拍賣回來的2388枚戰國竹簡捐贈給母校,這批竹簡被稱作「清華簡」。

李學勤認為「這將極大地改變中國古史研究的面貌,價值難以估計」。

經過李伯謙、裘錫圭等一批頂尖學者的鑑定和分析,大家認為這批「清華簡」涉及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值得高度重視。

從此擔任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的李學勤帶領他的學術團隊,開啟了深入研究「清華簡」的新征程。

自2010年年底,「清華簡」整理報告每年出版一冊。

李學勤透露,該整理報告預計完成13-15冊。

2014年年初,「清華簡」第四輯整理報告在京發布,《算表》、《筮法》《、別卦》三篇傳世文獻露出真容。

令人驚嘆的是,《算表》可利用乘法交換律原理,快速計算100以內兩個任意整數的乘積及包含特殊分數「半」的兩位數乘法,這被眾多數學史專家認為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實用算具。

全國數學史學會理事長郭書春這樣評價《算表》的意義:「《算表》的計算功能超過了以往我國發現的『里耶秦簡九九表』和『張家界漢簡九九表』等古代乘法表,為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數學第一個高潮提供了佐證,使國內外否定中國古代數學成就的虛無主義態度不攻自破。

中華文化,因包容而延續不絕

李學勤學識淵博,正如他的學生宮長為所說:「把李老師的學生放在一起,才能彰顯李老師學術的全貌。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李學勤認為,國學的核心是經學,經學決定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道德之本。

他認為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是與功利性相反,傳統文化不斷延續的生命力在於具有包容性。

「中華文化善於吸收其他文化,但這並不影響其獨立性。

譬如,吸收佛教文化中好的東西,有機地將其融入到中國文化之中。

」正因為包容性,中華文明才得以在各個古代文明中成為延續至今的文明。

「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將對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作出貢獻,同時也有助於文明起源理論問題的探索。

」李學勤如此解釋,他為何一直看重對中國早期文明的發掘和研究。

關於人類文明的傳承原因,李學勤的觀點是:生命的有限性造就了人類文化傳承的必然。

他認為中國文化傳承具有更好的方式,「中國古代很早就建立起官方學堂,到了春秋時代,出現了私學,以孔子為代表,提倡有教無類,使教育得到了進一步普及,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宋朝范仲淹代表的族學,則以家族為單位來辦學,在當時是先進的思想,是文化的創新。

他引用愛因斯坦的話來強調創新:「任何創新都與成見相對立」。

還解釋說,在中國的文化史上,此類情況常有發生:比如從漢代注重「訓詁」,魏晉注重「玄學」,宋明理學又回到重視「考證」,這中間就有對立和超越。

後記

與李學勤交流,最大的感覺就是反應機敏,語速很快,對於之前曾反覆強調或表達過的內容,他會提醒去參閱相關報導。

這或許也是由於他始終站在前輩大師的肩上,受到了前輩學人的影響。

他介紹說,翻閱顧頡剛寫的隨筆會發現都非常簡明扼要,但幾乎每條都可以延展為一篇學術論文;他還對胡適那種直白清楚的文風,表達了讚賞。

李學勤始終認為文化傳承的最主要方式就是教育,因此他在教書育人上始終兢兢業業,長期在教學崗位上實踐著孔子的育人觀。

在李學勤的幫助下,一批又一批的學人也已站在了他的肩上。

他總是甘當人梯,認為這是學術生態的必然規律。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耄耋之年的李學勤本人,也依舊沒有停息前行腳步之意。

或許,他更在意的是人生的寬度和廣度,探尋文明之光的旅程沒有終點,人生的價值和精彩之處,恰在於把生命中的節點變成亮點。

我們期待這位史學大家會再創造出更多的人生亮點……

中國傳統文化當代價值傳承者

中國風骨 天下情懷

中國孔子基金會戰略合作夥伴 山東儒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請關注微信公號:儒風大家(rufengdajia)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21屆年會在京開幕

(記者晁天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這些學科看上去同現實距離較遠,但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需要時也要拿得出來、用...

歷史上夏朝是否真的存在?

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和各種歷史版本以及野史中通常這樣記載著:夏朝標誌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他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據說,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

都是誰在質疑夏王朝的存在?

歷史上真的有夏王朝嗎?文/趙九九目前,夏王朝的存在在學術界已經得到多數人的認可,但每當我們談到這第一個「家天下」的王朝的時候,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有人說,夏王朝其實是不存在的」,你要是問出處何...

夏商周斷代工程能否證明夏朝真的存在?

夏、商、周被稱作「上古三代」,尤其是夏朝,一般被稱作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中國是否存在奴隸制社會也存在爭議),中國從西周共和元年開始才有詳實可信的信史存在,周之前的商代是青銅文明的代表,也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