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裡!讓你見識見識禹鑄九鼎長啥樣丨厚重禹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禹鑄九鼎,開創華夏第一國

先秦文獻多有「禹鑄九鼎」 的記載,最詳者為《左傳》。

《左傳·宣公三年》記曰:「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

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

」其意是說,夏禹治水之後,建立了夏朝,把華夏大地劃為九州,用九州之稅貢鑄了九鼎,把各州山川象物刻於鼎上,使民能知神奸,永保國泰民安。

由此可見,「禹鑄九鼎」實屬我「華夏第一國」之象徵,在華夏文明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中國美術館展出的銅雕「大禹功德圖」

但是,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今人還沒有見到「九鼎」實物。

我們只可依據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得知與想像出「九鼎」的輝煌和豐彩:

其數為九

《尚書·禹貢》記有九州,九鼎與九州相應,其名依次應為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和雍州鼎,共九鼎。

其質為銅

《左傳》記載,九鼎以「貢金九牧,鑄鼎象物」而成,這裡的「金」和「鑄」二字表明是青銅器無疑。

還有史料稱,「九鼎」中所用的材質(銅合金)略有不同,五隻用「雄金」謂「陽鼎」,四隻用「雌金」謂「陰鼎」。

其型為鼎

《說文解字》曰,鼎者「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它是古代烹煮肉食的一種器物。

自從有了「禹鑄九鼎」,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明尊卑,別上下」等級制度和權力的標誌。

除上述三足圓鼎外,還有四足方鼎。

據《史記·楚世家》記載,「九鼎」由三件圓鼎、六件方鼎組成。

其重千斤

《戰國策·周策》中提到了「九鼎」重量:「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鼎八十一萬人。

」搬遷一個鼎要九萬人,可想其重。

但天下哪有這麼重的鼎?迄今為止出土的數千件青銅器中,最大的鼎為商代的「司母戊鼎」,重不過八百三十公斤,高一米三左右。

比它早一千餘年的夏朝,其生產技術條件難能使鼎再大,或大也不會太多。

筆者估計,每鼎至多重千斤。

其圖極豐

古今學者都認為,「九鼎」上的圖紋與古典《禹貢》和《山海經》有極密切的對應關係。

《禹貢》記述了九州山川物產,「九鼎圖」則是依次對九州山川物產的刻畫;《山海經》記述了大禹巡行天下的所見所聞,「九鼎圖」則是這些見聞的圖說。

《山海經補註·序》描述了「九鼎圖」的內容:「鼎象物,則取遠方之圖,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獸之奇,說其形,別其性,分其類,其神其殊匯,駭視警聽者,或見或聞,或恆有,或時有,或不必有,皆一一畫焉。

」由此可知,「九鼎圖」的內容非常豐富,它不但包括華夏大地的名山大川,各地的特有物產、草木禽獸,以及駭視警聽的「神靈奇怪」等,而且還要說明它們的形狀,區別它們的性質,劃分它們的類別。

九鼎上不但有圖物,而且有文字。

《山海經新校正·序》說:「按其(九鼎)文有國名,有山川,有神靈奇怪之所際,是鼎所圖也。

」世界著名科學史學者李約瑟稱「九鼎圖」為華夏最早的「浮雕地圖」。

禹鑄的九鼎,就是這樣每隻重千斤,九鼎九千斤,把華夏大地的名山大河、人文歷史、珍禽異獸、特色物產繪集於鼎身,象徵著大禹威臨天下的權勢,象徵著其非凡的文治武功的一套「 三圓六方」 、「 五雄四雌」 共九隻的青銅大鼎。

由此,「九鼎」就成為「華夏第一國」的鎮國之寶,它與華夏開國勝地鈞台共同標誌著華夏文明的開端。

我們常說的「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鼎足而立」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中國成語,都見證著「鼎」這種古老而神聖的器皿對華夏文明的深遠影響。

3、「問鼎中原」,九鼎遺失之謎團

「九鼎」作為國家政權的象徵,由夏傳到商,由商傳之周,到了春秋時期,諸侯勢力興起,互相爭奪霸權,周天子已難控制天下,於是就發生了「問鼎中原」的故事。

據《左傳·宣公三年》記載,楚國的楚莊王即位後,帶兵攻打陸渾的戎族。

公元前606年,當他途經周的都城時,有名無實的周天子派大夫王孫滿到城郊去慰勞楚軍。

當時已經稱霸的楚莊王咄咄逼人地問王孫滿:「我聽說大禹鑄有九鼎,五代相傳,為傳世之寶,現在陳列在洛邑,不知鼎的形狀怎樣?大小與輕重如何?你講給我聽一聽。

」王孫滿聽出了弦外之音,他是想奪鼎篡位,便從容答道:政權穩固「在德不在鼎。

」「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

商紂暴虐,鼎遷於周。

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

天祚明德,有所厎止。

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其意是說,夏、商、周三代是靠德來維持的。

以前大禹統治天下的時候,有德而鑄了九鼎。

夏桀無道,鼎為商所有;商紂暴虐,鼎又傳到了周。

如果有道德,鼎雖小也重;若沒有道德,鼎雖大也是很輕的。

從我周成王定鼎以來,已經傳了三十代,七百年,現在周天子的地位雖然衰弱了,但還不到被人取代的時候。

鼎的輕重,你還是不要打聽了吧!聽了王孫滿的一席話,楚莊王打消了非分之想,他也自知還沒有取代周王室的實力,只好悻悻而去。

這就是「問鼎中原」典故的來歷,喻指篡奪王權的非分之想。

反之,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權。

其後,據《史記》記載,秦在統一中國過程中,公元前256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彭城)泗水,餘八入於秦中。

」此說明,九鼎中的八鼎轉入了秦國,另一則落入了泗水。

《史記》又說,秦始皇繼位後,外巡「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下,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這一鼎算是丟失了。

但據史書載,漢滅秦時,秦王子嬰降劉邦的只是象徵皇權的皇帝璽印,並沒見到其餘八鼎。

於是,「九鼎下落」就成了千古之謎。

3、尋鼎否鼎,歷王爭續復鼎夢

自秦失鼎之後,學界對「九鼎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說東周滅亡之前「九鼎」就泯失了。

說周王室財政困難,入不敷出,於是毀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則謊稱九鼎不知去向,免得諸侯國興兵前來「問鼎」。

有說周王子朝在爭奪王位時,把「九鼎」和其他許多典籍帶到今南陽地區封藏了起來。

也有說「九鼎」失於秦末,其埋沒的地點可能是關中,也可能被攻入秦都的項羽將九鼎載歸彭城埋藏。

還有一說,西周亡後,鼎先被秦所取,後為宋所獲。

宋被吞併,鼎隨湮沒,從此再未出現。

另有一種說法,即「九鼎」被運往秦之咸陽時,被大風颳到了四川的鼎鼻山下的江中,而不是彭城的泗水。

至近代,更有《古史辯》學者圧根就否定「禹鑄九鼎」,認為那都是一些編造的神話故事。

學界說法紛紜,而歷代帝王則寧信其有,弗信其無,一代代續做著求鼎、迎鼎、復鼎之夢。

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方士新垣平說: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汾陰有金寶氣,周鼎要出現了,要在汾陰南,臨河建廟迎周鼎,後因詐被誅。

漢武帝即位以後,繼續迷信鬼神,方士們又稱汾陰出寶鼎,應祭神封禪,武帝遂大赦天下,改「元狩」 年號為「元鼎」。

但武帝與文帝一樣,到死也未見鼎重現。

帝王們尋鼎不得,就自鑄「九鼎」。

《資治通鑑》載,武則天為自己的「武周」正名,特意在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夏四月鑄成「神功九鼎」,置於通天宮。

豫州之鼎為首,名曰「永昌」,髙一丈八尺,受千八百石;冀、兗、青、徐、揚、荊、梁、雍八鼎,也各有其名,髙一丈二尺,受千二百石,各寫其州山川物象。

九鼎共用銅五十六萬七百二十一斤,以現代的市斤計算,也有二百八十多噸。

唐亡,武氏的這套「神功九鼎」下落不明。

《宋史》載,宋徽宗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用方士魏漢津之說,備百物之象,鑄九鼎,「取九州水土內鼎中」,置於九成宮;後又用方士言,鑄「神霄九鼎」。

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大舉入侵,北宋帝後及宮中之物一併被擄,徽宗所鑄的「雙九鼎」又下落不明,大約被金人熔了鑄錢或做了兵器。

從秦漢唐宋帝王的求鼎、迎鼎、復鼎可知,自秦統一中國以後,歷代帝王對「九鼎」所以如此重視,都是認為 「遭聖則興」和「以象九州」, 「九鼎」有著代表國家統一和王權的象徵意義。

但是,歷史總是讓他們美夢難圓。

4、夏都夏鼎,鈞台人以鈞圓夢

「九鼎」遺失一直是華夏兒女的遺憾,復原「九鼎」一直是炎黃子孫的夙願。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國運昌興、國力增強,國人更加關注「九鼎」 的考古、尋覓,還加緊了「九鼎」的複製工作。

新世紀伊始,在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時,「中華九鼎復原工程」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北京國寶工藝研究院承辦,開始起動。

歷時數年的論證和研製,2006年5月18日,「中華九鼎」青銅複製品在北京國家博物館亮相。

「九鼎」復原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夏商周斷代工程科學家鄭光先生在揭幕儀式上表示:專家委員會先後查閱資料2000多萬字,整理各門類專家手稿500多萬字,克服了許多科技難關,終使九鼎得以重見天日。

復原的「中華九鼎」,由一圓八方組成,總重達2006公斤,可與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四大鎮館之寶——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四方時尊」、唐三彩「騎駝樂舞俑」、「金縷玉衣」相媲美。

大圓鼎為「冀州鼎」,寓意九州之首,高99.9厘米,其餘八尊方鼎高度均為66.6厘米,總價值達880萬元。

只是鼎文圖案尚缺,因為眾說紛紜無從定奪。

2008年6月,這套「九鼎」又被安放在湖北武漢天河機場新航站樓出發大廳,永久放置。

國博複製的「中華九鼎」

作為夏朝開國第一都的禹州,應是「禹鑄九鼎」最初的陳列地。

禹州人民對「禹鑄九鼎」更是有一種特別的關心和牽掛。

禹州學人撰著的《走近大禹》(郭水林著)、《禹王大帝》(張炳燦著)等文論,對「禹鑄九鼎」都有詳盡的記述。

他們不僅論證了「禹鑄九鼎」的史實,還提出了「禹鑄九鼎」施工的現場位置,即今日禹州城西花石鄉的荊山嶺。

這裡的百姓擅冶金鑄造,延續至今不絕。

禹州不僅是「大禹文化之鄉」,還是「陶瓷文化之鄉」,因夏遺址鈞台而得名的「鈞瓷」,更是與「九鼎」機緣難分。

自唐宋以來,「鼎」一直是鈞瓷的主要傳統器型。

清末,鈞都神垕盧家幾代藝人恢復發展鈞瓷生產,1902年成功燒制「禹貢九鼎」寶鈞,送北京皇宮收藏,這是鈞台人以鈞圓「九鼎」之夢取得的一項寶貴成果。

改革開放後,夏都禹州鈞瓷業突飛猛進發展,一批寶鼎鈞器誕生。

如:苗家鈞窯燒制的國禮「北京奧運·長城鼎」,孔家鈞窯燒制的國禮「海晏鼎」、「象天鼎」、「坤元鼎」和國藏「國泰鼎」,晉家鈞窯燒制的「大克鼎」、「小方鼎」和「龍紋鼎」,建軍鈞窯燒制的「戲珠鼎」,榮昌鈞窯燒制的「大成盛鼎」,神州鈞窯燒制的「千秋如意鼎」等。

在禹州鈞藝界,對「以鈞復鼎」最為熱誠者,當屬御鈞齋的趙學仁先生。

他認為,鈞之尊乃皇家之御用,鈞之美乃國君之珍藏,鈞之貴乃王者之霸氣。

我們要繼續保持和發展鈞之尊、美、霸的特質。

他一直在思考:夏朝建都禹州,大禹以貢金鑄鼎九尊,以示九州統一。

如今,鈞瓷千年聖火燒制出了無數件「奇珍異寶」,但燒制的「瓷鼎」在體積和氣勢方面,尚無重大突破。

他率窯工於2005年8月至2006年10月,經多次試驗,終於燒製成功了「中華鈞瓷九龍寶鼎」。

該鼎把青銅鼎的造型與鈞瓷工藝相結合,九條紋龍裝飾,威嚴凝重,代表華夏大地文明永駐,國運亨通。

「中華鈞瓷九龍寶鼎」高136厘米,口徑109厘米,其體積大大超越了國家博物館主辦、北京國寶工藝研究院承制的銅質「中華九鼎」,氣勢恢弘磅礴,霸氣張揚,令人震撼。

此鼎已入選吉尼斯世界之最,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鈞瓷鼎。

在此前後,御鈞窯還燒制了「誠信鼎」、「御鈞鼎」等,形成六種鈞鼎造型系列。

於是,趙大師就又起了用鈞器復創「禹鑄九鼎」的宏願。

他認為,在諸多瓷種中,只有鈞瓷才更能表現「九鼎」 的尊、美和霸。

以鈞圓「九鼎之夢」,鈞台人應當仁不讓。

他到處收集文獻資料,廣為結交專家學者,此議正在積極籌劃和進行之中。

筆者深知,以鈞復創九鼎 ,用泥與火的鈞瓷藝術再現四千多年前的囯之青銅重器,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程。

它不僅在大型鈞器燒造工藝方面有許多難關要去克服,更是在文化內涵方面有許多課題要去攻克。

這是集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學問實力、藝術實力、人才實力於一體的重大項目,它需要勇氣、責任心、科學和恆心。

但是我們相信,大禹之州人「以鈞圓夢」,鈞台人用鈞瓷再現「禹鑄九鼎」的輝惶,一定會實現的!

作者:余世誠

編輯:孫帥

提示:轉載本文請註明來源微信公眾號《禹州市三都文化》(ID:yzssdwh)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帝王九鼎的下落之謎:大禹鑄造的九鼎哪去了

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鑄造了象徵王權的九鼎。儘管王朝在不斷更迭,九鼎卻始終從一個國王的手上傳到下一個國王的手上。沒有九鼎,就不能算是個真正的國王。然而,到了秦漢之間,九鼎卻不見了蹤影,由此人們懷疑...

傳國之寶九鼎

在夏商周3代都以九鼎為傳國之寶,將鼎作為國家的象徵。戰國時,秦、楚皆有興師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周顯王時,九鼎沒於泗水下。後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權利象徵與意義,亦曾屢次重鑄九鼎,武則天、宋徽宗...

誆騙世人千年的禹王九鼎可能根本不存在!

相傳大禹治水成功,將全國陸地劃成九個州。各州長官向大禹進貢銅材,大禹用它鑄造了九個大鼎,九鼎成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桀亡,鼎遷於商:商紂亡,鼎遷於周。可是周亡後,秦朝卻只獲得八鼎。據遷鼎的將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