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雄風系列——古中山國之王室青銅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 中 山 國 之 青 銅 器

  中山王及其家族墓出土各類青銅器2880餘件。

禮儀用器雄健豪放,生活用具奇巧瑰麗,錯金銀器光彩斑斕,動物造型維妙維肖,顯示出中山國高超的鑄造工藝,散發著濃郁的戰國時代特點。

  其中的銅「山」字形器,形體高大、氣勢威嚴,是中山國特有的儀仗禮器。

中山王cuò墓出土的成套九鼎和銅編鐘、石編磬,反映了中山國對「鐘鳴鼎食」的中原禮樂制度的效仿。

  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座等器物造型獨特,結構精巧,錯金銀紋飾繁複精細。

中山國的實用青銅器如燈具、鎮器、帳構件、車馬器等也都精緻耐用、工藝精湛,在戰國青銅器中獨樹一幟。

代 表 性 文 物

青銅器銅「山」字形器

儀仗禮器,一套5件。

器物上部呈「山」字形,下部兩側分別向內迴轉成鏤空回字紋。

下部中間有安插木柱的圓筒狀銎,銎體上部扁平,中間凹口緊密卡住上半部「山」形器的中鋒,兩側有方形楔孔,出土時銎內殘留朽木。

器身和銎體鑄接而成。

銎的外側下方刻有文字或符號。

「山」字形器插在木柱上豎立排列,氣勢雄偉,象徵中山王的權威,是中山國特有的青銅器。

青銅器銅升鼎

一套9件。

鼎均帶蓋,鼎體扁圓,鼓腹,三蹄形足,兩側附耳長短不一。

蓋均為圓鼓頂,頂上有三隻環形鈕。

升鼎又稱正鼎,用來盛放煮熟的肉食,是古代重要的食器和禮器。

宴饗和祭祀時,升鼎內分別盛放牛、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等肉食。

西周禮制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紛紛擅用九鼎,中山成公墓和中山王cuò墓都出土了成套的九件銅升鼎,表現出戰國時期諸侯僭越禮制的局面,也體現了當時中山國國勢的強盛。

青銅器鳥紋銅羞鼎

一套5件,鼓腹,平底,附耳,三蹄形足。

器蓋為圓鼓頂,鼎蓋上有三隻探頭探腦的小獸,蓋面中心裝飾兩周凹弦紋,內填雲雷紋。

鼎蓋和鼎腹由上至下各飾四周橢圓形鳥紋,小鳥作展翅飛翔狀,刻劃精細。

三隻蹄形足的上部也鑄有獸面紋,把器物裝飾得活潑生動。

羞鼎又稱陪鼎,與升鼎相配使用,用來盛放做佐料的肉羹。

青銅器嵌勾連雲紋銅方壺

壺的胎壁較薄,稜角周正。

有蓋,短頸,溜肩,鼓腹,平底,方圈足。

肩部兩側有獸面銜環鋪首。

蓋為子口,盝頂,四個坡面各有一個雲形鈕。

器身遍布勾連雲紋團,並鑲嵌紅銅、綠松石和藍漆。

圖案的製作方法是,先在器身模鑄凸起的花紋,然後在凹下的溝槽內根據需要分別填入紅銅絲、綠松石和藍漆,最後打磨光滑。

壺體不同部位的花紋變化不同的形式。

主體紋路為上下左右相互連接的斜狀雷紋,雷紋紋線出頭處形成捲雲狀,雲氣瀰漫,雍容華貴,是戰國青銅器中採用多種裝飾藝術的代表性作品。

青銅器銅扁壺

帶蓋,侈口,短頸,圓弧肩,扁身,平底,長方形圈足。

壺身扁平,抹角呈桃形,左右兩側呈圓形,肩部各有一獸面銜環鋪首。

蓋面等距置三個環形鈕。

出土時壺內有透明的淺翡翠色酒液,香味濃郁,經北京市發酵工業研究所化驗鑑定,此酒出土時是當時中國考古發掘中第一次發現的實物酒。

青銅器鳳首提梁銅盉

銅盉是古代的一種酒器和水器,主要用途是盛水、調酒。

該銅盉帶蓋,直口,圓肩,帶流,圓鼓腹,三個蹄形足。

蓋微鼓,環形鈕上套一圓環,環套在提樑上,防止盉蓋脫落。

弓形提梁兩端鑄成龍頭形象。

盉腹中部有一周凸弦紋,肩部、上腹和下腹以凹弦紋相隔飾三周鳥紋帶,每周鳥紋帶內由兩層鳥紋組成。

盉的流口做成一隻鳳頭,鳳頸部上揚,口部微張,似在婉轉啼鳴,姿態矜持優美。

青銅器鳥柱銅盆

水器或陳設品。

盆壁直立,盆底有束腰形圓柱承托,柱下有圓形圈座。

盆內底中間伏有一隻龜,龜背上豎有一根圓柱,柱頂站立一隻可轉動的飛鳥,鳥的雙爪緊緊抓住兩隻糾結的蛇頭。

鳥作展翅飛翔狀,羽毛豐滿,引頸長鳴,形象逼真。

盆的外壁裝飾四隻口銜圓環的飛鳥,底座鏤雕活潑的螭紋。

圈足上有銘文:「八祀,冶勻嗇夫孫(艹九心),工酋」,表明該器做於王cuò八年。

青銅器鑲金錯銀銅犧尊

為盛酒器,出土一對。

整體造型為一隻憨厚可愛的小獸。

小獸四腿直立,獸首前伸,雙耳斜直,耳內飾有雲片紋;雙眼鑲嵌綠松石,一雙濃眉呈波狀;獸鼻作捲雲紋;口微張,獸口為流;頸部帶項圈,圈上飾豆形包金泡飾。

小獸胸肌豐滿,腹部渾圓,腿部粗壯。

獸背上有活鈕蓋,蓋鈕鑄成一隻在水上游弋的天鵝,正回首叼啄背上的羽毛,神態安逸。

獸身滿飾銀和紅銅錯出的紋飾,並鑲嵌綠松石。

青銅器銅編鐘

編鐘是古代禮儀活動中重要的打擊樂器,每組三枚至數十枚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懸掛,敲擊時音高各異。

中山王cuò墓出土編鐘一套14件,形狀相同,大小依次排列,鐘體較薄,為合瓦形。

鐘的扁鈕呈梯形,舞部為橢圓形,鼓部較短,鉦部有圓枚,銑邊微侈,有弧度,曲於。

篆部飾有渦紋,鼓部滿飾蟠虺紋,此套編鐘鑄造精密,音質清晰優美。

同出有石編磬一套13枚。

青銅器銀首人俑銅燈

燈由人俑、蛇、燈杆、燈盤和方座組成。

人俑的頭為銀制,眼睛用墨寶石鑲嵌,髮型精緻,鬍鬚微翹,笑容可掬,表情生動。

人俑著雲紋右衽寬袖錦袍,腰間系有帶鉤,廣繡低垂,風度瀟洒。

他右手握住一蛇,蛇首上挺,用吻部托住長長的燈柱,柱面裝飾夔龍戲猴紋飾;左手握一蛇的尾部,蛇身捲曲,頭部昂起,吻部頂著一隻燈盤。

在底部燈盤內還有一蛇蟠踞,以頭頂住男子左手所握之蛇,保證了全燈的重心穩定。

此燈的三個燈盤內各有三隻燈簽,點亮時燭光燈影上下輝映,令人賞心悅目。

青銅器十五連盞銅燈

燈的整體造型仿佛一棵大樹,枝頭有十五隻燈盤,高低有序、錯落有致。

燈體可拆分為八節,每節的榫頭形狀各異,便於安裝。

樹幹上蟠繞著一條蜷曲的螭龍,樹枝間小鳥引頸鳴叫、群猴嬉戲玩耍。

圓形底座由三隻獨首雙身的猛虎托起,底面透雕三條蜷曲的夔龍。

底座上站立著兩個上身袒露、下著短褲的男俑,正高興地仰頭拋食戲猴。

底座立邊橫刻:「十祀,左使車,嗇夫事斁,工弧,冢一石三百五十五刀之冢。

右(絲車絲)者。

」這盞燈設計科學,人物與動物妙趣橫生,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

青銅器雙提鏈耳三足銅盆

共出土兩件,形制基本相同,為取暖或烤肉用具。

兩側有雙提鏈,即可懸掛又可平置。

盆為圓形,折沿,直壁,近底部稍內折,平底,三蹄形足。

盆壁兩側有鋪首銜環,各聯結兩條七節銅鏈,每兩鏈頂部由璜形龍首銜環提梁連結在一起。

璜形龍首提樑上裝飾雲雷紋,三個蹄形足上部裝飾獸面雲紋,盆底面有兩周同心圓紋飾,中心為十字形紋。

這種盆便於攜帶,在河北省境內是第一次發現。

青銅器犀足蟠螭紋銅筒形器

器身為直筒型,平底。

器表布滿盤曲環繞的蟠螭紋和雷紋,中腰部位有一道寬頻紋,寬頻紋上方的兩側各有一隻獸面銜環鋪首。

器足為三隻周身刻捲雲紋的犀牛,昂首張目,用力撐起筒身。

犀牛與筒身的焊接嚴絲合縫。

器物的具體用途不詳,內外均無燒熏痕跡,也無盛用食物的痕跡,可能是投壺或溫酒器。

青銅器錯金銀銅神獸

一對2件,為鎮席之器或國王跽坐時的扶手。

神獸似牛非牛,有一對短角,頸部前伸,脊背扁平,大肚低垂,四肢短粗,偶蹄,短尾,憨厚敦實。

周身裝飾繁密的錯金銀捲雲紋,黃白相間。

頭部和耳、眼、口、鼻均用金銀細線突出輪廓,前額和兩腮用雲紋進行裝飾,其他部位的紋飾均在某一輪扣線內按形狀變化,繁而不雜,顯得絢麗華貴。

青銅器錯銀銅雙翼神獸

共出土2對4件,形制相同。

為鎮席之器或陳設品。

神獸怒目圓睜,長舌直伸,獠牙外露,圓頸挺立,昂首扭向一側,仿佛在大聲咆哮。

它的前胸寬闊低垂,四肢弓曲,利爪怒張,兩翼直指長空,十分矯健有力。

神獸的口、眼、耳、鼻、羽毛等處均錯有銀線紋飾,周身錯銀捲雲紋千變萬化,背部有蜷曲於雲中的錯銀鳥紋。

器腹均有銘文,說明神獸製造於王cuò十四年。

四件神獸分別由官府的不同機構、監造官和工匠製成。

青銅器鑲金鳳銀帶鉤

通體呈琵琶形,銀制鉤體,螭首狀鉤首,鉤身為一條螭龍,龍頭位於鉤頸部位,龍眼部位有圓孔,原應鑲嵌有眼珠。

龍身上鑲嵌著一隻金鳳和一隻猛獸,金鳳文靜端莊,猛獸姿態兇猛,鳳與獸扭結在一起,極富生趣。

青銅器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

為連接兩扇屏風的中間插座,造型為猛虎噬鹿。

猛虎身軀矯健,硬尾長甩,弓身右曲,正貪婪地將一隻小鹿吞入口中;小鹿在虎口中無力地掙扎,勾勒出一幅大自然中弱肉強食的生動圖畫。

老虎的後肢用力蹬地,前軀下踞,整個身軀呈弧形,虎的右前爪因抓鹿而懸空,借用鹿腿的支撐保持平衡,構思巧妙。

通體錯出斑斕的金片和銀絲捲雲紋,工藝手法為先按設計好的花紋刻出溝槽,再將金片、銀絲嵌入槽中,最後錯磨光滑。

虎的頸部和臀部有兩個以山羊面裝飾得長方形銎口,用於插放屏風扇。

虎腹下有銘文:「十四祀,牀麀嗇夫徐戠,制省器。

青銅器錯金銀銅牛屏風座

屏風插座之一。

銅牛渾圓壯碩,尾巴挺直,四肢粗短有力。

雙目圓睜,兩耳側立,兩角後傾,口部微張前伸,憨厚可愛。

周身飾有錯金銀捲雲紋,艷麗醒目。

尾巴和尾根兩側用銀線和金點錯成鱗片紋,尾梢作長毛紋。

牛背上有以山羊頭面裝飾得銎口,用來插放屏風扇,出土時銎內殘存有木榫遺蹟。

器腹下有銘文:「十四祀,牀麀嗇夫徐戠,制省器。

青銅器錯金銀銅犀牛屏風座

屏風插座之一。

犀牛身軀肥碩,兩耳側立,雙眼圓睜,長尾挺直,四肢粗壯,昂首站立。

頭頂、額、鼻上各有一角,頭頂之角最大,呈扁圓錐形。

犀牛全身用黃白相間的金、銀寬雙線錯出捲雲紋,簡約而華麗。

頸部有金線和銀片構成的項帶,額角用細密的金線表現角的犀利,尾巴的根部飾有長毛紋,尾部主體呈圓柱狀,裝飾有四個長圓形凸起狀花飾。

犀牛背上的銎口用來插放屏風扇,上面裝飾有山羊面。

器腹下有銘文:「十四祀,牀麀嗇夫徐戠,制省器。

青銅器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座

案是古代的小桌。

此案的案面已朽,僅存案座。

方案的底盤為圓形,由兩雄兩雌的四隻梅花鹿承托。

底盤之上昂首挺立四條雙翼雙尾的神龍,龍的雙尾向兩側環繞,反勾住頭上的雙角;雙翼在中央聚合成半球形,龍尾連接處探出四隻引頸長鳴的展翅鳳鳥。

整體造型動靜結合,疏密得當,龍飛鳳舞,新穎奇特。

方案上的錯金銀紋飾精巧繁密。

流暢斑斕。

四條龍的龍頭分別托起一件一斗二升式的斗栱,斗栱托起案框,斗栱的形式按照當時木構建築的挑檐結構製成,是我國最早發現的戰國時期斗栱應用實例。

案框一側有銘文:「十四祀,右使車,嗇夫郭、工疥。

青銅器胡服俑銅器足

器具的器足。

應為盜墓者由墓中盜出後遺失之物。

人俑頭披散結小辮,面部突起,眉骨和顴骨較高。

雙足併攏,身下蹲,上身扭向左側,昂首挺胸,目光前視,右手扶膝,左手壓右腕。

上身穿窄袖左衽長衣,系寬頻,衣長至臀部,飾回紋或渦卷紋。

下身及雙腳赤裸,肌肉豐滿。

左右胸部有泡飾,窄袖緊口,左衽有紐結或小勾結。

服飾與漢服的寬袍廣袖顯然不同,應是當時的胡服。

青銅器木漆盆銅鋪首

同出四件。

為長方形大漆盆的獸面銜環鋪首,背部有榫頭,榫頭頂端上翹,可固定在器壁上。

出土時漆盆尚存朽痕,原盆通長154厘米,寬94厘米,四件銅鋪首分別位於漆盆痕跡的兩側。

同出有兩件陶㼽,可知大漆盆為洗澡用具。

河北博物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個活在文字里的王國

在中山國王陵文物陳列館,2458個特殊的文字整齊地排列在青銅器上,如長空列陣。戰國中山國曾經消失的歷史畫面,通過鮮活的文字重新進入我們的視野,轟鳴著歷史的迴響。那個神秘王國興衰的慷慨悲歌,正通過...

厲害了:寶雞地區出土青銅器珍品

寶雞,古稱「陳倉」,地處八百里秦川西部,是周秦兩代的發源地,也是聞名遐邇的「青銅器之鄉」。地不愛寶。在農人耕作、基建施工甚至山體滑坡時,一座座古代文化遺存的寶庫不經意間被打開。

最美平山之古中山國中山國的神秘面紗

點擊標題下「藍色微信名」可快速關注摘要:在古中山國墓葬的考古挖掘中,出土發文物十分豐富,達19000餘件,其中有大量孤品、珍品出土,令世人震驚。其中有「鐵足銅鼎」、「夔龍紋銅方壺」、「銅圓壺」等...

中國貴金屬紀念幣的青銅時代

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在中國,距今5000-4000年,相當於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記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

戰國中山國金銀錯工藝賞析

戰國中山國是北方少數民族白狄族鮮虞部在今河北中西部建立的諸侯國,始建於春秋末年,鼎盛於戰國中期,後為趙所滅。中山國是戰國中期僅次於「戰國七雄」的諸侯國,是當時的五個「千乘之國」之一。但由於歷史...

首博京津冀展——戰國時期的中山國

公元前414年,一個在北方大山深處逐步壯大起來的古老民族——白狄鮮虞,建立起中山國,因城中有山得國名。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在每個階段都被中原諸國視為心腹大患。魏國樂羊、吳起統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