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京津冀展——戰國時期的中山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前414年,一個在北方大山深處逐步壯大起來的古老民族——白狄鮮虞,建立起中山國,因城中有山得國名。

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在每個階段都被中原諸國視為心腹大患。

魏國樂羊、吳起統帥軍隊於前407年占領了中山國。

後來中山桓公復國,國力鼎盛,有戰車九千乘。

公元前296年,被趙國所滅。

在戰國各建霸業的局面中,中山這個夾在燕趙之間、東西只有500多里的國家,只是一個「千乘之國」的小國,然而卻在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創造出了燦爛的文化。

戰國中期錯銀鑲金銅犧尊,出土於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中山成公墓,為盛酒器,造型是似牛非牛、似犀非犀的一隻小獸,四腿直立,獸首前伸,背部有蓋。

雙耳斜直,耳內飾有雲片紋;雙眼鑲嵌綠松石,一對濃眉呈波狀;獸鼻作捲雲紋;口微張,獸口為流;頸部戴項圈,圈上飾豆形包金泡飾。

小獸胸肌豐滿,腹部渾圓,腿部粗壯。

獸背上有活鈕蓋,蓋鈕鑄成一隻天鵝,正回首雕琢背上的羽毛,神態安逸,獸身滿飾銀和紅銅錯出的紋飾,並鑲嵌綠松石。

早在夏代晚期,鑲嵌工藝已應用於青銅器裝飾,鑲嵌材料主要有綠松石、金、銀、紅銅等,通過強烈的色彩對比實現絢麗多彩、富麗堂皇的裝飾效果。

東周時期,青銅鑲嵌工藝空前發展。

錯金銀工藝特指在青銅器表面鏨槽嵌入或鎏入金銀,「錯」是將鑲嵌的金銀絲磨錯平整。

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中山王□(「璺」下「玉」換為「昔」,這個字輸入法打不出來,音錯)墓出土了較多軍帳使用的器具,如這件長55.5厘米、高22厘米、重19.5千克的錯金銀銅牛屏風插座,是連接兩扇屏風的構件,具有濃厚的草原民族文化風情。

商周時期的屏風主要為坐屏,下有底座,立於座位之後,是彰顯貴族地位與高貴的家具陳設。

插座造型以牛為基本形象,但加以藝術化的誇張,身軀肥碩渾圓,四肢矮壯,給人以堅實之感。

銅牛兩耳平立,雙眼圓睜,眼窩凹陷,原似填有寶石等物做眼球,今已佚,頭生雙角,鼻孔大張。

尾部由兩段構成,靠近臀部一端為四棱形,靠近尾部一端呈圓柱形,中間和尾部裝飾有四個捲雲形彎鉤飾。

牛背上的銎口用來插放屏風扇,上面裝飾有山羊面。

銅牛全身用黃白相間的金、銀寬雙線錯出捲雲紋,旋渦紋,素雅華麗,簡約沉靜。

一同展出的錯金銀雙翼神獸,也是該墓所出,長40厘米,高24厘米,共出土2對四件,形制相同,為席鎮或陳設之物。

神獸怒目圓睜,獠牙外露,圓頸挺立,昂首向一側,仿佛在大聲咆哮。

它的前胸寬闊低垂,四肢弓曲,利爪怒張,

兩翼直指長空,顯得動感十足。

神獸的口、眼、耳、鼻等處均錯有銀線紋,身上的錯銀捲雲紋千變萬化,矯健的神獸充滿了神秘氣息,因此被命名為雙翼神獸。

獸身鷹首雙翼神獸是歐亞地區的一種神獸形象,稱為格里芬,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經出現在西亞兩河流域。

青銅雙翼神獸在我國出現於西周中期,流行於戰國時期,應是本土神獸藝術的基礎上受到外來文化影響而產生的。

中山王□(璺下玉換昔)墓出土文物體現了一些歐亞草原文化因素,進一步展現了中山國源自北方草原文化的特點。

中山王□(璺下玉換昔)墓出土的這件戰國中期銅圓壺,腹外刻有多達182字銘文,是中山王□(璺下玉換昔)的嗣王為追頌先父慈愛賢明而刻,記載了燕王噲(燕昭王之父)禪位給國相子之,引起內亂,中山王□(璺下玉換昔)趁機派相邦賙(zhōu)伐燕奪得土地的史實。

目前文獻記載的齊國伐燕一事並未記載中山國也參加了伐燕戰爭,中山王□銅圓壺等器的出土彌補了史書記載的缺失。

同墓所出戰國中期銅扁壺,高45.9厘米,寬36.5厘米,厚15.3厘米,口徑15厘米。

帶蓋,蓋面等距三個環形鈕,侈口,短頸,壺身扁平,抹角呈桃形,平底,長圓形圈足。

圓弧肩,肩部各有一獸面銜環鋪首,左右兩側呈圓形。

出土時壺內有透明淺翡翠色酒液,香味濃郁,經北京市發酵工業研究所化驗鑑定,此酒出土時是當時中國考古發掘中第一次發現的實物酒。

中山國王□(璺下玉換昔)墓及其陪葬墓中出土了大批黑陶,尤以這件磨光黑陶鴨形尊為典型代表。

整個器身呈鴨形,伸頸鴨首,圓眼,嘴為流,鴨尾板狀,器身呈球狀,雙足作為器身支撐物,掌底呈平板狀。

蓋頂為圓錐狀,頂部為一圓形物,便於捉握。

器肩飾獸形紋,器壁以內填波折紋的捲雲紋為主,極其講究外表裝飾效果。

這些黑陶多以輪製法製成,胎質鬆軟,火候不高,是專門用來隨葬的明器。

中山黑陶的陶胎原本是灰陶,表面呈現黑色是因為燒制時,在陶胚尚未乾透時採用了濃煙燻染的工藝,濃煙中活潑的炭素微粒滲入到胚體表層的顆粒之間的縫隙里,成為黑色,並在器身飾有捲雲紋、波折紋、S形紋、弦紋等多種紋飾。

戰國中期小玉人,出土於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中山王族3號墓,高4厘米,厚1厘米,玉色為黃色。

扁平體,直立狀,兩手相交於腹前,以袖遮蓋。

頭上髮髻呈牛角狀,兩端上翹。

頭部兩側突出的方形為耳,面部器官以線刻而成。

身穿花格紋窄袖長袍,為成年女子圖案。

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中山王□(璺下玉換昔)墓出土的戰國中期龍行玉佩展出兩件,黃玉質。

兩器均鏤空而成一龍形,一條頭在上尾在下,一條頭在下尾在上;龍嘴微張,呈回顧狀,龍身曲呈S形;周身飾淺浮雕渦蠶紋;背部有一圓傳,可供系佩;龍尾飾一隻鳳鳥;整體造型古樸靈動。

注一:文中圖片1來自網絡,其餘照片皆為作者四庫全叔拍攝。

注二:文字參考展覽說明等。


相關文章:

《首博京津冀歷史文化展——新石器時代》

《首博京津冀歷史文化展——夏商時期》

《首博京津冀展——兩周時期的燕國》

《首博京津冀展——戰國時期的燕國(上)》

《首博京津冀展——戰國時期的燕國(中)》

《首博京津冀展——戰國時期的燕國(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神秘的「千乘之國」

光明網01-16 03:24顯示圖片□本報記者楊惠玲/文張曉峰/圖在河北博物院的北門前,有一對通體黝黑、造型奇異的巨大「神獸」,只見它們似獅似虎,但卻身生雙翼,頭部高昂,四肢有力。這是根據戰國中...

博物奇觀之河北博物院:燕趙大地多豪傑

河北地處中原地區,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有「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之稱,是英雄輩出的地方。 河北古稱冀州,舜分置十二州,河北為幽州。《禹貢》亦為冀州。《周禮·職方》曰幽州。周武王封召公之子於燕國,封...

河北平山縣出土戰國龍形玉佩(高清)

戰國中山國是北方遊牧民族白狄族鮮虞部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建立的國家。長期以來,由於史書記載隻言片語,簡略零散,戰國中山國成為了一個鮮為人知的「神秘王國」。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對今河北省平...

戰國雄風系列——古中山國之王室青銅器

古 中 山 國 之 青 銅 器  中山王及其家族墓出土各類青銅器2880餘件。禮儀用器雄健豪放,生活用具奇巧瑰麗,錯金銀器光彩斑斕,動物造型維妙維肖,顯示出中山國高超的鑄造工藝,散發著濃郁的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