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夜郎」,只聽過「夜郎自大」?還不夠,看這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西南夷古國中,「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

夜郎古國東與楚國黔中地接壤,西北與蜀儌「僰道」相接,西與滇國相鄰,南接番禺,為西南夷地方王國。

有古老的王族傳說,其文明風俗具有村寨文化特點。

一、夜郎國始末

夜郎國王族傳說與竹有關:

有竹王者興於遁水,有一女子浣於水溪,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推之不肯去。

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

——《後漢書·哀牢傳》

有竹王者,興於豚水。

有一女子浣於水濱,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不肯去。

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

長(養)有才武,遂雄夷狄。

氏以竹為姓。

捐所破竹於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

——《華陽國志·南中志》

王系竹兒,「興於豚水」,豚水即牂牁江。

《華陽國志·南中志》曰:「夜郎者,臨牂牁江。

」按照人類早期的信仰,這種對竹的民族崇拜,以及竹與水的關係,與生活於河流沿岸有關。

夜郎王稱竹氏,顯然與竹崇拜有關。

有母無父,反映夜郎人帶有母系氏族社會遺俗。

夜郎國臨牂牁江。

學者根據文獻史書梳理,夜郎縣在今安順北部諸地,治所在北盤江以北一帶,即今貴州中部、西部一帶。

在「西南夷」中稱南夷,曾是大國。

據考,今黔地在歷史上屬於古牂牁國,可追溯至公元前七世紀周襄王元年會盟南方諸侯時提到的「吳越巴牂牁荊夷」。

後衰落,其中之一部族「興於豚水」發展為夜郎國。

先後征服了周圍東南面的毋斂國與西面的部落(今威寧和雲南霑益),與周邊且蘭、漏臥國、鉤町國相同族屬部落國聯姻,形成以夜郎為中心的部落聯盟國。

戰國時夜郎強大,《後漢書·西南夷傳》謂夜郎國「南接交趾,西有滇國,北有邛都」。

故在西漢司馬遷的《西南夷列傳》中,夜郎國為西南夷之大國。

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番陽令唐蒙獲悉有夜郎牂牁江航船可直抵番禺(廣州)。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南越食蒙蜀蒟醬,蒙問所從來,曰:道西北牂牁,牂牁江廣數里,出番禺城下。

」漢武帝遂決定通夜郎道,「發巴、蜀兵千人,奉幣帛,見夜郎侯,喻以威德,為置吏」。

此記夜郎竹王曾被召入朝,封「夜郎王」,賜銀印,夜郎國納入漢朝。

《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了西漢末漢成帝河平二年(前27)的夜郎王被誅殺一事。

夜郎王興與鉤町侯、漏臥侯愈更相攻擊,漢王朝派人至夜郎調解糾紛,「鉤町、夜郎王不服,乃刻木作漢使,射之」。

朝廷帶領部隊前往夜郎處理,新任牂柯太守陳立「斬興,邑君皆悅服。

興妻父翁指與興子恥,復反。

立討之,威震南夷」。

漢武帝以重幣諭告諸種侯王,侯王服從。

因斬竹王,置牂牁郡,以吳霸為太守。

夜郎盟友歸屬漢,後其民有怨,「求立後嗣,霸表封其三子列侯。

死,配食父祠,今竹王三郎神是也」(同上)。

《漢書·天文志》也有記載:漢武帝時欲控南越,夜郎王興大逆不道,牂牁太守立撲殺之。

夜郎國滅,夜郎王興為第27 世夜郎王。

夜郎國故地、雲南、廣西以及四川都有竹王廟(或稱竹王祠),即祭祀「竹王三郎神是也」。

二、夜郎國文明古俗考

古夜郎國包括今貴州以安順為中心的貴州中、西部、西北部一帶。

貴州地區屬於喀斯特岩溶地貌,形成很多洞穴,屬於人類文明古老地區。

全省已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50 多處,有舊石器石洞內的古人類化石,包括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遺存。

1964 年發現舊石器早期的黔西安龍「觀音洞遺址」,遺存石器、骨器、陶器約3000 件,另有肢骨牙齒以及動物遺骸。

1993 年發現舊石器中期「盤縣大洞遺址」,遺存1000 多件石製品和40 余種動物化石。

新石器時代遺址在貴州省也較多,基本分布全省,其典型特點是在西部洞穴發現較多。

黔西、盤縣即在古夜郎國境內。

貴州境內有多種世居民族如彝族、苗族、布依族、仡佬、侗族,多自稱為夜郎遺民。

貴州整理出版的《夜郎史傳》中,稱夜郎始祖最早為彝族先祖,「夜郎僰世子,夜郎僰子孫。

夜郎竹王生,夜郎竹根本」。

將夜郎人歸於僰人,僰人系氐羌族群。

夜郎竹王傳說謂夜郎王「長(養)有才武,遂雄夷濮」。

即在諸濮人部落中爭雄。

濮人系南夷,農業定居民族,包括蜀儌邛都夷,屬於濮族系。

據乾隆《皇清職貢圖》載,貴州土著居民最古老的是仡佬人,「仡佬,系西南夷,黔中所在多有之。

向無土司,明始歸流,分隸各州縣,其種類不一。

男女以幅布圍腰,旁無襞積,謂之筒裙。

花布曰花仡佬,紅布曰紅仡佬,各為一族,不通婚姻。

屋宇去地數尺,架以巨木,上覆杉葉,如羊柵,謂之羊樓。

與民雜處,一體計田輸賦」。

按所載記,仡佬人雖為「西南夷」,但「向無土司」,「與民雜處」,民風古樸,屬於散居土著,沒有形成群體勢力。

仡佬按習俗、居處分類,分別有水仡佬、剪髮仡佬、打牙仡佬、披袍仡佬、鍋圈仡佬。

其他古老居民有苗人、仲家(今布依族)、侗族,均屬南方濮人族系。

戰國至秦漢期間,夜郎國主要在黔西與黔西北赫章、可樂、威寧一帶,與滇東北今昭通、宣威相鄰。

據傳赫章、可樂曾經建有可樂大城,考古發掘在可樂、威寧一帶文物較多。

赫章、可樂出土的主要有銅柄鐵劍、無胡銅戈、銅弩機、銅鼓,流行的銅鼓套頭葬也在赫章、可樂,多為兵器,反映出在赫章、可樂建大城與武力軍事強盛有關。

據考古報導,20 世紀70 年代在貴州普安縣境內(貴州西部古夜郎國轄區腹地)發掘一座「銅鼓山遺址」,下限西漢中期,有陶器、玉石、兵器等,多為生產工具與小件兵器。

夜郎國本土雖無輝煌的青銅文化,但在發展青銅鼓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傳播作用。

夜郎國黔地喪葬多土俗,葬式多樣。

文明風俗屬於山寨文化類型,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銅鼓文化

史載明代在古夜郎國地區山寨發現較多銅鼓。

明大軍隆慶元年四川巡撫曾省吾追擊從蜀儌僰道逃亡夜郎國地的「都掌蠻」時,曾獲大量銅鼓。

據《明史·朱顯傳》載:「……獲於貴州六盤山,克敵四百餘里,得諸葛銅鼓九十。

」此後也陸續有銅鼓發現。

在古夜郎國故地發現的銅鼓中,最早的是西漢銅鼓,屬於「石家寨型」銅鼓。

根據銅鼓發展源流,既後有「遵義型」銅鼓,此即夜郎國故地境內。

「遵義型」銅鼓東傳至貴陽附近麻江,產生了「麻江型銅鼓」。

「石家寨」銅鼓是「遵義型」銅鼓的源頭,「麻江型」銅鼓是「遵義型」銅鼓的發展,有了黔地銅鼓本土化風格。

此後經黔地往南傳至廣西而廣泛南傳,發展成南方民族的銅鼓文化。

夜郎國是銅鼓文化最早的傳播地。

據考古發掘,夜郎國早期銅鼓形似炊器釜,考古學墓中有發現(見後)。

銅鼓最早出現於戰國晚期,屬於西漢前期到中期的最多,墓葬主人多為陣亡者。

後來作為祭祀物,在敬神祈神的大型祭祀儀式中使用。

再後來發展為樂器,用於節慶歌舞助興。

銅鼓用於村寨生活,至今存在於古夜郎國黔西黔西南的民族生活之中。

南方民族地區的銅鼓文化具有山寨文化特點。

(二)喪葬風俗

夜郎國山地多,民族古老,葬俗也古老多樣,表現為不同的葬式與習俗。

參考《夜郎文化尋蹤》所載,夜郎地區歷史上葬俗有棄屍、樹葬、懸棺葬、洞葬與套頭葬等,屬於土著葬俗。

茲按先後分述之。

1. 棄屍

原始古老葬俗。

《孟子·滕文公》謂:「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

」「棄屍」即不行葬而棄之于山野,為人類的原始葬式。

貴州瑤族布依族至今流傳的傳說中有「棄屍」,印證了古人有過「棄屍」習俗。

2. 樹葬

據明人郭子章《黔記》對黔地的葬俗記載,山地苗人「……緝木葉以為上服,……人死不葬,以藤蔓束之樹間而已」。

據民族田野調查,該地苗族和侗族都曾有這一習俗,表現為「嬰兒掛葬」,直至20 世紀50 至60 年代尚保留,以顯示回歸自然。

3. 岩葬

與貴州喀斯特地貌天然溶洞較多有關,夜郎國及其旁邑多有岩葬風俗,分懸棺葬、岩洞葬與岩墓葬。

其懸棺葬類同僰人地區,上限為西晉時期,下限為明代中期偏早。

懸棺葬為二次葬,唐宋時均有記載。

唐張鷟《朝野儉載》說:「五溪蠻,父母死,於村外其屍,三年而葬,……於臨江高山半肋,鑿龕而葬之。

自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至孝,即終身不復祀祭。

」宋朱輔《溪蠻叢笑》載:「發骨而出,易以小函,或架岩屋,或掛大木,風霜剝落,皆置不問,名葬堂。

」巫溪蠻在湖南與黔東一帶,屬於戰國時大夜郎國範圍之內。

岩洞葬是貴州境內多種民族的古老葬俗,包括東部、中部與西部。

其中苗瑤族較多此葬俗,也是唐末以來的葬俗。

其方式為一穴多棺,以家族劃分。

明代有記錄載:「鎮寧部民曰康佐苗者,……有喪則舉以杵擊臼,更唱迭合,三五日方置屍穴間。

4. 火葬

夜郎國古民族中羅羅(今彝族人)行火葬。

較典型的如明郭子章《黔記》中有關酋長葬儀的記載:「酋長死,則集千人,披甲冑,馳馬若戰,以錦緞氈衣裹死者焚於野,招魂而葬之,名曰火葬。

」明嘉靖《貴州通志·水西羅羅》亦載:「焚於野而擲散其骸骨。

」火葬雖同佛教,但與佛教火葬場面迥然不同。

上面火葬例子充分反映出古夜郎國山地民族勇武善戰、氣派宏大的山寨文化風尚。

5. 洗骨葬

亦為古老習俗。

《南史》卷三十五《顧憲之傳》記敘這一葬俗:「仕齊為衡陽內史,……土俗,山人有病,輒雲先亡為禍,皆開冢剖棺,水洗骨頭,名為除祟。

」湘西與貴州均多苗人。

據清田雯《黔記》載,在今貴州夜郎故國大方和威寧境內的苗族流行這一習俗至清代:「六額子,在大定、威寧二屬,……親死時殮之,葬亦用棺,歲暮卜之,吉則延親族,至墓前以牲酒祭奠,發墓開棺,取枯骨刷洗,以白為度,用布裹骨復埋。

過一二年仍取骨而洗之,七次為止。

遇人之有病,則謂祖先之骨不潔,取骨再洗,所謂洗骨苗是也。

6. 銅鼓套頭葬

系貴州西北部赫章、可樂、威寧一帶墓地考古發掘的一種夜郎國葬式。

墓葬分漢式墓葬與土著墓葬,土著長方形豎坑土墓,規模小,以陶器生活用品陪葬,青銅器以銅鼓型銅釜、銅戈銅劍一類兵器為主,屬夜郎地區青銅文化。

套頭葬是土著葬式,死者頭上套有銅鼓型銅釜或鐵釜,類似兵士打仗的頭盔,所葬死者普遍持戈佩劍,身份顯然為武士。

漢室墓有磚室墓與土坑墓,規模較大,陪葬品稍多,以兵器為主。

西漢夜郎國與漢人戰爭較多,青銅器年代大多數為西漢早、中期,表明青銅器與夜郎國西漢時期歸屬漢朝有關,並與叛亂有聯繫。

赫章、威寧南部普安縣即是古夜郎國著名的銅鼓山遺址,遺址面積共3000 多平方米,以洞穴為主,遺物以石器、骨角器、陶器為主。

發現有石范陶模,少量銅器,判斷為一手工製作工場。

年代上限在戰國末期,下限在西漢中期。

註:文字來自人民出版社新書《南方絲綢之路沿線古國文明與文明傳播》,屈小玲著,定價60元。

圖片來自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倪大箐營盤被定為秦漢古夜郎遺址

多彩貴州網訊 據青山夜郎博物館獲悉,以距縣城四十五公里的青山古鎮為中心,有銅鼓山、大營山、小營山、獅子山、大坡、銅罐山等夜郎遺址12處。全省古夜郎遺址21處,其中:普安的青山就有12處,青山銅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