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康平現契丹貴族墓 或有皇族身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康平現契丹貴族墓 或有皇族身份

墓葬距今千年 墓主身穿銀絲網絡 頭戴銀鎏金面具 為在沈首次發現

康平縣張家窯林場10號遼墓中出土的綠釉雞冠壺。

就在一個月前,瀋陽考古研究所在康平發現一座等級很高的遼墓。

墓主人身穿銀絲網絡(作用等同金縷玉衣),頭戴銀鎏金面具。

隨葬品中有一把一米多長的鐵劍及銅鎏金馬具等,還有一個銀蹀躞(diéxiè)帶,繪有龍的紋飾,金屬面具是遼代契丹人的奇特葬具,可見墓主身份至少為契丹貴族。

銀絲網絡、銀鎏金面具出現在遼墓中,在瀋陽還是首次發現。

該墓葬距今有1000年左右。

進行搶救性發掘

瀋陽市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部主任付永平介紹,2015年12月7日―2016年1月8日,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康平縣張家窯林場10號遼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該墓群位於瀋陽市康平縣沙金台鄉張家窯林場西北部。

「該地有一座高約1700米的山,在山的東坡上發現的10號遼墓。

」為什叫10號遼墓,是因為之前曾在康平縣張家窯林場附近發現了9座墓群。

發現的過程是,2015年12月7日當地群眾發現一夥盜墓賊正準備盜這座墓,報警後警方控制現場,保護了這座遼墓。

與此同時,瀋陽市考古研究所馬上介入。

考古界一般冬季入九便不再現場考古作業,但是這次在三九天考古人員工作了一個月,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因為冬季室外作業,如墓主身上穿的銀絲網絡,太珍貴了,根本不敢直接用工具取,便先送到博物館專業實驗室進行。

記者了解到,張家窯遼墓群是1980年春文物普查時發現的。

墓群位於康平縣張家窯林場境內。

林場東距康平縣城約50公里。

當時各墓可見1.5米的封土堆,上覆蓋褐紅色的碎石片,有的墓頂已經塌陷。

到現場的考古人員對其中一座進行了清理,編號為一號墓。

1993年5月沙金台鄉文化站曾報告,張家窯遼墓群被盜,考古人員發現被盜的墓葬墓頂早已坍塌,盜墓者從東側挖掘,已經挖到墓壁。

但墓室內還沒有攪亂,為防止墓群再次被盜,考古人員對墓群進行了搶救性清理,這次清理的墓葬編號為2號墓,依此一直編號到9號。

在對之前張家窯墓群的考古中,發現有殘碎的少量人骨,還有銅鏡、銅鐲、鎏金銅環、瓷碗、鐵器等。

2號墓為夫婦合葬墓,隨葬器物與遼寧地區發現的契丹墓無大差異。

一號墓出土的綠釉扁身單孔雞冠壺,也是遼代早期墓中常見的器物,最能反映契丹民族的習俗和特點。

但是現在10號墓的發現,價值要大於張家窯林場其他墓葬。

墓主身穿銀絲網絡極罕見

「10號墓為一座近方形石築劵頂單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

墓道為長方形階梯狀,帶過洞、天井,墓壙平面略呈八角形,墓室東壁及甬道兩側有2個壁龕,」付永平介紹,「10號墓約有300平方米,長22米,深達11米。

葬具為木棺,從目前暴露情況來看,骨殖上著銀絲網絡,頭北腳南,頭部戴銀鎏金面具。

隨葬品多出土於墓室及甬道內,有銀質馬鞍橋、綠釉雞冠壺、白瓷碗、篦齒紋陶壺、磨石、鐵劍、鐵燈、銅鎏金馬具及鐵馬鐙等。

墓室西北角還發現羊頭骨一具。

由於剛剛發現這座墓葬,還未做實驗室階段的檢測,從隨葬品一柄一米多長的鐵劍推測,墓主人是一男性。

身穿銀絲網絡,頭戴銀鎏金面具的墓葬在瀋陽還是首次發現。

記者了解到,1994年遼寧省凌源市小喇嘛溝遼墓也出土了一件銀鎏金面具,為長圓臉,濃眉細目,眼角上挑,直鼻,高顴骨面頰豐滿,雙唇抿合,留有口縫。

為一成年女性形象,粗獷的面型顯露著北方草原民族的風貌。

契丹貴族死後,部分人臉部覆有金屬製成的面具。

質地有金、銀、銅和鎏金銀、銅五種,不同質地的面具應是死者生前身份和等級的反映。

面具均按死者面型仿製。

製作程序是,首先要按照戴面具者的臉型特徵,用木頭雕刻一個面具模型,然後把金屬薄片置於面具模型上,用槌在模型上慢慢打制,使其成型。

這種金屬面具不僅是遼代契丹人的奇特葬具,也是中國雕塑史上獨具魅力的藝術作品。

1986年出土的遼代第五世皇帝遼景宗耶律賢的孫女陳國公主墓,公主就戴著黃金面具,身穿銀絲網絡。

銀絲網絡穿於內衣之上,之外再穿外衣、束腰帶、戴面具、套銀靴、佩首飾等。

具有防止形體散亂的功用。

這種風俗與契丹人意識中的祖靈崇拜和靈魂觀念相聯繫,是契丹人相信「形不散則神不離」的結果。

同時,也是受漢人傳統禮制影響而形成,與中原漢墓中的「金縷玉衣」相似。

10號墓發現的銀絲網絡是覆蓋全身的。

已經送到博物館實驗室進行進一步考古發掘。

記者了解到,陳國公主的銀絲網絡全長168厘米,用直徑0.05~0.07厘米的細銀絲編制,由頭網、臂網、手網、胸背網、腹網、腿網、足網7個部分組成。

網孔呈六邊形,縱橫相連。

銀蹀躞帶上有龍紋

10號墓墓主的隨葬品中還有一件銀蹀躞帶。

什麼叫蹀躞帶呢?蹀躞帶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由胡人騎士傳入內地的。

最初的裝飾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帶兩端的連接處,重點是帶鉤,既有玉質帶鉤,也有銅質帶鉤。

盛唐時期,從皇室宮廷到普通達官顯貴,均以配用玉帶為榮。

從玉帶的底色還能將其官階體現出來。

最高等級的玉帶底色為紫色,整條玉帶由十三塊組成。

而在每塊玉帶板的下方,帶有能掛載小物品的小勾的玉帶便被稱呼為「蹀躞帶」。

蹀躞帶實用、裝飾之外,在官服中代表不同的等級,三品以上的官員才可以用玉帶,是最高等級。

蹀躞帶上裝飾的質料和數目的多少,表示用者身份的高低。

一至二品用金銙;三至六品用犀角銙;七至九品用銀銙。

在揚州隋煬帝墓出土文物中就出現了蹀躞金玉帶,是目前國內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環蹀躞帶,也是古代帶具系統最高等級的實物。

奇特的是10號墓主人的銀蹀躞帶上有一條龍的紋飾。

這是否表示墓主有皇族身份呢?等待考古研究後進一步揭曉。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主任記者 王志東

相關新聞

2015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出爐致遠艦在列

中國社會科學院12日公布了2015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遺址在列。

昨日,記者分別採訪了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吳炎亮和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館員周春水,得知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打撈致遠艦時間。

此次公布的2015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入選的還包括: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遺址,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江蘇興化、東台市蔣莊良渚文化遺址,陝西寶雞市周原遺址,漢魏洛陽城宮城太極殿遺址。

在昨日瀋陽舉辦的遼寧2015年考古業務匯報會上,與會專家介紹「丹東一號」沉船水下考古重點調查進展情況。

遼寧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吳炎亮介紹,船體找到了,但是船體淤在沙子裡,嚴格講,這艘船還沒有完整地從水裡露出來。

而從那麼深的海底將其弄上來,技術上沒有問題,但是具體用什麼技術,撈出來採取什麼樣的保護措施,是否建立博物館,都需要漫長的解決過程。

如船體裡面是木質,外面包著鋼板,用保護鐵的辦法保護木頭,對木質有損失,反之一樣,是有衝突的。

保護本身也是很難的。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主任記者 王志東

新聞詞解

契丹

中古出現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

自北魏開始,契丹族就開始在遼河上游一帶活動,唐末建立了強大的地方政權,唐滅亡的907年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統治中國北方,遼朝先與北宋交戰,「澶淵之盟」後,雙方長期維持了100多年的和平。

遼末,女真族起事,遼帝國迅速走向滅亡,1125年為金所滅,其餘部建立了西遼王國,延續了93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遼寧發現遼代墓葬群 含貴族墓葬

中新社瀋陽2月28日電 (記者 朱明宇)記者28日從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考古人員已完成對康平張家窯遼墓群搶救性發掘,10餘座遼代墓葬出土。遼王朝始建於公元10世紀初,由契丹族在中國北方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