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前契丹貴族穿銀絲網絡,戴黃金面具下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瀋陽康平發現一座等級很高的遼墓。

墓主人身穿銀絲網絡(作用等同金縷玉衣),頭戴銀鎏金面具。

隨葬品中有一把一米多長的鐵劍、及銅鎏金馬具等,還有一個銀蹀躞帶,繪有龍的紋飾,金屬面具是遼代契丹人的奇特葬具,可見墓主身份至少為契丹貴族。

銀絲網絡,銀鎏金面具出現在遼墓中,在瀋陽還是首次發現。

該墓葬距今有1000年左右。

(此為銀絲網絡模擬圖)

這座遼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

葬具為木棺,墓主骨殖上著銀絲網絡,頭北腳南,頭部戴銀鎏金面具。

隨葬品多出土於墓室及甬道內,有銀質馬鞍橋、綠釉雞冠壺、鐵劍、鐵燈、銅鎏金馬具等。

墓室西北角還發現羊頭骨一具。

根據墓葬形制和隨葬品情況推測,該墓年代為遼代早期,墓主身份為契丹貴族。

從隨葬品一柄一米多長的鐵劍推測,墓主人是一男性。

(此為銀鎏金面具模擬圖)

1994年遼寧省凌源市小喇嘛溝遼墓也出土了一件銀鎏金面具,為長圓臉,濃眉細目,眼角上挑,直鼻,高顴骨面頰豐滿,雙唇抿合,為一成年女性形象。

契丹貴族死後,部分人臉部覆有金屬製成的面具。

質地有金、銀、銅和鎏金銀、銅五種,不同質地的面具應是死者生前身份和等級的反映。

面具均按死者面型仿製。

製作程序是,首先要按照戴面具者的臉型特徵,用木頭雕刻一個面具模型,然後把金屬薄片置於面具模型上,用槌在模型上慢慢打制,使其成型。

這種金屬面具不僅是遼代契丹人的奇特葬具,也是中國雕塑史上獨具魅力的藝術作品。

1986年出土的遼代第五世皇帝遼景宗耶律賢的孫女陳國公主墓,公主就帶著黃金面具,身穿銀絲網絡。

(這就是著名的金縷玉衣)

銀絲網絡穿於內衣之上,之外再穿外衣、束腰帶、戴面具、套銀靴、佩首飾等。

具有防止形體散亂的功用。

這種風俗與契丹人意識中的祖靈崇拜和靈魂觀念相聯繫,是契丹人相信「形不散則神不離」的結果。

古墓迷情申請入駐搜狐公眾平台,特此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遼代文物精華展開幕70餘件國寶走進寧波

從今天開始,寧波博物館將展出「發現契丹——遼代文物精華展」。這次展覽中的展品都是從內蒙古博物院引進的。110件文物、51件輔助展品中有國家級珍貴文物73件。屆時,展廳將布置成美麗的傳說、草原帝國...

《科爾沁史話》連載之——古墓

[沙石柳畫按]沙石柳畫的故鄉——奈曼旗,在內蒙古通遼市版圖的西南方。源遠流長的科爾沁文化,滋潤著美麗的科爾沁草原。沙石柳畫的作者與《科爾沁史話》的第一作者喬子良老師,是素未謀面的網友,徵得喬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