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考古學會2016年年會如期舉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江蘇省考古學會2016年年會

2016年12月28—30日,由江蘇省考古學會主辦、鎮江博物館承辦的「江蘇省考古學會2016年年會」在鎮江拉開帷幕,年會以「探索地域文明、保護文化遺產、服務社會公眾」為主題,來自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南通、揚州、徐州、淮安、鹽城、連雲港、泰州、宿遷等地區的文博考古單位、高校120餘人參加了會議。

這次年會是歷年來江蘇考古學領域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參與人員最多的一次學術盛會。

29日上午,由鎮江市文廣新局黨委書記、局長周文娟主持開幕式,鎮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曹麗虹、江蘇省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南京博物院副院長李民昌分别致辭。

會議邀請了龔良院長做題為《<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在現實中的應用》的專題報告。

龔院長在報告中指出,《準則》是文物古蹟保護事業的行業規則,凡從事文物古蹟保護的人員,包括政府管理、勘測施工、研究教育、宣傳媒體等,在專業行為和職業道德上都受到《準則》的約束。

龔院長還指出考古人員在分享考古成果的同時,也要對不可移動文物加強保護,並讓其變成公共文化之地,更好地為公眾服務。

會議還邀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做了《浙江史前考古的收穫與思考》的講座。

劉所長從良渚文化發現的重要歷程、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考古發現促進文物保護等方面與大家分享了浙江近10年來的考古成果。

在隨後兩天的時間裡,來自南京博物院、南京市考古研究所、鎮江博物館、常州市文保中心、無錫市文物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蘇州考古研究所、揚州市考古研究所、徐州博物館、淮安市博物館、連雲港重點文物保護研究所、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等共計38名專家學者從江蘇考古新發現及成果研究、保護文化遺產、考古服務社會公眾等方面進行學術交流。

1 江蘇考古新發現

朱小汀 南京物博院考古研究所 《孔塘遺址2015-2016年發掘收穫》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於2015年5月開始對該遺址搶救性發掘,至年底共發掘新石器時代墓葬200座,新石器至商周時期灰坑124個,新石器時代柱洞177個,出土陶器、玉器、石器等小件800餘件,出土了大量新石器及商周時期陶片。

墓葬主要分布在發掘區的東半部,東北—西南向呈長條形分布,墓葬分布集中,打破關係複雜。

墓葬多數為一次葬,一次葬的葬式大多為仰身直肢葬。

隨葬品有陶器、石器、玉器等,陶器器型多為鼎、豆、壺、鬹、杯,石器多為錛、鉞,玉器有琮、璜、環、鐲、管等。

孔塘遺址文化內涵豐富、文化面貌獨特,為研究寧鎮地區新石器及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提供豐富資料。

同時對於完善寧鎮地區新石器時期、商周時期文化譜系,探究寧鎮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與湖熟文化的關係有重大作用。

龔巨平 南京市考古研究所 《秣陵中莊湖熟遺址發掘》

該遺址為台形遺址,現存面積8000餘平方米。

南京市考古研究所於2016年8月聯合鄭州大學、浙江大學、重慶師範大學共同對遺址西半部分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

截至目前,考古發掘清理出宋、明、清時期墓葬28座,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文化遺存有灰溝2條,灰坑6個,柱洞153個,積石坑3個。

積石坑中石塊大小較為一致,質地呈鐵紅色,密度大,疑為礦石。

遺址出土有石刀、石錛、銅刀、陶頂、陶豆、陶鬲、陶甗、印文硬陶罐等遺物。

發掘表明,該遺址為一處西周至春秋時期遺址,遺址性質不單純是一處居住基址,可能與作坊有關。

王克飛 鎮江博物館 《鎮江孫家村鑄銅遺址發掘》

孫家村遺址位於江蘇省鎮江市新區丁崗鎮,面積約8000平方米。

遺址出土遺物較為豐富。

出土遺物以陶瓷器為主,有夾砂陶、泥質陶、硬陶、原始瓷等。

發掘出土一些銅器、銅渣、范等與鑄造有關的遺物,銅器多為小件的工具和兵器,如斧、鐮、戈、匕、削、鏃等;范有陶范和石范兩種,一些有澆注使用痕跡;還發現坩堝殘件。

結合考古過程中發現的遺蹟、遺物,初步推斷孫家村遺址是一處春秋時期與青銅鑄造有關的遺址,考古工作將為研究當時吳國的青銅鑄造工藝提供重要的實例。

劉超 徐州博物館考古研究所 《睢寧竇山漢代墓地的考古發掘》

竇山墓地位於睢寧縣官山鎮張山村竇山西南麓坡地上。

發掘面積2500平方米,共發掘兩漢時期墓葬51座,出土各類器物160餘件(組)。

其中以陶器為大宗,器型有鼎、盒、壺、鍅、倉、灶、井、磨、圈等;銅器有卮、印、鏡、眉刷、錢幣等;滑石器多為琀、塞之屬。

由陶器組合規律及銅鏡形制特點、錢文特徵等分析,墓葬的時代為西漢早期至東漢早期,以西漢中晚期墓葬為主。

甘恢元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趙莊遺址2016年度考古發掘收穫》

此遺址位於宿遷市泗洪縣梅花鎮趙莊村,遺址 涵蓋新石器、商周、漢及唐宋等不同時期遺存。

目前已清理出大汶口文化墓葬19座、灰坑160座。

勘探及發掘顯示趙莊遺址為江蘇境內淮河北側一處重要的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心聚落遺址。

王小迎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蜀崗古城南門遺址考古發掘新收穫》

蜀崗古城南門遺址位於揚州市北郊蜀崗南緣,是隋江都宮城、唐代揚州子城、宋代堡城和寶祐城南面的正門,也是唐子城通過二十四橋中的下馬橋與羅城連結的重要城門,文獻記載中的隋「江都門」或「行台門」、唐「中書門」、楊吳「天興門」或就在此處。

從該城門在整個揚州城所處位置來看,其應該是隋唐時期揚州城諸多城門中規格最高的一座城門,該門址形制和沿革的解明對於正確深入認識整個隋唐揚州城遺址具有重要價值。

2 江蘇考古研究成果

王書敏 鎮江博物館 《鎮江古城考古和建城史研究》

鎮江從漢、三國直至明、清,一層層的文化堆積平均厚達5.0~6.0米,分布範圍廣達10餘平方公里。

考古出土一批與朱方(鎮江最早的城市名稱)有關的實物資料;發現三國孫權修築的鐵瓮城,揭示了「因山為壘,緣江為境」的築城特色;發現六朝京口城、唐代東西夾城、唐宋羅城以及明代府城、太平天國新城等城垣遺蹟,並初步探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根據史料分析,鎮江的始建年代應不晚於春秋晚期(公元前545年)距今2560年。

考古發掘的先秦文化堆積、青銅戈、紅陶鬲、六朝時期瘞鶴銘刻石上的「朱方」文字、唐宋羅城上的「朱方鄉」銘文磚等,更能證明春秋時期的朱方城就在鎮江城區範圍內。

彭輝 常州博物館 《崧澤——良渚時期十字形紋樣淺析》

十字形紋飾是崧澤——良渚時期一種代表性的獨立紋樣,具有特殊的構圖和含義。

文章把崧澤——良渚時期同一符號體系的資料加以排比分類,結合符號的載體、刻畫工序、分布地點、時代早晚、流變過程等,對其性質和功能進行了簡單推論。

高偉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黃泗浦遺址的考古發現與初步研究》

2008年至2013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聯合張家港市文物局、張家港博物館等單位陸續對黃泗浦遺址進行了四次考古發掘,共計發掘面積4960平方米,發現了十分豐富的南朝至明清時期遺蹟遺物,揭露有唐宋房址24處,灶址11處(其中一處有灶房),水井51口,道路7條,堆積2處,灰溝51處,灰坑142處,明清墓葬12座。

出土了數量眾多的生產生活遺物,其中尤以大量的唐宋瓷器最為豐富,窯口多樣。

初步統計,前後四次發掘所獲得的瓷片數量達50000餘片,出土瓷器小件3000餘件,包含越窯、長沙窯、壽州窯、邢窯、湖州窯、鈞窯、磁州窯、建窯、吉州窯、龍泉窯等窯口的瓷器。

除瓷器外,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的陶、鐵、木、銅、牙、骨、石等其它材質的生活器皿,真實再現了其時社會民眾的生產生活狀況。

通過考古工作,確認了黃泗浦遺址唐宋時期的港口集鎮性質,其範圍之大、時間跨度之長、出土瓷器之多,在全國同時期遺址中較為少見。

因遺址位置與文獻記載的鑒真東渡起航地契合,發掘成果引起了社會的極大反響。

同時,遺址臨江入海的重要地理位置,不僅豐富了唐宋考古學與歷史學研究的新資料,而且為中外文化交流、陸路和海運交通線路、海岸線變遷以及探索地域文化等諸多課題提供了新素材。

3 保護文化遺產

祁海寧 南京市考古研究所 《南京市文物保護觀念的轉變》

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一直以來承擔了南京地區的考古發掘工作,但是在文物保護方面,無論是考古發掘中的文物保護還是考古發掘後的文物保護工作均較落後。

自2011年以來,針對考古發掘的遺蹟、遺物,從保護理念和方法上均制定一系列的保護方案,積極主動的將考古成果升華為永續流傳的文化遺產。

王宣波 宿遷市博物館 《宿遷青墩遺址保護和利用》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歷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基,而見證這些歷史文化的載體主要是物質文化遺產。

宿遷青墩遺址地處蘇北沂沭河下游,位於宿遷市曉店鎮沈蔡莊,是一處新石器晚期至漢代時期的重要遺址,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宣波針對此遺址從存在的問題、採取的措施等方面展開論述,以期待合理保護和利用該遺址,獲得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馬濤 南京市考古研究所 《南京市棲霞區官窯村遺址發掘與保護》

南京市考古研究所於2016年7月,配合南京紫金科創特區北片1號地塊的建設項目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

通過考古勘探工作,共發現地下古代文化遺蹟174處,其中窯98座、墓葬66座、燒坑10個。

此次勘探發現的窯類遺存是南京已發現古窯遺存中數量最多、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窯址群。

它可能與南京明代城牆磚的燒制有關。

市考古所針對於勘探發現的遺蹟,將建專題性遺址博物館進行保護和展示,為後期的保護、展示和利用提供依據。

4 考古服務社會公眾

張雪菲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南博公眾考古教育的實踐案例》

2015年4月,南京博物院聯合徐州博物館,舉辦了以「漢?晉——探尋貴族墓葬地下空間」為主題的考古活動。

首次將江蘇考古新發現與中學歷史教學相結合,開展的面對江蘇中學歷史教師的專場公眾考古活動。

南京博物院以正在進行考古發掘的徐州土山彭城王墓、邳州新河西晉貴族墓為切入點,組織中學歷史教師,接合考古現場考察、專家解讀、考古人員與歷史教師現場互動座談等環節,讓歷史教師零距離感受漢晉時期貴族生活狀態及文化面貌。

這次公眾考古活動汲取了中學生考古夏令營的經驗,擴展公眾參與面,嘗試進一步與中學教育教學相結合,加大考古新發現最新成果的傳播,增強其在歷史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藉此方式,讓考古學融入中學歷史教育中,以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感性認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發掘出土文物1800件

本報訊 (駐黑龍江記者張建友)9月19日,記者從黑龍江省文化廳了解到,為了釐清黑龍江亮子油庫遺址各時期的文化堆積狀況和文化內涵,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黑龍江大學考古系聯合對該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

山東省淄博市後李遺址新石器時代

後李文化遺址位於淄博臨淄區齊陵街道後李官村西北約500米處、淄河東岸的二級台階上,它地處沂泰山系北側山前沖積扇和魯北平原 ,距臨淄區 辛店城區約12公里,西北距臨淄齊國故城約2.5公里。由於受淄...

貴州這裡出土文物上萬件,最早的有上萬年

中鐵閱山湖 貴陽榜樣生活領導者提示您關注動靜貴州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向媒體發布消息稱,歷時4年,習水黃金灣遺址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完成,發掘共發現房址、灶坑、陶窯、灰坑、灰溝、墓葬等各類遺蹟30...

「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紀要

10月14-15日,在為期兩天的「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上共有近50名專家學者發言,其中10位進行大會主題報告。主題報告會和三組分組討論分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何駑、葉...

化德縣裕民遺址入圍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本報訊(特約記者 李劍平 通訊員 李科)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此次論壇,化德縣裕...

成都平原史前聚落考古的新收穫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供稿從上個世紀90 年代以來,在成都平原先後發現了新津寶墩、大邑高山、鹽店、溫江魚鳧城和郫縣古城等8 處距今4500 年~3700 年左右的寶墩文化階段帶有夯土圍牆的大型聚落址...

毛家坪遺址將衝刺「國保」單位

光明網11-19 02:03顯示圖片 11月18日,記者從省文物局獲悉,作為早期秦文化研究課題重點工作之一的2014年毛家坪遺址發掘暫時告一段落。本次發掘共清理墓葬18座,灰坑26個,車馬坑2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