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守護之神--土地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土地,俗稱「土地公公」、「土地公」、「土地爺」,是中國舊時信奉的村社守護神,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的神衹。

流行於漢族地區,在民國(1911-1949)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

土地神源於遠古的土地崇拜。

古人又對土地極為敬重,是人民衣食住行賴以生存的最基本保障,是人類的「衣食父母」。

最初的土地神是社神,「社」的本意就是「示土」—祭祀土地。

古人說:「社者,土地之神,能生五穀。

隨著統一王朝的出現,抽象化的大地之神被尊為「后土皇地衹」,后土成為與天帝相對應、總司土地的國家級大神,為道教的「四御」之一,由國家祭祀。

但在地方和鄉里村社仍然供奉地區性的土地神,並逐漸人格化。

土地公的形象都是慈眉善目、白須白髮的老人,有時會有土地婆陪祀,有時則只有土地公而已。

民間傳說: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時,問他有什麼抱負,土地公說,他希望世上的人個個都變得有錢,人人過得快樂。

土地婆卻反對,她認為世間的人應該有富有貧,才能分工合作發揮社會功能。

土地公說:「那麼,貧窮的人不是太可憐了嗎?」土地婆反駁著:「如果大家都變成了有錢人,以後我們女兒出嫁誰來幫忙抬轎子呢?」土地公無話可說,也因此打消這個原可「皆大歡喜」的念頭,世間才有今天的貧富懸殊差別。

世人覺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個「惡婆」,不肯供奉她,卻又對土地公推崇備至。

土地神屬於基層的神明,功能性極強。

其職責主要有三:一是生養萬物。

土地載萬物,又生養萬物,長五穀以養育百姓,此乃中國人所以親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

二是管理本鄉。

自東晉以後,隨著封建國家從中央到基層官僚制度的逐漸完善土地神也演變成為在道教神階中只能管理本鄉本土的最低級的小神。

三是地府行政漢族許多地區的習俗,每個人出生都有「廟王土地」—即所屬的土地廟,類似於每個人的籍貫;人去世之後,道士做超度儀式(即做道場)時,都會去其所屬土地廟作祭祀活動。

或者是新死之人的家屬,到土地神廟,稟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資料以求土地神為死者引路。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

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

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小廟,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制大量生產。

還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註: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二月初二給土地公公「暖壽」,求開運招財

土地公——福德正神本名張福德,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清廉正直,體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許許多多善事。一零二歲辭世。死後三天其容貌仍不變,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過了不久...

農村村村都有,你卻不一定敢去的神秘小廟

無論你是步行,還是開車,總能在農村的田間、地頭或山上見到一座座小廟,簡易的只有三塊石板搭起來,大點的有一間屋子,這就是——土地廟,農村供奉土地爺的地方。解放前,幾乎村村都有土地廟,現在不少年輕人...

民俗傳說——土地公

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是漢族民間宗教信仰之一,其供奉的土地廟屬於中國分布最廣的祭祀建築。土地公本名張福德,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清廉正直,體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許許多多善事。...

土地公——家族成員遍及五湖四海

土地神,又稱土地爺、土地、土地公,《西遊記》、《寶蓮燈》等中國神話小說中的重要人物。傳說中掌管一方土地的神仙,住在地下,是神仙中級別最低的。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