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當先改變自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者按:今天分享的是《法華經》<序品>中,日月燈明佛即將滅度,給弟子大眾宣講一生說法之最,見道成佛的《妙法蓮華經》,也是諸佛的臨終遺囑。

從經文中,啟發我們觀照空有不二;時間的虛妄;未生我之前,我在不在;以及見道成佛等心法......改變世界,先從改變自己開始,我們的心很奇妙,你想什麼,它就是什麼。

什麼都是從心而現,好人、壞人是誰?都是自己;我們本來沒有生死,只是隨緣來表演生、死;依報隨著正報轉,比如霧霾,當我們發現了自己,就知道霧霾的源頭在哪裡?霧霾是誰?當從何而治?凡事不應被事相迷惑,而應回到事理。


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

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六十小劫,不起於座。

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

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妙光」就是文殊菩薩前生。

「日月燈明佛」先入於三昧,這裡又從三昧而起。

我們知道,已證金身的究竟佛,叫「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他並沒有出入三昧之說。

佛在這裡是表法,示現給眾生看。

我入定這是什麼東西呀?無形無相,誰也看不到,勉強說為一;如果再出定,就是把我剛才這個無形無相的東西講給大家聽。

這是表空有不二。

不入定,就不能啟發佛法的真義;不出定,就不能使這個法隨緣而現。

佛的一舉一動,都是在幫助我們開智慧。

有智慧的人把「入三昧」跟「出三昧」作一個觀照,他不需要讀多少經,念多少佛,拜多少佛,他當下成就了。

好好觀照,為什麼《法華經》講「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楞嚴經》講: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像我們講「如來藏」這樣的法門,當這個講師,跟大家講:最偉、最殊、最妙,而且最簡單。

一切的東西都是我們一個念變出來的。

你把印廣法師《過五關度六將證菩提》這個光碟,看不了十遍八遍,你就能背誦如流。

變成你自己的語言,跟講故事一樣。

而且可能講得比師父還要好,講法要「依義不依語」。

這不是簡單得很?開口之勞啊!

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在〈方便品第二〉講,釋迦牟尼佛也是從三昧起。

因為他前面已經「入於無量義處三昧」。

一出一入,妙義無窮。

所以祖師大德講,叫「出定揚德」。

德,是不是「入於無量義處三昧」那個無形無相的東西?看你怎麼揚出來。

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妙光菩薩」在這裡是作為法會的一個當機眾,對「妙光菩薩」說,實際上就是對整個法會大眾說。

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這三句話不再重複。

六十小劫,不起於座。

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
」:這裡又是個妙法,前面在講「一時」的時候已經作了解釋。

六十小劫」:「一個小劫」是怎麼算的呢?按照娑婆世界的眾生來看,人均壽命最低是十歲,最高是八萬四千歲。

人壽自八萬四千歲,每百年減一歲而至十歲,後自十歲每百年增一歲而至八萬四千歲,一增一減為一小劫。

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也就是八十個小劫,為一個大劫。

這個大劫的時間來講,說法不一。

有的說為幾十億年;有的說為百億、千億、萬億年。

所以這個「六十小劫」我們可以籠統把它說為萬萬億億年。

後面在〈見寶塔品〉也出現這種情況,一講法就是萬萬億億年,佛也不離座,聽經的人也不離座。

身心不動」:這是表道交感應,佛、法、僧圓融為一體。

感覺呢?「謂如食頃」:「食頃」是說一餐飯的功夫而已。

不可思議啊!我們前面講了,對於白天黑夜的感受都是一種錯覺;那麼對於一年、十年、百年這種感覺,還是錯覺。

時間是我們的妄想,在佛法里叫「同分妄見」。

另外呢,當年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說法,也是一坐幾億年,大家感覺一個時辰而已;佛把法華會開完以後,這個地球已經過了百千萬億年,當我們地球人醒來的時候,以為只過了昨天一個晚上。

因為大家都在同分妄見中。

你們能不能聽得懂這個法呀?這是真的。

諸佛之所以是諸佛,諸佛活在一念;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凡夫活在過去現在未來,活在大小多少、皮肉筋骨、名聞利養當中。

所以從這個「六十小劫」與「謂如食頃」,我們作如是的觀照,由時間到空間,由時間、空間到萬法,都是我們的心在執著而已。

我們這個心很奇妙,你執著什麼,它就是什麼。

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惓」:這就是整個法會磁場的力量加持,很重要。

師父經常跟一些同修講,你看光碟比不看要強,但是你看十遍光碟不如現場聽一堂課。

因為我們看光碟的時候容易走神,這個開門拿東西,那個跟你講講話,喝杯茶,還嗑嗑瓜子……往往在關鍵的時候,一念分岔,你得不到真實受用。

有些同修講:「師父啊,我喜歡聽你講經,我本來是尿頻吶,現在都沒有了!憋得難受也不知道了。

」為什麼?他契入了境界。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

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凈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

這是諸佛的規矩。

涅槃之前宣講《法華經》,否則是白來一次。

這無異於世間人「臨終遺囑」。

講了《法華經》以後,宣告拜拜。

這是我最後的交代。

這裡排列得很好玩。

「梵」一般地是指印度外道修行人。

「魔」呢,波旬及其徒眾。

下面才有「沙門、婆羅門」,然後「天、人」。

把修正法的四眾弟子,天、人排在外道邪魔之後,這是不是《法華經》的良苦用心吶?可是在其它經典里佛講,對那外道邪魔恨得咬牙切齒;在這裡呢,一反常態。

好人、壞人是誰呀?都是自己呀!

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一般地來說,佛出世是在午時十二點,那麼滅度就是選擇在夜裡子時十二點。

都是表中庸之道,是表萬法的一個標準。

諸佛的一言一行都有深刻的含義,我們要當心。

他其實也可以上午,也可以下午。

但他一定要選這個時候來示現,也表現了佛的去留自在。

準時,說什麼時候就什麼時候。

大家都是千篇一律地來示現,否則就不能叫表演涅槃,表演生死。

我們之前講了「四種涅槃」。

把「涅槃」的含義搞明白,你當下成佛。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就是講「示現涅槃」的問題,開示眾生「無生法忍」。

明白這個道理,跟著後面第十七品佛就告訴彌勒菩薩,無量眾生證到了阿羅漢、辟支佛乃至地上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

成佛到底容易不容易呀?

「授記」有兩種功德:一者「現量功德」,二者「比量功德」。

現量功德,是從授記時開始,你就得「不退位」果報。

比如說你現在是人道聽法,明白「如來藏」以後,你生生世世不會退轉於人道。

不僅不退轉於人道,比如你所有的功德加起來是七十分的話,那你從現在開始往後,比如到了明天、明年,你只會七十分八十分往上漲,絕對不會降到六十九分。

「比量功德」呢,在若干千萬億年以後於某某佛土成究竟之佛。

特別是見道之人,他生生世世只會越來越圓滿。

嚴格地來講,「授記」是自己給自己授。

佛不能讓你成佛,只有你自己讓自己成佛。

你在現量位雖然證果了,但菩薩有四十二分法身,你不清楚自己具體到了哪一步,離圓滿佛還有多遠。

佛是過來人,所以給你授記,告訴你明確的答案。

因為你成佛了才得到授記,而不是因為授記才成佛。

前後邏輯要理順。

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凈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日月燈明佛滅度以後,德藏菩薩作當來下生佛。

「凈身」是這尊佛的別號,「法身德、報身德、化身德」這三身功德,叫「凈身」。

極果如來一定要圓滿三身功德。

所謂「法身功德」,是指無形無相、如如不動的那個「空如來藏」不僅明白,而且證得。

所謂「化身功德」也叫「應身功德」,可以顯現出無量的色身三昧,示現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天人鬼畜等這種有形有相的不空如來藏,也叫「解脫德」,解脫了。

所謂「報身功德」,由法身而顯現出化身,由化身而顯現為法身,互相轉變的那個「能」就是「報身功德」,是智慧妙用。

這是按照別教來分說。

三身功德我們每個人都有,但是因為迷惑顛倒,不能自在現前受用,所以叫「三德秘藏」。

秘藏,你比佛一點點都不少,佛比你一點點也不多。

問題是眾生在因地,他還沒有啟用。

所以叫「秘藏」。

比如,我當下就是「三德秘藏」。

我在這裡講經說法、吃飯、穿衣、走路,這就是我的化身功德。

但是我在這講話,比如講「一二三四五」,在沒有講、沒有想之前,「一二三四五」在不在?那就是我的法身功德。

我這個人還沒有出世的時候,他在不在?在「我」還沒有第一次出世的時候,在整個世界是一個「空如來藏」,無形無相、清凈心的時候,我們每個人在第一次做人之前,這個人在不在?這就是我們的法身功德。

那由法身功德顯現出後來無量的生生世世的天人鬼畜,以及到現在這個肉團,怎麼樣變現出來的?那就是我的報身功德。

原始佛大光明藏由報身功德顯現了在六道中輪迴的那種眾生,那麼再由在六道中輪迴的那種眾生,回歸大光明藏,是不是還是報身功德?這就是我的「般若功德」,自在妙用!泥巴是不是也是三身功德呀?它現在是不是「解脫功德(化身功德)」?它解脫為一個泥巴瓦塊了。

那它出世之前在不在?有沒有形相呀?那就是它的「法身功德」。

那麼它的法身功德隨著一定的因緣而顯現為化身功德,是不是它的「報身功德(般若德)」啊?比如說我們兩個手一伸,三分鐘長出了這麼多,它是不是隨著我們意識心這個緣,由無形顯現出有形啊?沒有哪一法不是我們的心現。

多陀阿伽度」:譯作「如來」,「阿羅訶」翻譯成漢語為「應供」,「三藐三佛陀」為「正遍知」。

如來十號,這裡以如來三號來代表。

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佛出世是「非生示生」,他滅度是「非滅示滅」。

現身說法來幫助眾生開佛知見。

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

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

日月燈明佛滅度以後,妙光菩薩代佛傳法。

妙光菩薩並不是像佛那樣「初中後善」,而是直接傳《妙法蓮華經》。

要體會佛的良苦用心啊!佛當年在臨終之前傳《妙法蓮華經》,就意味著佛滅度以後,他的弟子們必須是生生世世弘揚《妙法蓮華經》,就這個意思。

「八十小劫」正好是一個大劫。

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

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年釋迦牟尼佛的兒子羅睺羅是拜舍利弗為師。

這本身就是破一種我執,以佛現身說法。

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

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注意!不可依文解字。

佛是無量的,要供養無量佛,那他到未來的未來都不能成佛。

講第一義諦,對「如來藏」深信不疑,你即已「供養無量百千萬億諸佛」。

在〈方便品〉有佛金口玉言:讚嘆一句《法華經》,即為供養一切佛。

一切佛是不是「無量百千萬億佛」?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歸到「明心見性」——見性即佛,見性即是供養一切佛。

為什麼佛講「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皆與授記」?換句話說,「一念隨喜」是不是「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啊?

這就是《阿彌陀經》講的「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那個「供養」就是一念而已。

「常」就是時時事事處處,「清旦」就是清凈心。

他時時事事處處都是清凈心,時時事事處處都是在「供養無量佛」。

就這麼殊勝。

千萬千萬別像有些人解釋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一大早起來啊!就用這個兜、這個衣裓去采華,然後十萬億佛一個個地供養:阿彌陀佛!給你一把華;阿彌陀佛!給你一把華。

供養回來以後吃飯,因為有神足通吶!十萬億佛供養回來正好開飯。

」如果這樣的話,我第一個聲明我才不去極樂世界呢!所以這樣讀《阿彌陀經》不能成佛啊!用《法華經》的心地法門來讀《阿彌陀經》當下成佛,妙不妙啊?那叫「妙法彌陀經」。

我們講「妙法彌陀經」,那才叫《佛說阿彌陀經》。

皆成佛道「,作雙重觀照:一種,明心見性,即已成佛道;第二種,悟後進修,成究竟圓滿之佛。

圓教的菩薩怎麼叫「皆成佛道」啊?圓教也有「明心見性」之說,通教、別教也有「明心見性」之說,但是這兩種「明心見性」不一樣。

通教、別教見一分或者幾分,最多不超過十二分;圓教呢,明心見性了當下是四十二分。

打個比方說:大米、麵粉、西紅柿、香蕉、蘋果、黃豆,別教菩薩他是一樣一樣地吃;圓教菩薩呢,他是把這些東西全部圓融在一起,他吃一口就全部吃到了,所以他有全局性。

同時別教菩薩強調解行並重,以此來加深體會,他那種明心見性並不能保證不落三惡道;圓教菩薩一旦「明心見性」,就「住入佛家」。

怎麼「住入佛家」呢?他見道,明心見性的情況不一樣——通教、別教「似見非見」,圓教菩薩來講是「真見」。

《法華經》《楞嚴經》,見道當下成就啊!為什麼有些人不敢信不敢講啊?他被「解行並重」束縛了。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聲嘶力竭、狂呼大叫,「圓頓大法只愁悟、不愁證,一步登天、不立階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從阿難受記,再次認識我們是誰

編前語:可能在沒有讀過《法華經》的人中,有90%以上會認為,佛是這一生才成佛,他出生在印度,棄王位出家修行,歷經苦修證到佛果。關於這個,我們已在前面的<化城喻品>中有過分享,他講自己已成佛的時...

佛的兒子如何成佛的(專治不服)

編前語:祖師大德歷來講——無修無證,不立階梯,一步登天。這是什麼法門?有這等便宜事嗎?而且這樣的講法,自古以來太多太多。有幾個人去當真?僅僅是作為口頭禪而已。今天,就以釋迦牟尼佛的兒子——羅睺...

成佛之本——《妙法蓮華經》

小編語:今天分享的是《法華經》序品中經文,這是彌勒菩薩對釋迦牟尼佛出現放光、現瑞等等希有之事,甚感疑惑,所以詢問在場的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講了他兩在過去世的因緣,而且根據經驗,講了過去佛,出現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