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典大成 根魂永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廣州大典》昨日首發揭幕 廣州大典研究中心同時成立揭牌
「開拓者」
十年磨一劍 再覓舞劍人
在昨天的《廣州大典》出版首發座談會後,89歲高齡的原廣東人民出版社社長岑桑手捧大典,心情激動地站在一套《廣州大典》旁。
在座談會上,市長陳建華稱岑桑是《廣州大典》的「開拓者」。
當年,正是根據岑老的提議,才確定了《廣州大典》的雛形。
憶:十二年前開始醞釀
回憶起這段經歷,岑桑謙虛地說:「我只是參與了醞釀,並沒有做什麼實際的工作,最終成果是集體的。
」他說,2003年前後,廣州計劃出版一系列綜合反映廣府地域特色的文化叢書。
而作為文化出版領域的老前輩,早在上世紀80年代起,岑桑就開始關注嶺南文化。
當時,岑桑以花甲之年,籌辦國家「八五」重點圖書「嶺南文庫」,嶺南文庫也成為國內第一部研究地域文化的大型原創性叢書。
於是,時任廣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建華專門登門拜訪岑老,商談叢書事宜。
「經過多次醞釀討論,最終決定搜尋歷史上有關廣州的文獻及廣州學者的著述編纂成書。
」岑桑說,至於《廣州大典》的書名,也是一改再改,從《嶺南文化大系》、《廣州文庫》,最終才確定為如今的《廣州大典》。
岑桑坦言,確定好叢書主題後,大家的心情仍十分忐忑。
「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經驗。
」他說,古籍文獻浩如煙雲,而且分布散亂。
「到底要怎麼搜集?怎樣才能搜集得更全面?當中的工作十分繁重且無頭緒。
」
岑桑直言,編著《廣州大典》是一場艱難的戰役,陳建華則在這場戰役中擔任主帥,帶領著編輯部兢兢業業、親力親為,歷經十年,大典方成。
贊:研究中心讓大典延續
「正所謂十年磨一劍,現在劍磨出來了,不能只是掛在牆上,關鍵還得找到舞劍人。
」岑老說。
在他看來,《廣州大典》正是這樣一把剛剛出鞘的寶劍,而由此成立的廣州大典研究中心則要擔負起「舞劍」的責任。
在他看來,成立廣州大典研究中心的意義不亞於《廣州大典》的出版。
岑老說,《廣州大典》的成就是將廣州兩千多年的歷史文獻重新搜集整理、編纂成書,是一項規模宏大的出版工程。
更重要的是,決策者十分有遠見地成立了廣州大典研究中心,這標誌著《廣州大典》上了一個新台階。
據介紹,該中心同時也是廣州古籍研究保護中心。
「建立起研究中心,可以集聚人才、培養人才,將學術成果擴大化。
」
岑老分析,廣州目前仍缺乏研究古籍整理的人才,有了《廣州大典》和廣州大典研究中心作為平台,有望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廣州文化、嶺南文化舞劍人。
「廣州大典研究中心作為平台,鼓勵更多的研究者寫出新東西,將廣州大典不斷延續。
」他說,有了《廣州大典》,有利於引發學界人士對嶺南文化的興趣,或迎來新一輪的嶺南文化熱。
昨日,《廣州大典》出版座談會在廣州圖書館召開。
《廣州大典》歷經十年編纂,正式完成出版。
廣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建華,國家文化部原副部長周和平,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鄭德濤,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廣東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方健宏等出席會議並講話。
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中國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國內知名圖書館、出版社和廣州地區文史專家學者等100多人參加會議,各位專家學者對《廣州大典》編纂出版暢所欲言。
文/廣州日報記者周浩傑、申卉 通訊員穗宣
圖/廣州日報記者陳憂子
關乎中華文脈延續
關乎民族精神家園構建
廣州市市長、《廣州大典》主編陳建華在講話中指出,中華典籍是先人留下的寶貴財富,把優秀典籍整理出來、傳承下去,關乎中華文脈的延續,關乎民族精神家園的構建。
廣州市委、市政府秉持「文化遺產是根源、文化設施是根基、文化人才是根本」的理念,組織開展《廣州大典》的編纂出版。
陳建華強調,《廣州大典》是有鮮明特色和彌足珍貴的「城市記憶」,也是「民族記憶」和「人類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構築了廣州學術研究的新平台。
《廣州大典》提供了觀察研究廣州的歷史視角和詮釋地方文獻的當代視角,要以出版為契機,大力推進《廣州大典》的深層次開發和利用,開展好古籍研究保護、網絡服務共享平台建設、古籍人才培養,加強宣傳、推介和發行,發掘廣州文化底蘊,積極構建城市文化精神,增強文化軟實力,為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培育世界文化名城提供一條重要和可行的途徑。
國家文化部原副部長周和平指出,《廣州大典》忠實記載了廣州歷史文化的發展,是人們了解廣州、研究廣州的重要史料,必將對廣州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廣州大典》的編纂在全國有著重要的示範和表率作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表示,《廣州大典》編纂出版是廣州文化建設成就的一件大事,與清朝年間的阮元學海堂刻書、張之洞廣雅書局刻書,都是刻書興學、稽古右文,文獻編輯出版與興學重教結合,傳承歷史與弘揚文化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廣州大典》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項文化支撐,既能造福社會,造福民眾,也能傳之四海,播撒中華文化的種子,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廣東省文化廳廳長方健宏指出,《廣州大典》的面世,為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充實嶺南歷史文獻彙編的寶庫,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加強廣東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廣州大典》的編纂過程也是一次學術積累和鍛鍊學術人才、古籍整理人才隊伍的過程,所積累的寶貴經驗,將與《廣州大典》本身一同被銘記和借鑑,必將在全省發揮先導示範作用。
要以出版為契機,增強《廣州大典》的文化服務功能,開發利用好編纂成果,總結工作模式和經驗,為我省實施重大文化工程提供示範和借鑑。
座談會上,廣州市市長陳建華、國家文化部原副部長周和平、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鄭德濤、省文化廳廳長方健宏為《廣州大典》首發揭幕,並向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廣州大學、廣州圖書館等單位代表贈送叢書。
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陸志強、廣州圖書館館長方家忠為廣州大典研究中心成立揭牌。
同時,廣州大典網絡服務平台上線開通。
為全面展示《廣州大典》編纂歷程及其歷史文化價值,將在廣州圖書館特別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廣州大典>:千年古城的根和魂》專題展覽。
現場:大典全家福露真容 520冊摞起來高22米
歷經十年編纂,《廣州大典》昨日才得以揭開神秘面紗,在廣州圖書館正式首發。
雖然在2008年9月,《廣州大典·叢部》率先出版,但是《廣州大典》全套520冊的「全家福」還是第一次在世人面前集體亮相。
廣州作為擁有2200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大量珍貴的地方文獻翔實反映了廣州歷史的變遷和發展。
由於年代久遠,古籍老化破損嚴重,為及時搶救和保護現有的珍貴歷史文化資源,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廳於2005年牽頭組織開展《廣州大典》編纂出版工作。
十年淬鍊,大典大成。
在首發儀式現場,記者看到一套《廣州大典》被擺放成10和520兩個數字,分別代表《廣州大典》從2005年4月30日編纂工作正式啟動到2015年4月30日正式首發出版過去了整整十年,以及一套《廣州大典》一共有520冊之多。
現場還用16個長約1.2米,寬0.4米,高2米的木質書櫃將四套《廣州大典》陳列出來,拉開書櫃的舊式銅鎖,一本本用塑料薄膜封裝好的精裝《廣州大典》躍然眼前。
記者看到,《廣州大典》採用國際通行的大16開本,天然絲封面;每頁大體按四合一拼版,保留了原來的版式和內容,分冊原則為:按內容分、按順序分、不拆卷;每冊800頁左右,每輯印500套。
依據大典長期保存的保障標準,選用棉纖維90%以上的特種紙,選擇保定鈔票紙廠70克特種紙為內文用紙,每一頁都有防止盜版的水印標識。
在展廳另一側,則用長達數十米的展板,以《<廣州大典>:千年古城的根與魂》為主題,對大典十年編纂的歷程、價值、意義和分類進行了簡明扼要的闡述。
據悉,此次《廣州大典》印刷任務由廣東廣州日報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印務分公司承擔。
據公司總經理陸飛介紹,從去年11月開始,《廣州大典》(除《叢部》外)交付印刷。
由於《廣州大典》工序較多,工藝難度大,質量要求極高,為了保證《廣州大典》的印刷質量,廣東廣州日報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專門成立生產協調小組,制定了整套流程控制方案,並專門使用4台印刷機進行印刷,確保在4月底之前將全部的《廣州大典》順利出版完成。
此外,在《廣州大典》印製過程中的製版、印刷、折頁、排書、鎖線、絲印及精裝拔圓等各個關卡都要經過全檢,避免有重大差錯出現。
據陸飛介紹,每冊《廣州大典》在精裝之後長31厘米、寬22厘米,如果520冊《廣州大典》摞起來可以高達22米,重約1噸。
專家論典
國家圖書館館長韓永進:
廣州文化擔當
由地方政府出資、地方文化部門主持編纂大型文獻叢書,廣州在全國可謂開風氣之先,反映出組織者對地方歷史文化的擔當,也影響了以後很多地方文獻叢書的編纂,起到了保護和傳承地方文獻的作用。
《廣州大典》不僅僅是出版了廣州的地方文獻,更讓人欣喜的是政府部門遠見卓識,組織研究項目,建立研究機構,繼續支持基於這些記憶的深入研究,這是讓典籍活起來,讓地方文化精髓融入當代人的生活,也是《廣州大典》更具魅力之所在。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副總裁李岩:
古籍整理範式
近年來各地總結地方文化,收集相關文獻,《廣州大典》立足廣州歷史文化風貌,整理搶救歷史古籍文獻,應視為古籍整理的一種範式,體現了文獻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廣州大典》翔實反映了廣州歷史文化的變遷和發展軌跡,為我們了解嶺南相關歷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廣州大典》的歷史價值和收藏價值會更加凸顯,將會成為相關歷史文獻中獨具風貌之作。
上海古籍出版社研究館員水賚佑:
編纂人才搖籃
《廣州大典》的出版對保存、研究廣州文化典籍,傳播廣州歷史文化有積極意義,編纂《廣州大典》的過程,是對廣州文獻典籍的大調查、大收編、大整理、大搶救的過程,有了這套《廣州大典》,就可以積極開展廣州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藝術方面的研究,對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必將產生重大影響。
《廣州大典》的出版不僅保護了很多古籍,而且為廣大學者歷史研究提供了方便。
通過《廣州大典》的編纂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圖書館編纂人員,為編纂廣東地區其他文獻打下基礎。
中山大學副校長陳春聲:
地方研究正途
把地方的文獻、民間文說大規模地收集整理出版,是地方文化研究的正途。
地方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需要大項目、大工程,這是造福於當代學者、造福於後代學者。
廣州大典研究中心應該儘量做歷史文獻學的工作,出一個《廣州大典總目題要》。
另外大典現在「不選不編不校不點」,提供了編校點非常好的基礎,出版的時候「四不」,但到研究時「四不」應該變成「四要」,不然這工作就變成白做了。
《四部叢刊》三編出版80周年,今年發布新影印版
今年是著名出版家張元濟誕辰一百五十周年。4月28日,上海圖書館舉行了《四部叢刊》影印出版發布儀式暨古籍保護座談會。在二十世紀初期新舊文化更替之際,商務印書館主持人張元濟深感「神州幾經多故,舊籍日...
建議設立地方文獻編纂整理專門委員會
南方日報訊 (記者/昌道勵)「建議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中華古籍保護協會等單位,在條件成熟時設立地方文獻編纂整理專門委員會,加強對這一事業的指導。」12日,地方文獻保護與整理出版研討會閉幕,與會專家...
廣州啟動古籍脫酸研究項目 保護10餘萬種民國文獻
中新網廣州3月2日電 (許青青 蔡珊珊)《廣州大典》二期待編纂超過10餘萬種民國文獻將會得到有效保護。2日,為解決古籍文獻紙張嚴重破損的問題,由廣州市政府委託的《古籍脫酸及加固技術裝置協同創新研...
台州:《台州文獻叢書》第三輯出版 裡面珍貴文獻無數
台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據《台州經籍志》統計,我市共有典籍4532部。為充分發揮地方文化典籍「存史、資政、釋義、育人」作用,搶救大量瀕臨消亡的珍貴文獻,我市在2012年時全面啟動《台州文獻叢...
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離不開人的作用,不是哪部法律法規所能完成
向敬之 古籍整理和出版,走著少而精、簡而約的學術路線,是一個尋求品位、傳承精粹的光榮而艱巨的事業,各大古籍出版社為此,都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古籍出版,屬於小眾閱讀範疇,都是長銷之書,難以做到及時...
全國20多個省的文獻專家「會師」廣州,他們要談什麼?
盛世修大典,太平纂鴻帙大洋網訊 進入21世紀以來,全國各地掀起了新一輪規模、力度前所未有的地方文獻編纂出版熱潮。經十年磨一劍的《廣州大典》,通過系統搜集整理和搶救保護本土文獻典籍,接續了廣州的歷...
《廣州大典》4月底全部出版
廣州大典研究中心編纂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成立廣州日報訊 (記者杜娟 通訊員穗府信)昨天下午,廣州大典研究中心編纂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正式成立,並召開了兩個委員會的首次全體會議。記者從會上獲悉,編纂委...
《廣州大典》4月30日首發
信息時報訊 (記者 周秋敏 實習生 張利萍 通訊員 穗宣) 昨日,《廣州大典》十年編纂總結會在廣州召開,會議由廣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甘新主持,廣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建華,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楊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