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留住千年古城的「根」和「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現場展出的《廣州大典》系列出版物。

劉力勤 攝

「《廣州大典》作為一部地方政府主導編纂的百科全書,匯總了有史以來的全部文化典籍,分類齊全,反映了歷史研究的學術脈絡,對全國地方文獻保護與整理出版工作起到積極示範作用。

」11日,地方文獻保護與整理出版研討會在廣州舉行,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如是感嘆。

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精神,往往濃縮在其所在地域的文獻典籍中。

廣州文獻典籍就是廣州尋找自身歷史淵源、釐清自身發展脈絡,更好地走向未來的「根」和「魂」。

研討會上,《廣州大典》成為熱議焦點,收穫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文獻保護專家盛讚,並作為地方文獻典範予以剖析。

●南方日報記者 昌道勵 劉丹穎

1 地方特色文化遺產文獻不可缺失

「由於歷史原因,資料僅限於清代中期廣州府治地域範圍,與現在粵港澳大灣區大致相同。

面積為廣東的四分之一左右,入典文獻占整個廣東文獻的約70%左右。

」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廣州大典》主編陳建華作主旨演講時坦言,《廣州大典》一期為廣州地方文獻或廣府文獻,收錄文獻地域局限。

第二期編纂工作在廣東省委宣傳部、文化廳的支持下,把民國時期廣東文獻全部納入編纂範圍。

此外,初步打算把粵東、粵西、粵北地區1911年前文獻於三期入典。

曲類文獻的缺失也將彌補。

粵劇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廣州曲類文獻彰顯地方特色,在廣州地方文獻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可或缺。

多年來《廣州大典》研究中心與中山大學黃仕忠老師帶領的團隊有著密切的合作。

經過努力,中心有望於明年年底完成《廣州大典·曲類文獻》約40冊的編纂出版工作。

嶺南有著兩千多年的海外交往歷史,海外有關嶺南的著述較多,但是徵集不易。

目前,《廣州大典》研究中心已設立專門課題,委託中山大學歷史系相關專家開展這方面的前期調研工作。

自《廣州大典》編纂啟動後,廣州市委宣傳部還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基礎性研究和調研工作,給予「清代廣東文獻輯錄研究」等30多個基礎課題立項,為《廣州大典》文獻普查和底本徵集提供理論依據,為《廣州大典》一期編纂出版奠定基礎。

比如,2012年7月1日,成立《廣州大典》與廣州歷史文化重點研究基地。

幾年來取得了一系列學術成果,出版《廣東歷代著者要錄(廣州府部)》《清代藏書思想研究》《明清孤本稀見戲曲彙刊》《〈廣州大典〉收錄海外藏珍稀廣州文獻研究》《廣州大典總目》等著作。

又如,2013年設立「《廣州大典》與廣州歷史文化研究資金」,每年300萬元。

已有課題立項151個,博士論文35篇。

同時,創辦《廣州大典研究》集刊。

廣州大典研究中心與社科文獻出版社合作,打造的新的學術平台。

第一輯創刊號已經出版,此後每半年推出一輯。

2 近代時期文獻亟待保護

「民國時期紙質文獻多半酸化脆化嚴重,如不及時搶救保護恐毀於一旦,『民國文獻斷層』絕不是危言聳聽。

」研討會上,民國文獻搶救成為焦點。

在專家看來,這不僅有助於學界系統研究民國時期廣東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發展,更可為今天廣東的建設,特別是廣州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提供借鑑。

事實上,民國雖然時間跨度不大,但各類文獻浩如煙海、種類繁多。

民國時期是中國社會急劇轉型的重要歷史階段。

在政局跌宕、新舊思想衝突、中西文化碰撞的特殊背景下,這一時期產生的大量圖書、期刊、報紙、日記、信札、檔案、傳單、海報、影像等文獻,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徵和重要的史料價值。

然而,由於民國文獻存在紙質差、酸化老化等問題,許多民國文獻正面臨急劇老化、嚴重損毀的處境,歷史文獻面臨著「民國斷層」的危險,保護形勢嚴峻,刻不容緩。

如果不及時搶救保護,隨著時間的流逝,民國文獻損毀的程度必將加劇,不僅難以開發利用,民國歷史將隨著這些文獻的消失而面目模糊乃至喪失記憶。

廣東是中國近現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民國廣東文獻是記錄這些革命以及文化學術成果的重要載體。

對民國時期廣東文獻進行原生態或再生性保護,留真存史,承續近代以來文獻文脈,具有極為重要的文化意義。

為此,廣州大典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務,除了推動《廣州大典》一期文獻續征拓展和研究外,重點是整理編纂出版民國時期廣東(包括海南和今屬廣西的欽州、廉州地區)文獻工作。

研究中心已委託中山大學圖書館開展「民國時期廣東文獻的收集、整理及出版可行性」課題研究,為《廣州大典》續修開展前期探索。

目前,研究中心正推動《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廣東文獻彙編》課題,是民國篇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州作為我國近現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是第一次國共合作許多重大事件的發生地。

在國家圖書館民國時期文獻保護工作辦公室的大力支持下,該項目納入2017年度民國文獻保護出版支持項目。

明年擬訂出「第一次國共合作廣東文獻彙編」工作細化方案、編輯體例。

「我們希望用三年左右的時間,編纂出版與這一時期有關的相關文獻。

同時,研究中心擬以《民國公報叢編》《民國年鑑叢編》的整理出版,作為民國篇的突破口。

民國時期廣東各地都發行過不少公報,除《廣東省政府公報》已影印出版外,其他尚待整理挖掘。

這些公報上承《兩廣官報》《海陸軍大元帥府公報》《民國政府公報》,是研究民國廣東乃至整個中國的原始資料。

3 新技術為搶救文獻提供新途徑

好消息是,《廣州大典》一期收錄的4064種古籍文獻中,由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與廣州圖書館三家單位提供底本的3215種已經完成數字化並獲得授權,可通過廣州大典資料庫實現全文在線瀏覽。

其餘849種古籍文獻在取得數字化授權後可提供全書在線瀏覽。

另一方面,早在2016年,廣州大典研究中心與國家圖書館、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合作研究開發紙質文獻脫酸工藝、藥劑和設備。

一是研發出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脫酸工藝、藥劑和設備,擺脫對國外進口的依賴,大幅度降低脫酸成本,為搶救酸化文獻作出努力。

二是研發中性文獻典籍用紙。

三是研發設計各類圖書館的「中性藏書庫」。

在研討會上,陳建華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共同努力促成《公共圖書館條例》立法。

同時,國家和各地檔案館、博物館、方誌館、黨史館等所藏民國文獻占大半,建議國家民保中心要適時啟動各文獻館藏機構民國文獻目錄數字化工作,達至目錄「小而全」。

此外,建議國家民保中心牽頭組織力量對各地各單位「小而全」的民國文獻目錄進行全面梳理,修編完成新的總目而至「大而全」,為全面整理民國文獻奠定基礎。

「在《廣州大典》編纂工作中,我們與國內外100多家文獻收藏單位建立了長期的交往和良好的合作關係,使得文獻調研、徵集和掃描等各項工作順利進行。

」陳建華說,廣州市屬圖書館館藏古籍和歷史文獻較少,「為此,我們計劃採購部分歷史文獻影印出版物,由於耗資巨大而資金有限,希望各出版機構給予大力的支持」。

■觀點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

副主任張志清:

《廣州大典》的編纂出版

可視為地方文獻典範

「40年前,廣東率先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

今天,以一系列文化設施為代表的廣州城市新中軸線顯示了這座城市的文化積澱。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在研討會上盛讚廣州,認為《廣州大典》的編纂出版堪稱典範。

「中華民族自古用典籍來記錄歷史文化,這使中華文明綿延不衰,也成為地方文化的核心。

」張志清表示,古代編纂這樣一部大典幾乎要舉全國之力,如歷史上的《永樂大典》。

《廣州大典》作為一部地方政府主導編纂的百科全書,匯總了有史以來的全部文化典籍,反映了歷史研究的學術脈絡,對全國地方文獻保護與整理出版工作起到積極示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大典》特別採用了印鈔紙,這種無酸中性紙能在非恆溫恆濕環境下保存300年,此舉將古籍再生性保護做到了極致。

張志清指出,廣州成立廣州大典研究中心,十年如一日推進這項工作,其間運作資金充足,文獻編纂工作者齊心協作,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地方文獻保護與整理出版的工作模式,值得其他地方效仿。

「從地域視角來說,中國記憶就是各地方記憶的集合。

《廣州大典》編纂的意義就在於此。

」張志清建議,廣州可結合國家實施古籍保護工程的大背景,繼續廣泛收集海外華僑相關文獻。

「華人移民史大多發端於廣府,海上絲綢之路也密切了華南沿海百姓,特別是廣州一帶的居民與海外通商往來。

」他說,廣州可發揮這一有利資源,在傳承廣州文化、「一帶一路」中尋找「華僑記憶」,推動廣州文獻保護與整理繼續走在前列。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廣州大典》學術委員會主任陳春聲:

《廣州大典》是具有

永恆意義的學術積累

「我們編纂《廣州大典》所做的事情、花的力氣是前所未有的。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廣州大典》學術委員會主任陳春聲認為,《廣州大典》在文獻收錄上做到了「應收盡收」,使其呈現出最完整的廣府文化風貌。

「應該說,《廣州大典》二期編纂體量非常大,最終呈現出來不止是廣州、廣府文化,還是嶺南文化的風貌。

」他表示,通過收錄大量族譜、契約、碑刻、私人手稿等「民間文書」,派生出一套整理民間與地方文獻的分析方法和解讀工具。

搶救各類文化遺產的同時,讓《廣州大典》具備了超越一般學術積累的意義。

作為學者,陳春聲對歷朝歷代地方文獻視若珍寶。

他回憶道,30年前在中山大學攻讀研究生時,條件所限,查閱文獻多有不便。

「比如那捲重要的文獻存在天一閣,學生就可能要跑去外地借閱。

」這使他在過去幾年格外注重推動文獻數字化工作。

陳春聲認為,當前的學術研究面臨「數字人文」背景的更迭換代,一批處在數據可視化、數字倉儲、文本發掘、多媒體製作、虛擬現實等技術下成長起來的年輕學者構成了新的「學術世代」。

由於各種網際網路技術手段的普及,學者過去須窮盡畢生精力去完成的比對、校勘、輯佚等研究,隨著學術研究條件的變化不再是一道難關。

當文獻資料搜集與使用更加簡捷,下一代的歷史研究者將面臨什麼挑戰?他認為,歷史學者要在新的歷史背景下藉由海量史料築起新的學術建構,即如何「出思想」。

但這絕非朝夕之功,而《廣州大典》對於後輩進行歷史人文學術研究具有永恆意義。

「這不僅對文史哲的高校學子有很大裨益,《廣州大典》對地方歷史人文的貢獻還不止於當下,它會在幾代人的時間之後還讓人們感受到學術研究的魅力。

」陳春聲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廣州大典》二期啟動 古籍脫酸成難題

中新網廣州10月13日電 (王華 吳碧影)「2016《廣州大典》與廣州歷史文獻保護學術研討會」13日在廣州圖書館召開。據悉,《廣州大典》二期的研究工作已啟動,對古籍紙張進行脫酸是《廣州大典》二期...

北京大學:儒學典籍整理項目《儒藏》編纂順利

新華網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魏夢佳 梁天韻)記者23日從北京大學獲悉,中國重大基礎性學術文化項目《儒藏》編纂工程目前進展順利。目前,《儒藏》「精華編」中國部分已編纂完成200冊,出版100冊。...

攬巴蜀文明 興現代蜀學

基本完成巴蜀古代文獻調查,收集各類文獻目錄1萬餘種,編輯出版系列圖書112種,階段性成果超過1億字,發表古籍整理相關論文100餘篇,培養古籍整理碩士、博士、博士後共40餘人——這是被譽為巴蜀版...

尋找洱源古籍的「歸宿」

一個由眾多學者及志願者組成的項目組,歷經2年多的時間,普查整理、研究錄入了6947部古籍資料。近期,這些珍貴的古籍文獻被影印整理成《洱源縣圖書館藏古籍善本彙編》一書,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廣州將優先落地古籍脫酸及加固技術

廣州日報訊 (記者王曉全)昨日,廣州大典研究中心與中國國家圖書館、復旦大學、中山大學進行相關研究項目合作及共建簽約儀式。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廣州大典研究中心榮譽主任陳建華在發言中提出,民國文獻...

廣州大典研究中心編纂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成立

廣州日報訊 (記者杜娟 通訊員穗府信)昨天下午,廣州大典研究中心編纂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正式成立,並召開了兩個委員會的首次全體會議。記者從會上獲悉,編纂委員會主任由廣州市市長陳建華擔任,學術委員會...

大典大成 根魂永續

《廣州大典》昨日首發揭幕 廣州大典研究中心同時成立揭牌「開拓者」十年磨一劍 再覓舞劍人在昨天的《廣州大典》出版首發座談會後,89歲高齡的原廣東人民出版社社長岑桑手捧大典,心情激動地站在一套《廣州...

《廣州大典》4月30日首發

信息時報訊 (記者 周秋敏 實習生 張利萍 通訊員 穗宣) 昨日,《廣州大典》十年編纂總結會在廣州召開,會議由廣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甘新主持,廣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建華,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楊樹...

《廣州大典》4月底全部出版

廣州大典研究中心編纂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成立廣州日報訊 (記者杜娟 通訊員穗府信)昨天下午,廣州大典研究中心編纂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正式成立,並召開了兩個委員會的首次全體會議。記者從會上獲悉,編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