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文物今日正式亮相「京城」這組文物充滿了「王之霸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經過緊張的籌備,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文物局共同舉辦的「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展覽於今日上午10時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展覽將為期兩個月。

親歷古蜀文化 感受燦爛瑰寶

上世紀八十年代,三星堆兩個埋藏坑的發現,揭開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紗,其中出土的人像、頭像、神壇、神樹等各種造型奇異的青銅器,以及面具、權杖、動物形飾等多種製作精美的金箔製品震驚海內外。

本世紀初金沙遺址發現後,隨著太陽神鳥金箔片、金面具、金冠帶、青銅立人、石虎、石人等重要文物陸續現世,同時揭露出大量禮儀性的玉器、銅器埋藏坑,古蜀文明又一段璀璨的歷史鉤沉浮現於世人面前。

這兩大古蜀文明遺址的重要發現,迄今已多次巡展,為海內外觀眾所熟知。

蜀寶們吸引著每一位市民遊客的眼球

本次展覽不限於考古遺址的個案陳列,而是將古蜀文明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從三星堆遺址到金沙遺址再到戰國時期蜀墓的等諸多考古發現進行一次綜觀展示,第一次比較全面地囊括了古蜀文明發展各個階段的重要歷史遺珍,以210件(套)展品,其中132件一級品,勾勒出古蜀文明發展過程中華美的篇章。

但展覽又不僅僅是對古蜀文明縱向發展數個篇章的縷析,更是對這支瑰異的青銅文明在華夏文明生成過程中持續貢獻的呈現,可以從一個側面觀覽到華夏文明多元一體的成長曆程。

展覽從三星堆文化時期開啟,古蜀文明的故事娓娓道來,十二橋文化時期、青羊宮文化時期再到公元前316年,秦並巴蜀,古蜀文明的謝幕之章,似到古蜀國親歷了一遭。

「邵之飤鼎」銘青銅鼎銘

晚期蜀文化代表或是一代蜀王之物

三星堆、金沙兩個著名古蜀文明遺址的重大發現迄今已數次巡展,這兩個遺址是古蜀文明發展三個主要階段的前兩次代表。

第三個階段,即青羊宮文化時期,又可稱晚期蜀文化,一直以來不被觀眾熟知。

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晚期蜀文化的考古發現成果十分豐碩,尤其是1980年發現於新都馬家鄉的大型木槨墓。

青羊宮文化時期陳列

據四川博物院陳列展覽部策展人員郭軍濤介紹,新都馬家鄉的大型木槨墓規模宏大,雖多次被盜,但置於槨室底部腰坑內的珍貴文物躲過數劫。

腰坑內出土銅器188件,組合多為五件成組,「五件鼎是至今,西南地區發現的同時代的組合鼎里,數量最多的。

」根據古蜀國的文獻記載,該墓正好處在一個古蜀國傳說的「開明世」時代。

傳說,有荊人鱉靈死,其屍溯江水至成都,竟得復活,與蜀王杜宇相見,最終杜宇禪位於鱉靈,號稱開明帝。

「邵之飤鼎」銘青銅鼎銘文中的「邵」字,恰是楚國三大姓氏「屈、景、昭」之一「昭」。

由此專家推測開明王朝的第一世蜀王,來自楚國,此墓則極可能是開明王朝蜀王成員中的一位。

更有趣的是,帶銘文的鼎,即「邵之飤鼎」銘青銅鼎是一個帶有濃郁楚國風格的青銅器,鑄造特別精美,上面鑄的字也有典型楚國文字。

而剩下的四件戰國鳳鳥紋銅鼎則是蜀地仿製「邵之飤鼎」銘青銅鼎所製造而成,構成了一組五件青銅鼎。

由此也能看出,當時楚蜀文化交流非常頻繁緊密,楚文化在那一時期對蜀文化有著很大的影響。

除了青銅鼎組合,還有虎斑紋無胡青銅戈、虎斑紋雙胡青銅戈、曲柄青銅匕等均為五件套,銅器成組展示在眾人面前,處處彰顯著古蜀文明末期恢弘磅礴的王者之氣。

本次展覽重點呈現的這組王之遺物,也是目前考古發現規格最高的古蜀遺珍。

蜀寶們吸引著每一位市民遊客的眼球

平行視角感受古蜀文明

記者還獲悉,以往的蜀文化展覽,著重從審美角度展示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的青銅頭像、青銅人像、金面具等造型奇異的器物。

這種重審美而輕史論的陳述思路與以往因遺物特徵奇異而導致學術紛爭的背景有關。

從1986年三星堆兩個埋藏坑發現至今逾三十年,古蜀文明的考古成果十分豐碩,宏觀的結構逐漸顯現,極大地推進了學術研究,一些曾經懸置和爭議的學術焦點逐漸得到專家們的共識。

本次展覽從陳述角度大膽地吸納了一些學術界新的研究成果,例如從髮型、髮飾角度解析三星堆、金沙遺址發現的青銅人頭像、金面具等,力圖從宏觀的社會結構變遷解讀這些展品的深層歷史信息。

又如在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兩個時期的整體陳述上採取對稱表述,引導觀眾以平行視角觀察古蜀文明的時代變遷。

(由四川博物院供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神秘消失的古國之第一章古蜀國(一)

第一章 古蜀國——神話的國度,現實的傳奇據文獻記載,古蜀國最早的先王是蠶叢、柏濩、魚鳧,三代而下是望帝杜宇、鱉靈,或說是蒲澤,其後是開明。這些帝王名號怪異,史料匱乏,正如詩人李白喟嘆道:「蠶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