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消失的古國之第一章古蜀國(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第一章 古蜀國——神話的國度,現實的傳奇

據文獻記載,古蜀國最早的先王是蠶叢、柏濩、魚鳧,三代而下是望帝杜宇、鱉靈,或說是蒲澤,其後是開明。

這些帝王名號怪異,史料匱乏,正如詩人李白喟嘆道:「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長久以來,古蜀國的歷史一直是雲遮霧罩,成為困擾著人們的難解之謎。

蠶叢,魚鳧,傳說里的古蜀王

詩仙李白在一生中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其中一首《蜀道難》中,有這樣一句:「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蠶叢,魚鳧,說的是什麼呢?「開國何茫然」又是什麼意思呢?

蠶叢,又稱蠶叢氏,傳說中是上古時代蜀國首位稱王的人。

據說他是位養蠶專家,「蠶叢」即由此而來。

蠶叢的眼睛像螃蟹一樣向前突起,頭髮在腦後梳成「椎髻」,衣服樣式的左邊是斜著分了叉的。

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為了養蠶,率領部族從岷山遷到成都居住。

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將軍扁攻打蠶叢和有緡氏,於是蠶叢跟有緡氏獻上美女。

夏桀被美女迷惑,竟然退兵。

西周時期,蠶叢被其它部落打敗後,蠶叢的子孫後代,都各別逃到姚和雟(兩地於今四川西昌一帶)。

這時,又出來一個了不起的人物重新統一了古蜀國,此人就是魚鳧。

李白的這句「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說的就是蠶叢、魚鳧兩位國王建國的事情。

因為兩位國王先祖是誰、如何由何而來、如何建國都沒有確切的答案,所以嘆曰為「開國何茫然」。

那麼,古蜀王國是真實存在的嗎?有關古蜀初期蠶叢和魚鳧兩代的記載,只有史料中的寥寥數十字而已,他們是想像出來的還是確有其人呢?

成書於晉代、記載我國西南地區歷史的《華陽國志》中說:「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

次王曰柏灌。

次王曰魚鳧。

按照歷史的記述,上古時,西南的大部分民族是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的古羌族支派。

公元前5世紀前後,他們向東進入平原,與土生的華人雜居融合,孕育中華文化。

他們的一支向東南遷居進入岷山地區,依山勢而居,壘石為穴。

後又循河谷進入成都平原,開始漁獵生活,並撿拾野蠶抽絲。

後人將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稱為蜀山氏。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蜀山氏的女子嫁給黃帝為妃,所生的後代就是古蜀王國的開山鼻祖——蠶叢。

蠶叢的家係為支庶,被分封到蜀地作侯伯。

據說他巡行郊野時常著青衣,因此被人們呼為「青衣神」。

蠶叢之前的古蜀人以牧業為主要生活來源,兼營狩獵和養殖。

蠶叢見岷江中游和若水流域江邊的壩子很適宜桑葉生長,於是到處勸農種桑養蠶。

他帶領族人繼續向東南方向遷徙,他們經過今茂縣與汶川之間的茂汶盆地後,逐漸發展農耕。

夏商之際,第三代蜀王魚鳧成為國王,蜀人再次東遷,從茂汶盆地東南而下經過成都平原北端進入廣漢平原。

這時的古蜀王國已經完成了由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隸制的轉變,魚鳧是這個奴隸制政權的第一位統治者。

有關古蜀人與他國的戰事,並無傳世記載,但考古實物卻證明確有其事。

在殷墟和周原的卜辭中,出現了「蜀受年」、「征蜀」、「至蜀有事」的記載。

可見,當時商朝與古蜀國之間曾經爆發多次戰爭,因此商王才會進行占卜,向上天詢問吉凶、對策。

魚鳧執政的時期,正是商王朝接近滅亡的時候。

因為與商朝不合,古蜀國參加了周武王討伐紂王的會盟,在伐紂的洪流中勇往直前。

古書《尚書》記載說:「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

這就是說,在武王伐紂的過程中,古蜀國的軍隊起來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據說,古蜀國軍隊出戰時,都是載歌載舞,用悠長宛轉的嚎叫增添軍威,用請神明附體的舞蹈儀式來增添勇氣。

而這嚎叫與怪異的舞蹈,無疑也是對敵人的一種威懾。

儘管當時與商朝頻頻發生戰爭,古蜀人的生活卻未受影響。

因為巴蜀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既有險可依,又有肥沃的土壤、豐富的礦藏、成群的野生動物。

與古蜀國聯繫最密切的是生活在長江三峽地區的巴族和巫耋人。

遠古的羌人在成都平原發展成蜀族以後,遭遇了一個始料未及的大問題:四川盆地食鹽缺乏。

據猜測,第一代蜀王蠶叢之所以眼睛像螃蟹一樣向前突起,成為縱目,可能就是因為缺鹽而患甲亢造成的。

羌族的池鹽遠在千里之外,又有重山阻隔很難運送,只能依仗巫、巴之鹽。

從蠶叢到魚鳧時代,古蜀人曾到川東三峽地區購回食鹽。

巫耋和巴人紛紛溯江而上運送食鹽。

在販鹽利潤的分享上,巫、巴間也存在矛盾。

巫耋的鹽產量高於巴人,而巴人緊鄰長江,得舟楫之便。

雙方若發生爭執,不管結果如何,都會影響到古蜀國的食鹽供給。

為此,作為西南最強大的政權,古蜀王魚鳧一面派出一支隊伍駐紮在瞿塘峽以西地區,以阻止巫、巴的紛爭,保證長江鹽運暢通無阻一面暗中自己動手採鹽製鹽,以避免古蜀國的食鹽供給因巫巴之爭而間斷。

這支隊伍在白帝城西的河灘上壘石紮營,據說石壘縱橫8行,共64壘。

有人認為,古蜀國的營壘被後人誤認為是諸葛亮為阻擊東吳陸遜追兵而設的「八陣圖」。

在了春秋初期,王位從魚鳧家族傳到瞭望帝杜宇手中。

杜宇也是一位活在傳說中的古蜀王,而且比以前的古蜀王更具傳奇色彩。

傳說,杜宇是從天上降下來的,成了蜀國的國王,被尊稱為「望帝」。

望帝當國王的時候,很關心老百姓的生活,教導老百姓怎樣種植莊稼,叮囑人民要遵循農時,搞好生產。

他熱愛百姓,因此百姓對他十分擁護。

那時蜀國經常鬧水災。

望帝也想盡各種方法來治理水災,但始終不能從根本上根除水患。

有一年,忽然從河裡逆流漂來一具男屍。

人們見了感到十分驚奇。

因為河流上的東西總是順流而下,怎麼這個屍體卻是順逆而上?好事者便把這個屍體打撈上來。

更令人吃驚的是,屍體剛一打撈上來,便復活了,開口講話,稱自己是楚國人,名叫鱉靈,因失足落水,從家鄉一直漂到這裡。

望帝知道這個消息後,便把他叫來。

兩人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機。

望帝覺得鱉靈是個難得的人才,便任命他為蜀國的宰相。

不久,一場大洪水爆發了。

老百姓深受其害,死的死,逃的逃,國家陷入一片混亂之中,蜀國人口銳減了一大半。

鱉靈受望帝的委任,接受治理洪水的任務,他帶領民眾治理洪水,打通了巫山,這樣水流就從蜀國流到長江,使水患得到了根除,蜀國人民又可以安居樂業了。

杜宇十分感激,自願把王位禪讓給鱉靈。

鱉靈因此成了新的古蜀王,號稱「開明帝」,又叫「叢帝」。

然而,鱉靈統治下的古蜀國在鱉靈的子孫手中很快就滅亡了,古蜀國從此消失。

望帝杜宇悲傷而死,死後化為杜鵑,整日在林中哀啼。

於是,後人的詩中便有了「望帝君心托杜鵑」的悽美詞句。

從蠶叢、魚鳧,直到望帝、鱉靈,史書與神話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神秘古蜀國。

人們相信古蜀國是存在的,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著古蜀國存在過的證據。

那麼,這些證據能被找到嗎?

20世紀,答案揭曉了。

三星堆,古蜀國輝煌的證明

1929年的春天,四川省廣漢市南興鎮月亮灣的農民燕道誠在住宅旁掏水溝時,發現了一坑精美的玉器。

這些玉器具有濃厚的古蜀國地域特色,引起了世人廣泛關注,也「驚醒」了沉睡幾千年的「三星堆文明」。

但是,時逢亂世,這一代的考古發掘被一推再推,幾乎被遺忘。

1986年,對廣漢境內文物的發掘工作終於展開了。

考古工作者就在廣漢三星堆一帶發掘出了兩座大型祭祀坑,出土了1000多件美妙絕倫的珍貴文物!出土文物之多,價值之高,引起了世界轟動。

這些遺址被稱為「三星堆文明」,經考證,屬於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

傳說中的古國原來真的存在,輝煌燦爛的三星堆文明就是有力遺址的證據。

而且,按照規模來看,這裡曾經是古蜀國的都城。

三星堆文明的一個奇特之所在處,就是這裡出土了數量眾多的青銅面具。

在此之前,在殷墟一帶也出土了許多精美的青銅器,包括鼎、盆等,但沒有一件青銅面具。

三星堆遺址中出土的青銅面具,幾乎全是粗眉毛、大眼睛、高鼻樑、闊扁嘴,沒有下頦,表情似笑非笑,似怒非怒。

仔細觀察這些青銅面具,兩隻耳朵上各有一個小孔。

這種面具的臉型與現代當地人大相逕庭。

它代表了什麼?人們百思不得其解。

遺址中還出土了一尊細而高的青銅鑄成的人像,其相貌和青銅面具的特徵相同,穿著一件燕尾服式的袍子,赤著腳,站在一個高高的底座上。

銅像身高170厘米左右,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青銅時代青銅像。

銅像兩手一高一低,呈握東西狀。

但該銅像出土時,手中沒有發現握有東西。

而且,如此細高的銅像在站立時,手中稍有負重就會傾倒。

專家推測,這個銅像的神情和手勢,像是一個不同於平常人的巫師,應是在祭祀中用到的道具。

在眾多的青銅人面像里,有3件著名的「千里眼、順風耳」造型。

它們不僅體型龐大,而且眼球明顯突出眼眶,雙耳更是極盡誇張,長大似獸耳,大嘴亦闊至耳根,使人體會到一種難以形容的驚訝和奇異。

而它們唇吻三重嘴角上翹的微笑狀,又給人以神秘和親切之感。

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寬138厘米,圓柱形眼珠突出眼眶達16.5厘米。

其中一件鼻樑上方鑲嵌有高達66厘米的裝飾物,既像通天的捲雲紋,又像長有羽飾翹尾卷角勢欲騰飛的夔龍狀,顯得無比怪誕詭異,為這類揉合了人獸特點的碩大縱目青銅人面像增添了煊赫的氣勢和無法破解的含義。

看著眼球突出眶外的青銅像,聯想到傳說中上古時代「縱目」的蜀王蠶叢,人們不僅猜測:這難道是對蠶叢相貌的誇張嗎?這是否意味著蠶叢確實存在呢?

除面具和人像之外,三星堆文物中還出土了金杖、青銅神樹、象牙等。

金杖長達142厘米,上面雕刻有精美、神秘的紋飾,以及兩隻相向的鳥、兩背相對的魚,魚的頭部和鳥的頸部還壓有一隻箭狀物。

另外,杖上還刻有充滿神秘笑容的人頭像。

青銅神樹也讓人驚訝,樹高近4米,共3層,分為枝,每個枝頭上站立有一隻鳥。

據考證,這些鳥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鳥,而是代表太陽的神鳥。

繁茂的樹枝、果實及花朵、尾在上頭朝下攀援在青銅神樹上的神龍,讓人們在驚嘆之後常會引起這樣的思考:古代蜀人採用極其高超的青銅工藝和造型藝術鑄造這件充滿了神奇想像力的青銅神樹,究竟是作什麼用的呢?

在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中,既有明顯的古蜀國文化的痕跡,又有濃郁的西亞和其它地域文化的特徵。

特別是青銅雕像、金杖等物品,與世界上著名的瑪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都非常接近。

這種帶有「雜交」特徵的青銅文化與中國中原地區的青銅文化有明顯不同。

從一些陶器酒杯極似歐洲同期出土酒杯外形看,三星堆青銅器可能受到來自西亞、近東、歐洲等異域文化的影響。

隨著一大批精美、神秘的珍稀文物將輝煌的古蜀文明真實而又匪夷所思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一連串歷史之謎也接踵而來。

三星堆文化來自何方?學者認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與外來文化彼此融合的產物,是多種文化交互影響的結果但究竟來自何方?三星堆遺址居民的族屬是什麼?是氐羌人、濮人、巴人、東夷還是越人?三星堆展現出的古蜀國的政權性質及宗教形態是怎樣的?古蜀國是一個附屬於中原王朝的部落,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已建立起統一王朝的早期國家?其宗教形態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還是神靈崇拜還是兼而有之?三星堆青銅器群高超的青銅器冶煉技術及青銅文化是如何產生的?是蜀地獨自產生髮展起來的,還是受中原文化、荊楚文化或西亞、東南亞等外來文化影響的產物?古蜀國何以產生、持續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出土上千件文物的兩個坑是哪個年代留下的?是商代、商末周初、西周還是春秋戰國?它是祭祀坑、墓葬陪葬坑還是器物坑?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號是文字、族徽、圖畫還是某種宗教符號?從規模來看,三星堆無疑曾是古蜀國的國都,那麼,這裡為何被廢棄了呢?

三星堆文明與長期以來人們對巴蜀文化的認識大相逕庭,甚至有些地方是完全不同的。

它的發現也驗證了古代文獻中對古蜀國記載的真實性。

以前,有人認為在古蜀國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與中原文明沒有關聯或很少有交往。

而三星堆遺址的發現證明,它應是我國商周時期前後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它的文化雖然具有獨特性,但與中原文化有著一定的淵源。

三星堆的發現毫無疑問可稱之為重大發現,它完全可與當今世界上的一些重大發現相提並論。

世界考古學界公認,對古文字的解讀與破譯屬於重大的科學難題。

當前在世界範圍內,完全沒有被解讀破譯出來的古文字僅剩瑪雅文字等兩三種,而三星堆出土文物上的古蜀文字也屬於其中之一。

不僅僅是目前無法破譯,而且以前也根本沒有見過,叫不出名字。

三星堆文明及其出土文物的神秘之處,讓世界各國的考古專家爭論了半個多世紀以致不少外國媒體稱三星堆遺址是來自「外星人」的文化。

這種說法自然虛無縹緲但三星堆文明不合理的神秘又不能不讓人「胡思亂想」。

我們只知道它是古蜀國人創造出來的,除此之外簡直一無所知。

謎底,在何時才能揭曉呢?

金沙遺址,走近古蜀國的金鑰匙

2001年2月8日。

一個初春的下午,成都市西郊蘇坡鄉金沙村,一群工人正在蜀風花園大街的工地上汗流浹背地施工。

突然,有人在挖出的泥土中發現了異樣:大量白色的骨狀物,還有一些石人、圓形石器和一些銅器等,便高聲的喊著:「挖到寶物了!」只見斷壁上掛著一些白色的骨質物,還有一些其它的東西。

人們猜測著:是不是挖到古墓了。

施工人員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

得到消息後,考古發掘人員立即趕到。

很快,他們就從遺址中清理出珍貴文物多達1000餘件,絕大部分屬於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少部分為春秋時期。

文物包括金器30餘件、玉器和銅器各400餘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餘件,出土象牙總重量近一噸。

此外還有大量的陶器出土。

在出土的金器中,有金面具、金帶、圓形金飾、喇叭形金飾等30多件,其中金面具與三星堆的青銅面具在造型風格上基本一致,其它各類金飾則為金沙特有。

玉器種類繁多,且十分精美。

其中最大的一件是高約22厘米的玉琮,顏色為翡翠綠,雕工極其精細,表面有細若髮絲的微刻花紋和一人形圖案,堪稱國寶,其造型風格與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

出土的400多件青銅器主要以小型器物為主,有銅立人像、銅瑗(yuàn)、銅戈、銅鈴等,其中銅立人像與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立人像相差無幾。

石器有17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龜等,是四川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

其中跪坐人像造型栩栩如生,可能是代表當時貴族的奴隸或戰俘,這表明當時的蜀國已比較強大。

金沙遺址的出土文物,很多都是有特殊用途的禮器,應該是當時成都平原最高統治階層的遺物。

它們在風格上與三星堆文物相似,表明金沙文化與三星堆文化有著較為密切的淵源關係。

金沙遺址的考古年代比三星堆晚大約500年左右,那麼,金沙文明是不是創造了三星堆文明的古蜀人離開三星堆之後創造的呢?從時間上看,完全有這個可能!。

在金沙遺址中,出土了一具19.6厘米高的青銅小立人。

與在三星堆出土的高達2米多的青銅立人相比,它們雖然高矮差別懸殊,但造型極其相似:同樣的長衣,同樣的姿態,空空的手中似乎都握著什麼東西。

僅僅這兩個青銅立人,就足以說明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之間的深厚淵源。

奇怪地是,揭示金沙與三星堆神秘關聯的各種文物,幾乎全部集中遺址中的祭祀區。

三星堆的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的象牙、青銅器,似乎是某種特別的儀式,而出土的文物中,很多都有被灼燒過的痕跡,有些則被人為地破壞過。

金沙遺址中的青銅器也一樣,很多已經碎裂成殘片。

在金沙遺址還發現了一些青銅神鳥,它們和三星堆神樹上的掛件極為相似。

種種跡象都表明,三星堆文明因某種特殊的原因從廣漢突然消亡後,遷徙到了以金沙為中心的寬闊地帶,並在此延續和發展。

金沙遺址是處於古蜀文化分期的中段,它晚於三星堆文化。

金沙遺址告訴我們,三星堆文明在突然消亡以後,原來並沒有從這塊土地上滅絕,而是悄然遷徙到了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帶,繼續以其獨特的文化面貌發展著。

當然,金沙遺址所顯現的文明特徵也有與三星堆文明不同之處。

三星堆文明是以青銅器見長,而金沙遺址是以玉器見長。

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晚期張儀築「成都城」,但金沙遺址表明成都早有城市存在,卻不為後人所知。

根據出土的文物,可以斷定古蜀國的活動早在3000年前就開始了。

當時的金沙,已經是商周時期蜀文化中心遺址,分布面積在平方公里以上。

同時,隨著附近宮殿遺址的被發現,金沙曾是古蜀國的國都這一猜測也被證實。

金沙遺址曾是古蜀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中心。

然而,這樣一個繁盛的王國的首領到底屬於傳說中古蜀王的某一位,還是另有其人?為何史料中竟無人提及?

古蜀國和古蜀人到底來自何處,千古以來都是一個謎團。

在發現三星堆和金沙遺址之前,人們曾發掘出寶墩文化遺址。

寶墩文化是一種石器文化,而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是一種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古蜀先民的生產力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從石器發展到青銅器,這兩種不同水平的文明是如何過渡的呢?從時間的延續性和文物特徵的相似性上,已經可以確認金沙遺址直接承接了三星堆文化的精髓,並發展壯大,三星堆和金沙先後都曾是古蜀國的國都。

那麼,古蜀國為什麼要將都城從三星堆遷到金沙呢?

最為怪異的是,如此輝煌的金沙古城,為什麼沒有被任何一部史書記載?為什麼史書中有古蜀國的信息,卻沒有它的城市的描述呢?

在歷史上,對於古蜀國,西漢史學家用了八個字來描述:不曉文字,未有禮樂。

八個字掩蓋了歷史真相,在人們的心目中,巴蜀之地是蠻荒,是不毛,是瘴癘瀰漫的地獄,是虎狼橫行的邊陲。

幸好,逝去的古文明一個個被發現了,哪怕被發現的只是冰山一角,消失的古國景象也像潮水般不可遏仰地重現在今天我們的眼前。

事實告訴我們,成都平原也是一個文明之花長久綻放的土地,擁有著高度發達的物質、精神生活。

創造這個偉大文明的古蜀人,源自位於成都平原西北方向、青藏高原東北部、黃河流域上游的氐羌族部落,是與華夏族的祖先發源於同一地域的。

他們在成都平原興建了規模宏大的早期城市,在城市周圍進行農業耕作。

在豐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的養育下,古蜀人經營著發達的種植業,發展著畜牧業,從事著工商業。

隨著人口增多和生產力發展,古蜀人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古蜀國。

在這個國度里,宗教的地位至高無上,每一個蜀王本身也被傳說賦予神秘的力量。

大量國力運用於宗教事物,祭祀的花銷驚人。

古蜀國文明繁盛時期的社會生活與同時期黃河流域文明大不相同。

古蜀人穿著左衽的細苧麻布衣或絲衣,有的衣服上還繡有龍、雲、人面、回字的圖案,衣服袖口窄小,背面比正面長,像長著尾巴一樣;他們梳著高高的椎型髮髻,貴族還戴著蓮花高冠。

他們在三足陶盉里烹煮肉食,用瓶形陶杯中裝盛酒漿。

他們將海貝作為法定貨幣進行買賣,而且還把海貝作為財富的象徵,或收藏或陪葬。

當成都平原古文明到達它頂點時,古蜀國北控漢中地區,在漢水上游與楚、秦、巴角逐;南包涼山州及雲南北部,役使著氐羌及西南夷眾多部落;東邊稱霸川東,與巴、楚相抗衡。

而當時開放的文明中心成都,就像太陽一樣,向東亞大陸的西南隅放射著文化的光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解開古蜀文明的密碼

【守望家園】編者按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縱目青銅面具、太陽神鳥金箔……提到古蜀文明,您還能想到什麼? 20世紀80年代,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兩個埋藏坑的發現,揭開了古蜀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