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空調的年代,仲夏竟如此風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夏日火火,酷暑難耐,空調風扇是必不可少的。
或許你經常會想,在古代沒有空調,也沒有這麼多消暑神器。
古人是怎麼度過這炎炎夏日的,他們又有什麼奇特方法消暑納涼呢?
其實,我們有些多慮了,科技是循序漸進的,但是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文明和文化。
其實古人度夏不但充分體現了他們的智慧,還十分低碳環保,別有一番情趣。
來領教一下古人的度夏的雅趣吧,看完不要覺得震驚啊!
▎古代的「冰箱」
別以為只有現代人才能享受到冰箱帶來的好處,實際上,中國在古代就已有了「冰箱」。
雖然遠不如現代科技產物電冰箱,但仍可以起 到對新鮮食物的保鮮作用。
在古籍《周禮》中就提到過一種臐儲存食物的「冰鑒」。
湖北隨縣曾侯已楚墓1978年出土了兩件冰鑒,冰鑒上還放著一柄長勺是專門用盛冷飲的。
《周記·天宮冢宰》云:「凌人,掌冰。
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
春始治鑒。
凡外內饔之膳羞鑒焉。
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
祭祀共(供)其冰鑒。
賓客共冰……」從這段文字還可以發見,冰從「冰庫」取出後,是放在藏冰儲食的容器——「冰鑒」里,供祭祀和宴請賓客的。
設計奇巧、鑄造精工的鑒缶被譽為中國古代「冰箱」,這可能是人類使用最早的冰箱。
《詩經》中的《豳風·七月》云:「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藏之凌陰。
」凌陰,即藏冰之冰窯。
原來,古人是在寒冬時鑿取冰塊,存放到夏天來飲用的。
到了西周成王時,皇家還專門設立了掌管冰的機構,古人稱冰曰「凌」,因此專門掌管藏冰和供冰事務的官員被叫做「凌人」。
令人驚異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居然也有人造冰面世。
據《列子》記載:「老子幼學於尹文先生,能翻駁(顛倒)四時,夏月造冰。
」在科學技術還很不發達的春秋時代,夏月如何造冰,可惜史籍沒有記載,成了一個難解之謎。
到明朝時,北京城裡的皇公貴族已反冰箱做為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一種用天然冰塊降溫的箱子,以黃花梨木或紅木製成。
從外觀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銅箍兩周。
箱兩側有銅環,鉛環的用途誻便於搬運。
箱口覆兩塊對拼硬木蓋板,板上鏤雕錢形孔。
那時的冰箱不僅外觀美觀,而且在功能設計上也精巧科學。
冰箱箱內掛錫紙,箱底有小孔。
兩塊蓋板的其中一塊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塊是活板。
如當暑熱來臨,可將活板取下,箱內放冰塊並將時新瓜果或飲料鎮於冰上,隨時取用。
味道乾爽清涼,用後讓人覺得十分愜意,暑氣頓消。
由於冰箱廣泛使用,京城每年夏季都需要用大量冰塊,這些冰均取自冰窖。
過去無論是紫禁城內還是府宅官邸,都各自有貯水的冰窖。
每年冬至起即在筒子河什剎海等處打冰入窖,由工部設專人管理。
目前故宮中還有原始狀態的冰箱,用天然冰來取得降溫效果;也有手動的風扇,通過手拉轉動來起到吹風的作用。
▎古代的「冰激凌」
人們用冰塊鎮甜酒,並且還有一種用含樟腦香味的米和牛奶冷凍後製成冰糕的食譜,供皇室和達宮貴人一快朵頤。
元代在冷飲製作中又有了創新和突破,連冰淇淋這樣高級的冷飲品種亦初具雛型。
元好問《續夷堅志》載:「冰水冬日結冰,小於芡實、圓結如珠……盛行以蜜水調之,加珍珠粉。
」這就是冰淇淋的濫觴。
為了保守製作冰淇淋工藝的秘密,元世祖還頒布了一道除王室外禁止製造冰淇淋的敕令。
直到13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受到忽必烈的接見,嘗到了當時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的「冰激凌」,這才把製作方法帶回西方,經過加工改造,慢慢就成了今天的冰激凌。
今天,在我國還有一些人以為雪糕是自西方傳入的,其實這是一種歷史的誤會。
▎古代的「冷飲」
夏天,古人在喝的酒里、飲料中加入冰。
明清時期,冰鎮飲食已經充斥尋常街巷,盛夏時節有很多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售賣「涼水」。
清人顧鐵卿所寫的《清嘉錄》中,說到蘇州夏日街頭叫賣「涼水」的情景:土人置窖冰,街坊擔賣,謂之涼水。
或雜以楊梅、桃子、紅花之屬,俗稱「冰楊梅」、「冰桃子」。
其方法是把窖冰放在茶水或果汗的周圍,使其降溫。
冷飲成為普通食物,是宋代以後的事情。
據《東京夢華錄》等古籍記載,當時的一些冷飲,通常是在冷飲中加冰,其種類相當繁多。
如沙糖綠豆、漉梨漿、木瓜汁、鹵梅水、紅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一種加冰的茶)、香蕈飲、紫蘇飲、荔枝膏水、白醪涼水、梅花酒、金橘雪泡、縮脾觀、冰雪、沉香水等等。
其實還盛行一種「甘菊冷陶」,它的製法是,先用好米煮成稀粥,然後放進一些經過加工的甘菊作為香料,最後盛入器皿放在清涼如冰的井水中進行「冰鎮」,便成了很好的甘菊冷飲了。
另如「沙糖冰雪冷元子」,「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冷飲,也很受一般市民的歡迎。
在當時首都開封還可以看到「當街列床凳堆冰雪」出售的商人,備有沙糖綠豆等,供人拌和飲用。
一些古畫如宋劉松年的《茗閱賭市》、宋書家的《鬥茶圖》,還以冷飲入畫,可見我國宋代夏日冷飲已相當盛行,相當普及。
在民間,伏日還盛行吃蓮子湯,具有養神益脾祛除暑熱的功效。
其實冷飲冷食在唐代,就已經花色繁榮。
如被大詩人杜甫推崇的「槐葉冷陶」就十分流行。
詩人這樣讚揚槐葉冷陶:「輕輕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迎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著,香飲兼苞蘆;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比珠。
」在唐代長安街頭,更有做冰買賣的商人。
宋人王銍的《雲仙雜記》中記載:「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
」杜甫詩有「公子調冰水,家人雪藕絲」句。
《杜陽雜編》一書中則專門具體介紹了冷飲製作法。
當時的冷飲價格極其昂貴,除卻富貴人家,一般百姓是很難與之結緣的。
古代貧民還能吃上冰涼的瓜果,雖然他們無權使用冰鑒,然而,他們卻有臫的一套製冷饛的方法:老北京人就在水井邊用提籃盛上瓜果,然後系籃於轆轤之上,送下井去,使提籃懸浮於冰涼的冷水中。
放置上三五個時辰再拿出來品嘗,也是冰涼可口,沁人心脾。
▎古代納涼「神器」
"素是自然色,圓因裁製功。
颯如鬆起籟,飄似鶴翻空。
盛夏不銷雪,終年無盡風。
引秋生手裡,藏月入懷中。
"
在炎熱的夏天,扇扇子也是很好的消暑方法。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
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鬆,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還真有些情趣。
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帶來的愜意。
扇子史傳上最初稱為「五明扇」,據傳是虞舜所制。
據《古今注》記載,最早的扇子出現於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製成的,故稱之為「翟扇」。
但此時的扇子並不是用來拂涼驅暑的,而是用來遮陽擋風的,插在車上也是一種儀仗。
除了扇子,古人度夏神器還有形態各異的瓷枕和象牙席。
瓷枕內部中空,下端有孔可以透氣,由於瓷器表面有一層釉面,冰涼剔透,正是夏季清涼的佳品。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里也講道: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讀細書。
」據稱,瓷枕最早出現於隋代。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中有「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的詞句,其中的「玉枕」即是青白釉枕,這也印證了瓷枕是夏季納涼的寢具。
到了明清時期,枕頭又有了其他的材質,瓷枕才漸漸退出歷史舞台。
最好的床蓆可以追溯到唐代,當時宮廷貴族使用的是以象牙織成的席——象牙席,夏天躺在上面,想像一下就覺得清涼。
《格致鏡原》記載:「安南鄧上舍說,其祖初入朝貢象牙簟,象牙簟者,凡象牙齒之中悉是逐條縱攢於內,用法煮軟,牙條逐條抽出之柔軟如線,以織為席。
」今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中還存有7卷象牙席。
▎古代的「空調房」
冰塊降溫的方法其實早在先秦就已經有之。
冰融化時能吸收室內的熱空氣,通過蓋上鏤空的排氣孔調節室濕,還可以起至空調的作用。
那時存放冰塊的地方被稱為「窟室」,即一間考究的地下室,每到酷熱的夏夜,貴族們在窟室中通宵達旦飲酒作樂,和今天人們下班後到冷氣十足的夜店喝上兩杯十分相似。
一到酷暑,皇帝兩邊「各設金盆數十架,積雪如山」。
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據載是「不知人間有塵暑也」。
有一位大學士被召到此進見,竟然「三伏中體粟戰粟,不可久立」。
皇上便問他怎麼了,方知他嫌冷,於是賜他北綾披上。
這樣的避暑之地真是只有皇家才能享用了。
炎炎夏日的古代,除了「王孫公子把扇搖」以外,真的王孫公子還有比搖扇更好的避暑方法。
這在《武林舊事》中就有記載。
王孫公子們擁有專門的避暑宮殿,那裡「長松修竹,寒瀑飛空,下注大池可十畝。
」這裡的「寒瀑」,是一種人工的瀑布,用翻水車把涼水衝上屋面,水從屋頂流入大池中,周圍都清涼無比。
代的高官顯貴們,有的也建立起私家避暑設施,雖然比上不上宮廷的規模,但也極盡巧妙之思。
其中專供納景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宮吏設置的一種避暑建築。
《唐語林》卷五記載:御史大夫王某家「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
宋朝的「空調房」已經開始考慮對空氣的凈化手段,廳堂里擺幾百盆鮮花,「鼓以風輪」對著吹,不但涼快,還能起到「清芬滿殿」的效果。
還有一個避暑妙法是上高山。
高山上氣溫比平地低得多,著名的避暑勝地就有廬山、承德避暑山莊等。
山上陣陣快意,暑熱全消。
當然在海濱避暑也是十分理想的。
如北戴河,海風吹來暑熱頓消,面海乘涼,心曠神怡。
▎古代的「防曬衫」
記得有一個穿五件絲綢仍可見其身上的痣的典故,雖無證但也從側面反映當時紡織技術的精湛。
古人在夏天穿的衣服比較薄、透:「富人披絲綢、窮人穿麻衣」,「輕紗薄如空」、「舉之若無」,衣物的材質比現代人的棉和化纖製品都要涼爽。
古人穿的紗袍、長褲,不僅能覆蓋皮膚,寬大的造型還非常通風。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繚綾》中寫道:「應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霜。
」描寫了當時紡織品的發達。
到了唐朝,薄、透、露的「半臂裝」和「袒胸裝」深受女性青睞。
半臂裝可以看作古代的短袖衫,在當時相當前衛。
而比半臂裝更大膽的,則是袒胸裝。
▎心靜自然涼
古人的生活不及現代生活的快節奏,慢生活也是他們大多數可以心靜如水的一種方式。
喝茶是一種心情,品茶卻是一種心境。
真我時刻,心素如簡,人淡如茶。
半盞清茶,觀浮沉人生。
一顆靜心,看清涼世界。
炎熱的夏季,人們往往喜歡喝冷飲來消暑,茶中的芳香物質本身就是一種清涼劑,它們在揮發過程中能從人體皮膚毛孔里驅走一定的熱量。
夏天喝熱茶散熱降溫效果最好。
要想度過一個健康、滋潤的夏天,飲茶無疑是最好的。
香之為用,其利最溥。
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
焚香這種雅事,因為細膩繁瑣,需要的就是清靜無為的心氣。
因此,古人多以焚香來靜心,焚香凈氣、焚香靜坐健身的習俗風行於士大夫之間。
中國從古至今,從宮廷到民間,都有焚香凈氣、焚香撫琴、吟詩作畫和焚香靜坐健身的習俗。
最原始的避暑法當然是下水,在水中總比岸上涼快一些,清清河水如鋪綠綢,每當夏日,有時在中午有時在傍晚,古人就下河游泳。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普通百姓避暑還能到湖上去,準備了蜜餞閔果香花畫扇,登舟泛湖,「多占蒲深柳密寬閔之地,披襟釣水,月上始還。
或好事者則敞大舫,設蘄蕈高枕取涼,櫛發快浴,惟取適意。
或留宿湖心,意夕而歸」。
所以,沒有我們現代的科技,古代人也可以尋求他們愜意詩意的生活。
當然,很多人會以為古代沒有現在熱,其實不然。
儘管古代夏季氣溫資料極為缺乏、簡單,直到明清之後才開始豐富、詳細起來,但古代文人筆下有關「天太熱」的記述,多少彌補了氣象史料的不足。
古人形容夏天炎熱最出名的一句話,是「七月流火」。
此說出自《詩經·國風·豳風》中的《七月》一詩,詩歌開頭即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周代曆法中的第一個月與夏曆(陰曆)不同,是夏曆中的十一月份,比夏曆正好提前兩個月,也就是說「七月流火」,實際是形容夏曆的「五月天」,相當於現在公元陽曆的夏季六七月。
在夏天這個熱情的季節,你有沒有做到既養生又可以防暑的呢?
古人消暑秘笈,超出你的想像
自入伏以來,南方大部分地區一天中最高氣溫一直在35~39℃左右……文҈ 字҈ 都҈ 熱҈ 出҈ 汗҈ 啦!「過得七月半,便是鐵羅漢。」這是明代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難以想像,天氣這麼熱,沒有風扇和...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古人如何度過炎炎夏日?
小時候看古裝劇,無聊的時候總是會想,古代沒有空調風扇、沒有冰箱、沒有汽車……還要穿那麼多層衣服,夏天時可怎麼過?豈不要動一動便大汗淋漓?後來,才明白確實是想多了!古人自有古人消暑的智慧,比起如今...
高溫天兒,看古人如何應對
近日高溫來襲,常有朋友在圈子裡發感慨「這條命是空調給的」!夏日炎炎,坐在空調房裡吃著西瓜喝著冷飲,叫個外賣,再刷個劇,好不快活!古代沒有電扇,也沒有冰箱、空調,那麼古人如何安度炎夏呢?宋代《槐蔭...
歷史智慧|沒有空調的古代人如何納涼避暑?
隨著夏日的太陽愈加毒辣,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問題困惑著小編——古代沒有空調,古人是怎麼度過這炎炎夏日呢?他們又有什麼奇特方法消暑納涼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古人的智慧吧!1古代「空調房」
現在的避暑方式都弱爆了,看看古人是怎麼過夏天的
先生前幾天出差去參加《玉宴》,一查當地氣溫34度!!!這對先生來說確實夠熱的,沒什麼精神,啥都不愛做。不禁讓先生想到,古人在這大夏天兒里他們是怎麼熬過來的呢?古代中國夏天的溫度未必比現在的低多少...
沒有空調的古人,如何避暑?
盛夏時節,火辣熱浪如影相隨,酷熱追人實在難忍。好在我們可以躲進空調房,吹涼風、吃冷飲、穿薄衫……納涼之餘,難免琢磨,沒有空調的古人是怎麼過夏天的呢?他們有哪些消暑方法?古代木有電,但並不意味古人...
盛夏 | 古人的雅致避暑
盛夏時節,驕陽似火,鳴蟬聒噪,動輒汗流浹背。古代沒有現代電扇、空調,但從文人墨客留下的眾多消暑納涼詩來看,古人也自有其消暑納涼方法,別有一番情趣。穿越過去,看看古人是怎麼做到的。揮扇取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