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消暑秘笈,超出你的想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入伏以來,南方大部分地區一天中最高氣溫一直在35~39℃左右……

文҈ 字҈ 都҈ 熱҈ 出҈ 汗҈ 啦!

「過得七月半,便是鐵羅漢。

這是明代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

難以想像,天氣這麼熱,

沒有風扇和空調的古代人是怎麼過的...

但是,古人用行動狠狠地打了小編的臉:

古人消暑秘笈

古代土豪會享受,竹夫人才是真愛

聽到這個名字大家肯定都會感到好奇,什麼是「竹夫人」?瞧瞧下圖這隻竹籠子,它就是「竹夫人」。

《紅樓夢》中有這樣一個謎語:「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葉落分離去,恩愛夫妻不到冬。

」謎底就是「竹夫人」,一種用竹蔑編成的夏季抱著取涼的器具。

送竹几與謝秀才

宋·蘇軾

平生長物擾天真,老去歸田只此身。

留我同行木上坐,贈君無語竹夫人。

但隨秋扇年年在,莫斗瓊枝夜夜新。

堪笑荒唐玉川子,暮年家口若為親。

「竹夫人」是古代消暑用具,也被稱為青奴、竹奴。

製作時用打磨光滑的竹條編制,形成圓柱型。

因為整體都是鏤空編制的,天氣熱時放置在床上抱著入眠非常愜意。

現在人們一到夏天都習慣用空調,雖然是高大尚的產品,但是由於家中門窗緊閉、空氣不流通、空調氣溫過低等原因,非常容易讓人們患上『空調病』。

相對而言古人的納涼方法就簡單、實用多了,最重要的是有利於身體健康。

利用竹子編制而成,通過鏤空通風的原理緩解燥熱的感覺,這樣自然的納涼方法才是最好的。

現在在南方還有許多地方的人在使用這種古樸的納涼工具。

冰箱的始祖原來是中國人

▲戰國青銅冰鑒

▲乾隆年間的掐絲琺瑯」冰箱「

周禮·天官·凌人:

春始治鑑,凡外內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

祭祀共冰鑑,賓客共冰。

每到夏天都是各種冰鎮飲料、雪糕的銷售旺季,喝著冰鎮飲料、啤酒,吹著小涼風,可謂一大享受。

把時光倒退兩千年,古代貴族的享受其實不比現代人差多少,冰箱加冷飲,其實古人也有。

只不過古人的冰箱叫做「冰鑒」

在我國古代,人們就發明了食物防腐保鮮的方法。

《詩經》中就有奴隸冬日鑿冰儲藏,供貴族夏季飲用的記載。

古籍《周禮》記載「祭祀共冰鑒」。

「鑒」其實就是個盒子,裡頭放冰,再將食物放在冰的中間,起到對食物防腐保鮮的作用。

由此可見,鑒是我國的冰箱之祖了。

冰鑒是一件雙層器,方鑒內套有一方壺。

夏季,鑒、壺壁之間可以裝冰,壺內裝酒,冰可使酒涼。

當然亦可以在鑒腹內加入溫水,使缶內的美酒迅速增溫,成為冬天時飲用的溫酒。

這「冰箱」還是無氟、冷暖兩用的,綠色、低碳又環保。

瓷枕、象牙簟相伴,夜晚涼爽入睡

▲磁州窯白地黑花人物紋枕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玉、石之類為天然涼物,夏天可以作為倚身之物,除祛暑熱。

漢朝時,「憑玉幾、倚玉憑」乃是帝王級的清暑享受。

據說,漢武帝寵幸董偃,在未央宮清涼殿中,以畫石為床,罩紫琉璃帳,以紫玉為盤,為董偃度夏。

漢成帝時,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受寵。

趙合德所居的昭陽殿中,便備有玉幾玉床,白象牙簟等,還贈給趙飛燕琥珀枕、雲母屏風、琉璃屏風等,都是清涼之器。

到了唐朝,人們還曾以石棋盤貼腹祛熱。

可見玉石解暑的習俗流傳不絕。

瓷枕也是一種極為特別的消暑物品。

瓷枕的枕面是一層釉,夏天枕於其上,睡起覺來格外涼快。

據說清乾隆皇帝就很喜歡睡瓷枕,他曾題詩云:「瓷枕通靈氣,全勝玳與珊。

眠雲渾不覺,夢蝶更應安。

▲宋代《槐蔭消夏圖》

鶴沖天·白角簟

宋·周邦彥

白角簟,碧紗廚。

梅雨乍晴初。

謝家池畔正清虛。

香散嫩芙蕖。

日流金,風解慍。

一弄素琴歌舞。

慢搖紈扇訴花箋。

吟待晚涼天。

簟,即涼蓆。

古人常用藤、葦、竹等編織涼蓆,最昂貴的是象牙席。

據說漢武帝時,曾經以象牙簟賜給寵妃李夫人。

還有一種絲絹編織的涼蓆,在南朝梁人劉孝儀的形容中,使用時會覺得夏室已寒,想穿上冬天的裘襖,即便室外炎熱如沸,也用不著扇子。

語雖誇張,卻可見其神奇的避暑效果。

古人夏日避暑也有」空調房「

劉駙馬水亭避暑

唐·劉禹錫

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

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

賜冰滿碗沉朱實,法饌盈盤覆碧籠。

盡日逍遙避煩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水有清涼的作用,而我們聰明的祖先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於是涼屋應運而生。

涼屋一般傍水而建,採用水循環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水中的涼氣緩緩送入屋中,或者利用類似水車的裝置把水送至屋頂,然後沿檐而下,製成「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子。

「開襠褲」和「半臂裝」

短袖短褲似乎已成了現代人萬變不離其宗的夏季著裝標配,可是「里三層、外三層」的古代人,夏季怎麼受得了呢?有學者研究發現,古人在夏季其實也並不都裹得嚴嚴實實。

據考證,魏晉前,男人也和現代人一樣愛打赤膊,女人們則喜歡穿「開襠褲」。

這種「開襠褲」並不是單穿的,原來,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裡面則多穿脛衣,脛衣可看作是褲子的雛形,但它只有褲管,沒有褲襠,由於這樣的著裝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過河否則古人不會輕易提起下裳。

唐朝之後,薄、透、露的「半臂裝」和「袒胸裝」深受女性青睞。

半臂裝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在當時相當前衛。

而比半臂裝更大膽的,則是袒胸裝。

▲《北齊校書圖》中身披透明紗衣的學士們,內穿布裙

▲《簪花仕女圖》春夏間的仕女紗衣下微微露出的玉臂

▲竹衫(原來那時候就流行魚網元素了)

葉輪撥風,不用電的「電」風扇

《西京雜記》中記載:

「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此七輪扇即為納涼工具,相當於古代的人力風扇,從「滿堂寒顫」猜測,效果應該還是不錯的,只是苦了「一人運之」的「一人」。

冷飲祛熱大法好

夏日炎炎,有誰能抵擋冷飲的誘惑?

其實早在大約三千年的商代,華夏子孫就懂得冬季藏冰用於夏季消暑,弄點冰鎮米酒什麼的。

宋代冷飲已經有冰糖冰雪冰元子、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酸梅湯等。

元代之後,蒙古的吃貨們也不甘示弱,在果汁、冰雪中加入了自己最愛的乳品,製成了「似賦還咸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學到口邊消」的「冰酪」。

終極大招-心靜自然涼

白居易《消暑》有言: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宋代陸遊在《夏日》中說:

「竹梢露滴驚殘夢,荷蓋風翻送早涼。

暑用酒逃猶有待,熱憑靜勝更無方。

古人認為,清心靜氣才是避暑的最高境界。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一定需要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了。

藝無界 享生活.

Boundless Art Endless Joy.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RunluArt2013(潤廬藝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人的那些消暑利器

人們常說,心靜自然涼。唐人白居易專門寫了一首《消暑》詩:「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王維也有抱著古琴在竹林中席地而坐的經歷。「眼前無長物,窗下有青峰。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但一般老百姓要幹...

盛夏 | 古人的雅致避暑

盛夏時節,驕陽似火,鳴蟬聒噪,動輒汗流浹背。古代沒有現代電扇、空調,但從文人墨客留下的眾多消暑納涼詩來看,古人也自有其消暑納涼方法,別有一番情趣。穿越過去,看看古人是怎麼做到的。揮扇取涼

高溫天兒,看古人如何應對

近日高溫來襲,常有朋友在圈子裡發感慨「這條命是空調給的」!夏日炎炎,坐在空調房裡吃著西瓜喝著冷飲,叫個外賣,再刷個劇,好不快活!古代沒有電扇,也沒有冰箱、空調,那麼古人如何安度炎夏呢?宋代《槐蔭...

古代沒有空調,古人如何度夏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現在的各地氣溫動不動就升到40°,讓擁有風扇、空調的現代人都難以招架。這時候老三不僅突發聯想:生活在古代的人們是如何避暑的呢?說起來,古代人避暑的方式其實很多:院中修建一口井...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古人如何度過炎炎夏日?

小時候看古裝劇,無聊的時候總是會想,古代沒有空調風扇、沒有冰箱、沒有汽車……還要穿那麼多層衣服,夏天時可怎麼過?豈不要動一動便大汗淋漓?後來,才明白確實是想多了!古人自有古人消暑的智慧,比起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