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空調的古人,如何避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盛夏時節,火辣熱浪如影相隨,酷熱追人實在難忍。
好在我們可以躲進空調房,吹涼風、吃冷飲、穿薄衫……納涼之餘,難免琢磨,沒有空調的古人是怎麼過夏天的呢?他們有哪些消暑方法?
古代木有電,但並不意味古人就不能享有自動風扇,冰箱、空調這些設施。
他們甚至還有中央空調……
我們不妨穿越千年炎炎盛夏,與古人共消酷暑,享受絲絲清涼透徹脊背!
「空調房」:貴族享受 你值得擁有
如今天一熱我們就躲進空調房享受涼風,其實古代也有「空調房」,名曰:「涼屋」或者「涼殿」。
唐代宮廷涼殿常傍水而建,採用類似水車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產生風力將涼氣送入殿中。
並用水車把池水運到屋頂的水罐中,讓水從房檐四周徐徐流下,回到水池,如此循環,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得到降溫。
《唐語林》卷五記載御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
檐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
」到了宋代,涼殿四周還擺上各種花卉,冷風送香,妙不可言。
最奢侈的當然是唐代顯貴楊國忠,人家的涼殿不用水降溫,而是用冰。
每到夏天,他就取大冰塊,雕琢成假山模樣,放在宴席四周,客人就算喝酒,也凍得直哆嗦。
夏日冰塊在唐代屬稀有之物,楊家竟以融化巨大冰塊的方式來降溫避暑,足見其富貴驕奢。
自動風扇: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古時候,扇子又名「搖風」、「涼友」,所謂「凈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是古往今來消暑第一神器,排在納涼兵器譜首位,其地位至今無人可以撼動。
它外形多變,卻萬變不離其宗,輕輕一搖風自來;它功能多樣,可以扇風蔽日,斜斜一擋,更添嬌羞;文人寫詩作畫,既消暑又增雅趣;俠客用作兵器也十分順手,「香帥」楚留香少了它,傾慕的姑娘恐怕得少一半……
在西漢,京城長安有位能工巧匠丁緩,為了祛暑,把7個一丈長(3.33米)的大輪連在一起,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輪扇」。
《西京雜記》記載,這把扇子「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一個人操縱,可以讓滿廳堂的人都感到涼爽,豈非吊扇的鼻祖?不過操作的那位仁兄可就有點慘了,肯定是汗流浹背。
冰:透心涼 齊分享
其實古人也有自己的「冰箱」,早在商周時期,富貴人家就已經懂得貯藏冰塊。
湖北曾出土一件戰國時期的「銅冰鑒」,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最原始最綠色的「冰箱」。
明清時期,皇家宮殿房間內出現了可移動式「冰箱」:即貯放冰塊的木櫃,上面鏤空,當冷氣出孔;中部空間可儲存食物、冰鎮西瓜、冷飲。
後來傳至民間,還有進口貨,稱為「洋桶」。
既有冰箱,自然不缺冷飲。
春秋末期,在諸侯的宴席上已出現了冰鎮米酒。
唐代時出現了專業的「冰商」,他們冬天藏冰,夏天拿出來賣。
杜甫有詩云:「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
」
宋代冷飲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人們把各種水果汁、牛奶、冰塊、菊花等混合調製成冰凍的飲品,稱之為「冰酪」,馬可·波羅將製作方法帶回歐洲,改良後制出了今天常吃的「冰淇凌」。
春秋戰國時期,冰鑒是青銅的,到後來就逐漸用木頭代替了。
同時,冰鑒的蓋子上也多也幾個孔。
這樣一來,除了可以做冰箱,還可以通過這幾個孔往外冒冷氣,變成冰箱空調一體機。
當然,這樣冰塊的消耗量也會更大一點。
同樣的問題,冰窖貯冰這種大工程也不是一般人家消費得起的。
所以,一般的大戶人家,採用了另一種冰箱空調一體化的設施:深井。
在皖南西梯有座老宅子,叫青雲軒,至今仍完整地保留著這種設施。
看到地面的那個圓洞了嗎?這下面就是一口深井。
由於地底相對恆溫,冬暖夏涼。
只要把這個蓋子打開,夏天就會有冷氣冒出,冬天 則是暖氣。
除了給房子降溫,還可以把食品放進井裡冷鮮保藏,又是家裡的一個天然冰箱。
據說,這法子,早在三國時期曹操築鄴城時就廣泛使用了。
竹夫人:紅袖添香也添涼
蘇東坡一日調侃佛印:「你有妻子沒?」佛印笑答:「有,兩個。
」東坡大驚,佛印笑著解釋:「我夏天擁抱『竹夫人』,冬日懷揣『湯婆子』,可不是兩個妻子?」蘇東坡聽後大笑。
佛印說的「竹夫人」是一種用竹篾編成的圓柱形物,長約1米,中空,四周有竹編網眼,根據「弄堂穿風」的原理,供人取涼。
工匠還會在竹夫人內放兩個小球,能增加彈性,還能在滾動中去糙,保持清潔,且十分好玩。
扇子:扇不離手
蒲扇、團扇、摺扇、羽毛扇……
無論王孫貴族,還是平頭百姓,都離不開這件納涼神器。
玉枕:一枕最幽宜
「竹夫人」也好,「百花娘子」也罷,涼則涼已,總有點男權色彩的意味,南宋詞人李清照的選擇就透出一種女人的清雅。
《醉花陰》中寫道:「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長長的白晝過後,躺在玉枕上,夜半醒來,竟涼意寢身。
這個玉枕,其實是青白釉瓷枕,也是古代的一種夏季納涼的寢具。
瓷枕有光滑晶亮的釉面,摸起來清涼沁人,中醫認為有「清涼沁膚、爽身安神」的功效,這使它成為夏季首選的寢具。
瓷枕中數北宋定窯孩兒枕最為罕見,一小兒頭枕雙臂,俯臥床榻,樣子十分憨態可掬。
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就存有一件精美的瓷白嬰兒枕。
心靜:我不能穿越你別蒙我
在白居易看來,避暑不是躲避暑熱,而是直面它,化解它。
白居易曾寫詩:「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
非是禪房無熱到。
但能心靜即身涼。
」他的意思是,心房就是禪房,暑熱雖在,但只要心靜身體就涼快。
所以他的消暑辦法就是:靜坐,坐到「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
古代先賢們深知「煩夏莫如賞夏」,這種境界確實值得現代人借鑑。
清心靜氣,心平氣和,不只是一種避暑的方式,也是一種人生的態度。
古董古玩資訊交流可添加筆者VX:139I87987I7 以藏會友——
古代沒有空調,古人如何度夏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現在的各地氣溫動不動就升到40°,讓擁有風扇、空調的現代人都難以招架。這時候老三不僅突發聯想:生活在古代的人們是如何避暑的呢?說起來,古代人避暑的方式其實很多:院中修建一口井...
沒有空調和風扇,古人在夏季如何消暑降溫?
在溫度持續攀升的日子裡,文化君一想到室內有電扇空調可以消暑、冰箱裡有冰激淋冷飲降溫,就覺得夏日沒那麼可怕了。與此同時,文化君也忍不住好奇,在沒有冰箱更沒有空調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