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 | 古人的雅致避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盛夏時節,驕陽似火,鳴蟬聒噪,動輒汗流浹背。

古代沒有現代電扇、空調,但從文人墨客留下的眾多消暑納涼詩來看,古人也自有其消暑納涼方法,別有一番情趣。

穿越過去,看看古人是怎麼做到的。

揮扇取涼

扇子古已有之,《古今事物考》卷七引《古今注》曰:「舜廣開視聽,求賢人自輔,作五明扇。

」它有「篾疑秋翼蟬,團取望舒景」之趣,「能使淒兮似秋,隆暑斯卻」,所以古人稱她為「搖風」、又叫「涼友」或「快哉風」。

唐代杜枚的《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開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牛郎織女星。

」生動地描繪出少女們持扇追螢的活潑姿態和歡樂情緒,呈現出一幅清新的夏夜納涼場景。

《千家詩》中也有詩云:「宮紗蜂趕梅,寶扇鸞開翅;數折聚清風,一念生秋意。

」可見,持扇納涼,清風徐徐,甚為愜意。

枕瓷取涼

宋代開始流行一種瓷枕,定窯出的最有名了。

瓷枕的枕面上釉,腦袋枕著睡覺當然涼快極了。

瓷枕兩側所刻詩句:「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

」「久夏天難暮,紗廚正午時。

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

」說明了瓷枕是夏季納涼的主要寢具。

賞景祛暑

夏日綠色遍野,百花盛開,萬紫千紅。

一早一晚,或迎晨風到蓮池賞荷,或肩彩雲去柳堤徜徉,或披晚霞於清波盪槳。

南宋詩人陸遊喜在水畔橋邊納涼,他在《橋南納涼》詩中寫道:「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蓮池自在香。

」這首詩,短短28字,寫了眾多的事物,如柳、橋、床、月、船、笛、風、蓮等;顧及色、聲、味,仿佛漫步在婆娑多姿的綠柳林中,徜徉於碧波蕩漾的荷塘小徑,清風徐徐,荷香沁人心脾,笛聲悠揚悅耳,暑熱頓消於無形之中。

垂釣抑暑

夏天的早晨或午後,撐竿垂釣於白楊遮蓋、綠柳垂波的河湖岸畔,呼吸著水邊的新鮮空氣,欣賞著水中的百態游魚,既消除了炎熱暑氣,又增添了生活樂趣;既寧神靜氣,又健腦強身,其興頗濃,其益無窮。

難怪唐朝儲光羲會作詩曰:「垂釣綠彎春,春深古花亂;雲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

」真可謂:風平,水清,心寧,垂釣之樂不在魚,在於清涼世界也。

弈棋遣暑

有一首古詩曰:「對弈林蔭下,存亡楚漢爭;茗甘何曉味,煙灼哪知疼?人靜無蟬噪,沉思任鳥鳴,相拼忘萬事,忽見滿天星。

」隨著棋局的變化,那夏日的熱焰早消失得無影無蹤。

冷飲降暑

清代的木質「冰箱」

1.浮瓜沉李

早在3000多年前,古人就懂得冬冰夏用了。

冬天,他們把在河面鑿取的大塊冰塊藏在地窖里,再用土厚掩貯藏,夏天就可以取出來用了。

不過,古代的冰塊只有貴族和富裕人家可以享受,普通老百姓可用不上!但人們的智慧是無窮的!老百姓想出了「浮甘瓜於清泉,沈(同『沉』)朱李於寒水」的辦法,就是把西瓜和李子放到冷水中浸泡後再吃。

於是,中國成語就有了「浮瓜沉李「這個詞。

現在,這個詞常用來代指暑天的消夏生活。

青銅冰鑒(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2.吃冷飲

冷飲在古代已經出現。

屈原《楚辭》中就有「挫糟凍飲耐清涼兮」的詩句。

冷飲消暑見之於詩中的有杜甫的「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將顯貴之家公子小姐吃冷飲消暑的情景描寫得頗為形象。

清朝宮廷中,最出名的消暑冷飲當數冰碗了,它是用冰屑、瓜果塊、杏仁豆腐、葡萄乾、鮮胡桃、懷山藥、棗泥等原料製成的,十分清甜爽口。

3.冰淇淋?古時候就有了!

宋代,中國經濟繁榮,民間的各種冷食花樣翻新,出現了果汁加冰塊的「飲品」。

人們開始喝起了「冰鎮果汁」。

而到了元代,蒙古人喜愛乳品,他們又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這種冷飲其實就是冰淇淋的雛形,後來馬可波羅把這種吃法帶到了歐洲,改進後才有了今天的冰淇淋!

品茗消暑

《本草綱目》稱:「茶,苦、甘、微寒、無毒」,主治「痔瘺、利小便,去痰熱、心渴……下氣消食。

」現代科學證實,茶,特別是綠茶,含有胺基酸、胡蘿蔔素及維生素C、E、P,葉酸,鉀、鈉、磷、氟、鋅等營養素和茶鹼、茶多酚、咖啡因、揮髮油等活性成分,除能供給人體豐富的營養外,還有提神醒腦、除煩解渴、去膩消食和清熱解毒等功能。

所以在炎熱的夏天,飲茶尤當其時。

「識得此中滋味,覓來無限清涼。

涼屋除暑

古代沒有電風扇、空調之類的降溫消暑設備,但一些能工巧匠製作的取涼設施卻令現代人稱奇。

宋時有一種供納涼的涼殿,用外力將冷水送向屋頂,並沿檐而下,成為人造水簾,以此降溫取涼,詩人張仲素贊之:「甘泉將辟暑,台殿水光凝。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里介紹過一座可以消暑納涼的獨特建築--霍都別墅,其特點是:「一室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復之。

夏月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文中不僅介紹了古人祛暑消熱的方法,而且也闡述了其中的科學道理,並暗示人們在炎夏常把「冰雪在心」的念頭放在心上,就心定自然生涼了。

尋常可見的納涼建築是高樓和亭。

「避暑高樓上,平湖望不窮,鳥穿山色去,人歇樹陰中。

寧心化暑

中醫認為:人體由神與形合而為一,保健養生,須善於調攝精神,講究心理衛生,以增進健康。

所以,古人非常看重通過心理減負來達到消暑納涼之目的。

無論天氣多麼炎熱,只要靜下心來,在空氣清新的院中、書房或臥室,安上一張竹床,或擺一木凳,或置一躺椅,或坐,或倚,或臥,意及碧空、疏星、朗月或極地冰川、雪域草原,自會從胸中溢出清氣,心底漾出涼意,愜意至極。

唐朝詩人白居易在《消暑》一詩中吟道:「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南宋詩人陸遊則有《夏日》:「竹梢露滴驚殘夢,荷蓋風翻送早涼。

暑用酒逃猶有待,熱憑靜勝更無方。

」這一切,用宋代另一詩人溫革的詩來總結,就是:「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間。

寧心無一事,便到清涼山。

減衣消暑

魏晉以前男人也和現代人一樣愛打赤膊,女人們則喜歡穿「開襠褲」。

這種「開襠褲」並不是單穿的,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裡面則多穿脛衣,脛衣可看作是褲子的雛形,有褲管,沒褲襠,由於這樣的著裝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過河否則古人不會輕易提起下裳。

唐代薄、透、露的「半臂裝」和「袒胸裝」深受女性青睞。

半臂裝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

而比半臂裝更大膽的,則是袒胸裝。

猜你喜歡

熱暈?客家消暑良方在這裡!

夏日荷趣——映日荷花別樣紅夏日荷趣——映日荷花別樣紅

客家涼帽:被遺忘的清涼

●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品藏天下

● 作者微信號:zhpctx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人避暑奇招上線

三伏天早已上線面對具有超長待機能力的三伏天空調與西瓜是夏日避暑的必備良品在古代沒有空調的日子裡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古人避暑的奇招!

古代度夏 「涼」方

天氣入伏,正是烈日炎炎的時節。這個時候,我們躲在空調房內,享受著習習涼風與冰盤冷飲,絲毫不覺炎暑的酷熱。可千百年前科技沒那麼發達的古代,人們又是如何度過漫長苦夏的呢?窖冰是古代的傳統之一,亦稱「...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古人如何度過炎炎夏日?

小時候看古裝劇,無聊的時候總是會想,古代沒有空調風扇、沒有冰箱、沒有汽車……還要穿那麼多層衣服,夏天時可怎麼過?豈不要動一動便大汗淋漓?後來,才明白確實是想多了!古人自有古人消暑的智慧,比起如今...

古人的那些消暑利器

人們常說,心靜自然涼。唐人白居易專門寫了一首《消暑》詩:「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王維也有抱著古琴在竹林中席地而坐的經歷。「眼前無長物,窗下有青峰。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但一般老百姓要幹...

古人消暑秘笈,超出你的想像

自入伏以來,南方大部分地區一天中最高氣溫一直在35~39℃左右……文҈ 字҈ 都҈ 熱҈ 出҈ 汗҈ 啦!「過得七月半,便是鐵羅漢。」這是明代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難以想像,天氣這麼熱,沒有風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