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雀山漢簡項目重啟 其中包括《孫子兵法》等古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7日,由山東博物館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聯合主辦的「銀雀山漢簡保護、整理與研究項目啟動暨專家諮詢會」在山東博物館舉行。

銀雀山漢簡自1972年出土以後,由於保護問題難以解決研究一度中斷,此項目的啟動標誌著保護與研究再次重啟,對於延長保存難度極大的竹簡的存世壽命有著重要意義。

本報見習記者 劉雨涵

銀雀山漢簡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銀雀山漢墓簡牘發現於1972年,由山東博物館和臨沂文物組組織發掘,被列為「新中國30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出土了寫於公元前140年至前118年(西漢文景時期至武帝初期)的近5000枚漢簡,其內容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晏子》等古籍及古佚書。

省文化廳副廳長、文物局局長謝治秀表示,銀雀山漢簡在中國的考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解決了諸多歷史上的疑點,歷史中許多傳說中的事件和人物也通過銀雀山漢簡的實物得到了佐證。

「歷史上都認為《孫子兵法》就是孫臏寫的,但後來又出來一個孫武,直到銀雀山漢簡的出土,才證實這是兩個人,而且是兩部兵書。

還有尉繚子、晏子等都是傳說中的人物,有了銀雀山漢簡這個真正的文字記載才把這些都說清楚了。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從事先秦考古研究及中國古漢語研究的專家李零也高度評價了銀雀山漢簡的歷史地位:「竹簡的出土在中國也就是110年左右的歷史,但一直到1972年銀雀山漢簡的出土,才是真正的成批古書的第一次出土,在我們的學術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簡牘保存引脫水浸水之爭

雖然銀雀山漢簡出土的意義重大,但是對於它的保護和整理研究一直是許多專家們的心頭之痛。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劉曙光表示:「由於歷史和人為的種種原因,對於銀雀山漢簡的研究斷斷續續,有著很多遺憾,這次重啟可以說是一個『還舊債』的工作。

現在對於簡牘的保護分為兩種,一類是脫水保存,一類是像銀雀山漢簡這樣浸泡在蒸餾水中保存,因此脫水還是浸水成了簡牘保護的最大爭議點。

「簡牘這一類文物在我們業界有一個概念,『不動就是最大的保護』。

」謝治秀介紹說,銀雀山漢簡在出土前是被泡在水裡保存在密閉的墓葬里,用非常黏的糯米弄出來的一種泥巴封住,不滲水也不透氣,所以能夠保存幾千年,因此想要延長簡牘的存世壽命就要儘量維持出土前的環境。

「我們也做過脫水的,而它脫水以後就成了新的,黑色字跡都變了,像假的一樣。

「剛出土的時候有的專家說如果不脫水的話,也就50年的保存期,現在已經過去40多年,保存得還是很好。

」專家王之厚認為,浸水保存還是非常有效的保護手段,但有的專家也指出按照這種方法銀雀山漢簡只能再保存100年,「現在也有很多專家主張是要脫水,脫水保護和按照原狀在水裡保護也是目前兩種不同意見,所以我們這次召集專家來還需要再研究。

學術研究有待突破

山東博物館此次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達成合作開展「銀雀山漢簡保護、整理與研究項目」的意向,邀請了來自清華大學、安徽大學、吉林大學、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湖南中國簡牘博物館、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山東博物館等高校、院所及文博機構的專家學者組成了聯合項目組,計劃在三年內完成竹簡的基本保護和整理研究工作,形成並出版集成類成果物。

山東博物館負責人表示,山東博物館具有天然的藏品優勢,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具有獨特的人才優勢和學術資源,二者結合能實現優勢互補。

此次研究必將取得可觀的成果,總之,一定讓子孫後代都能見證《孫子兵法》,見證這些來自古代的優秀文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山東藉助高科技補齊《孫臏兵法》部分殘缺字

新華社濟南10月13日電(記者 孫曉輝)記者日前從山東博物館獲悉,「銀雀山漢墓漢簡保護整理與研究項目」取得重大進展,戰國時期著名兵書《孫臏兵法》等著作中部分看不見、拼不出的字被補齊。據悉,「銀雀...

銀雀山漢簡保護整理與研究項目啟動

齊魯網3月7日訊 由山東博物館與中華文化遺產研究院聯合主辦的「銀雀山漢簡保護、整理與研究項目」今天啟動。由清華大學、安徽大學、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以及文博機構的專家學者組成聯合項目組,...

銀雀山漢墓簡牘研究及保護整理

內容摘要:1974年成立了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組,首先進行《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兩部兵書的整理和研究工作。1975年,「銀雀山漢簡整理小組」編纂出版了大字線裝本《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收有...

銀雀山漢簡整理重啟

本報北京3月18日電 (記者楊雪梅)日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與山東博物館簽署了合作開展「銀雀山漢簡保護、整理與研究」的協議,來自北京大學、吉林大學、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長沙簡牘博物館等高校院所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