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五千年歷史,遼博「古代遼寧」開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9月22日,省博物館新館基本陳列「古代遼寧」正式與觀眾見面。

該展由省文化廳、省文物局主辦,省博物館承辦,同時得到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及全省27家文博單位的大力支持。

此展共展出省博物館館藏展品1195件(組)、外借展品1020件(組),總計2215件(組)。

其中館藏一級文物139件(組)、外借一級文物53件。

這些展品跨越五千年歷史,全面系統地展示古代遼寧的發展史。

此展以遼寧歷年重大考古發現、特別是「遼河文明」展近十年來的重要考古新發現為依託,以史帶物,以物托史,重點展現遼寧大地人類發展史、遼寧人創造的典型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14個單元系統展示古代遼寧發展史

展覽分14個單元:第一單元「開拓洪荒洞穴歲月」、第二單元「走出蒙昧文明曙光」、第三單元「與夏為伍北土方國」、第四單元「華風北漸商鼎周彝」、第五單元「遊牧民族北方銅器」、第六單元「(『氵』右側為『歲』)貊遺蹤曲刃短劍」、第七單元「開疆設郡秦漢一統」、第八單元「民族融合魏晉風雲」、第九單元「邊關重鎮隋唐營州」、第十單元「鐵騎帝國契丹索跡」、第十一單元「金戈鐵馬女真建國」、第十二單元「劃省而治蒙元一統」、第十三單元「關東風雨大明氣象」、第十四單元「紫氣東來清皇祖地」。

這些單元按照中國古代歷史發展演變的脈絡,依託與遼寧歷史文化相關的文物資料及文獻資料,以館藏文物和考古學文化遺存為基礎,系統展示從史前時期直至清代中期的遼寧歷史。

展覽從遼寧歷史的發端、從金牛山人近於早期智人的體質特徵和用火遺蹟表現出相當的進步性開始,引導觀眾追尋歷史的足跡,從廟後山人、鴿子洞人、仙人洞人的蒙昧洪荒走向查海、新樂、小珠山到紅山文化的文明曙光。

青銅時代是古代遼寧的繁榮時代,因此展覽選取諸如夏家店下層文化等有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向觀眾展現遼寧青銅時代的文化面貌。

遼寧秦漢歷史考古研究的階段性大事是確認秦皇漢武東巡至碣石時的行宮遺址,即山海關外渤海北岸的綏中姜女石遺址群。

秦皇漢武的功業帶來遼寧兩漢時期地方經濟文化的繁榮,東漢末至三國時期遼東公孫氏政權雖然短暫,但對東北及東北亞地區古文化產生較大影響。

隨著秦漢帝國解體後各民族的大遷徙與大融合,北方民族的興起作用顯著,唐王朝對遼東的經營及其羈縻制度,都有重大考古發現作支撐。

再如,明代長城的調查,新賓赫圖阿拉城的布局及盛京城考古的啟動,是遼寧地區明代防禦體系、滿族關外崛起、天眷盛京歷史事件的具體詮釋。

這些都是展覽的特別關注。

展覽還注重在古代遼寧的各個歷史階段選取有關東西文化交流的內容,以體現古代遼寧的歷史發展與周邊地區的密切聯繫,重點放在十六國時期三燕文化、唐代的絲路東延、遼代草原絲路的興盛等。

運用多媒體技術整合歷史和文物信息

「古代遼寧」蘊含著海量的歷史與文物知識,需要合適的傳播媒介。

展覽運用多媒體技術整合了大量歷史和文物信息,為觀眾帶來嶄新的參觀體驗。

展覽在20餘個點位,採用了包括全息幻影立體成像、半景畫虛實結合、數字化三維建模復原場景、觸摸屏導覽、多媒體音視頻、牆面投影等多媒體技術,來增強展示效果。

如在「洞穴歲月」古代歷史環境展示區,利用幻影成像技術生動形象地再現史前時期遼寧地區遠古人類的生活場景。

使用精細貼片式顯示屏展示視頻源,在擴大無縫物理顯示面積的同時,提高了清晰度。

還特別定製超寬全息附著膜,提升了幻影成像的整體顯示畫面尺寸;此外,遠端無縫投影拼接融合超大畫面,縱深多層次多屏的顯示,使觀眾在視覺感受上充分體驗立體空間的效果。

再如,利用半景畫虛實技術,通過牆體半景畫、金代「天盛號」石拱橋比例橋體、仿真水面設計與數字化水紋及魚的影像結合,給人以時空穿梭的感受,生動地展示出金代的小橋流水場景。

還有,依據史料和考古發掘資料的描述,利用數字化三維建模技術,通過三維建模和動畫技術結合,給觀眾呈現出紅山文化積石冢的建造過程,展現中華民族先民的智慧和汗水結晶。

觸摸屏導覽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傳遞展示內容,方便觀眾更為直觀簡便地瀏覽和學習。

本展修復文物124件

展覽籌划過程中,為使展出文物安全呈現在觀眾面前,省博物館對全部展出文物逐一排查,確認需要清理或者修復的文物,由省博物館文物保護部門進行清理修復。

本次展覽共修復文物124件,有的修復難度較大。

文保專業技術人員嚴格按照國家制定的修復標準和工藝流程,編制文物保護修複方案,對文物進行基本信息採集和科技檢測,針對病害情況以及修複方法進行討論,確保修複方案以及預案順利實施。

修復工作中,他們嚴格遵循「修舊如舊」原則,如一套珍貴的銅鎏金蹀躞帶表麵皮革已經殘破,只是每片蹀躞帶上殘留很少一部分皮革,這些殘留的皮革也是文物的一部分,同樣蘊含著大量信息,因此在修復蹀躞帶的同時,修復者最大限度地對皮革進行了保留;此外,在工作中還注重考慮觀眾的觀展體驗。

展覽中有一件被稱為「熏爐器蓋」的陶器,出土於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時已殘損,一直沒修復復原。

對這件器物的用途目前尚無明確說法,熏爐器蓋也只是一種猜測。

為使觀眾可以完整欣賞這件器物,工作人員對其進行了復原完整的呈現,也讓觀眾有機會猜測它的真實用途。

此次修復在注重傳統修復技藝的同時,也大量採用現代科學技術,如在清洗出土陶瓷時,因陶瓷燒成溫度低,材質較疏鬆,表面的彩色釉料極易脫落,不能使用傳統方式進行清洗。

這次採用雷射清洗與超聲波清洗相結合的方法,有效控制清洗強度,使之更安全。

第四展廳的遼墓壁畫,包括關山4號遼墓出土壁畫和阜新八家子遼代平原公主墓出土壁畫兩部分。

儘管展示空間較大,此次也只展出了墓道兩側分別反映漢人和契丹人出行內容的兩幅壁畫,每幅均高3米、長7米。

遼代壁畫的揭取是在發掘現場將白灰層與地仗層分離,待壁畫運到實驗室後,再造新地仗層。

這組壁畫白灰層較厚,加上新的地仗層後重量較大,因此在設計展出結構時,採用了金屬框架作支撐,並按原墓道的傾斜角度進行復原。

為確保長期展出,工作人員對其畫面做了全面細緻的封護處理,壁畫修復材料的選用,也以兼容性和可識別性為原則,為日後的保護和研究提供條件。

新媒體編輯:張藝凡

責任編輯:王眾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江西文物亮相夏商時期玉文化特展

南昌新聞網訊 日前,「玉匯金沙——夏商時期玉文化特展」暨夏商時期玉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幕。 本次展覽匯集了全國各地區出土的夏商玉器精品250餘件(組),是國內夏商時期出土玉器最...

尋找神秘消失王國的蹤跡

四千年前,在現今鄂、豫、川、湘、黔、陝等地,曾經生活著一個遠古族系,他們不斷遷徙,得山水靈性,藉漁鹽之利,勇猛無畏,聞名於先秦。他們被人稱作巴人,古代巴人在長江流域創造了可以媲美中原文化的古老文...

寧鎮揚近年最重要考古發現「抱團」展示

金山網訊 為加強寧鎮揚三地博物館合作及展覽交流,配合寧鎮揚國有博物館聯盟的建立,「鏟釋三城——寧鎮揚三地考古成果展」近日在鎮江博物館開幕。這是寧鎮揚三地近年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首次「抱團」集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