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他 秦俑軍團或許依然沉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老照片展示了趙康民多年前修復兵馬俑的場景。

(首席記者 李明 攝)

趙康民編著的考古書籍。

(首席記者 李明 攝)

很少有人知道,在距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不遠的區級博物館——臨潼博物館裡,珍藏著第一批出土的兵馬俑,其中3件輕裝武士俑就是當年打井時拉回來的殘片修復而成的。

只是如今,親手修復它們的人卻再也不能看它們一眼了……

這個人就是臨潼博物館首任館長趙康民。

趙康民不僅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發現和認識秦兵馬俑的人,同時也是秦兵馬俑考古發掘的拓荒者之一。

5月16日,這位把畢生心血奉獻給了文博事業的文博專家因病去世,享年82歲。

修復第一尊秦俑 拉開秦始皇地下軍團序幕

在趙康民曾長時間任職的臨潼博物館裡,陳列部主任梁方保存了足足十厘米厚的趙康民的手稿,其中他這樣描述自己與秦俑的緣分:「近水樓台先得月。

作為一個基層考古工作者,我有幸率先科學地發現、鑑定、修復、命名和試掘秦俑一號坑,揭開了這個龐大的秦王朝地下王國軍陣的秘密,可謂三生有幸……」老人硬朗、工整如字帖般的筆記,仿佛還帶著他生前嚴於治學、探究歷史的氣質。

時間回溯到1974年那個傳奇的夏天,那時,趙康民還是臨潼縣文化館館長。

「『老趙,你趕快來,西楊打井打出好多瓦人,頭比真人頭還大,還有銅箭頭和鉛磚。

』這突如其來的消息,使我又驚又喜,憑著銅箭頭和鉛磚,我當即武斷為秦武士陶俑陪葬坑。

於是我立即對副館長王進成和丁耀祖說:『快走……』」在趙康民留下的手稿中,再現了當時聽到「瓦人」出土時候的瞬間。

事實證明,這個判斷並非「武斷」,而是相當準確。

初見兵馬俑的場面,趙康民是這樣記載的,「楊培彥(打井的農民)領我們看完出土的秦磚,又領我們到了井邊看現場,現場一片狼藉,井周殘俑橫七豎八,柿樹上架著俑頭;麥田旁立著殘俑,戴著破草帽嚇麻雀;紅燒土上立著殘俑,俑前香菸裊裊,殘燭在燃燒,紙灰遍地……」

後來這些被當地村民當「瓦盆爺」的東西,在清理現場後被裝上三輛架子車送到了臨潼縣文化館。

趙康民當晚就把全部殘片分類排隊,清洗茬口。

「連續三天,終於粘起兩個武士俑。

身高1.78米,身穿戰袍,腰間束帶,腿扎行藤,足蹬方口齊頭履,兩臂下垂,左手五指併攏,右手半握,拇指上翹。

」在趙康民撰寫的一篇《秦始皇兵馬俑發現始末》的回憶文章中提到。

時任新華社記者藺安穩回臨潼探親期間看到了趙康民修復的兵馬俑十分震驚,當即對趙康民進行採訪,很快在人民日報的《情況彙編》上發表《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的短文,得到中央領導重視。

從此秦始皇帝龐大的地下軍團的序幕被徐徐拉開。

臨潼博物館館長牛江濤說:「秦俑的價值是趙館長經過一番研究後認識到的,趙館長將收集到的破碎瓦片進行拼對,修復了第一尊秦俑,還給它命名『秦代武士俑』,『秦俑』一詞就是從這演化而來的。

如果沒有早期拓荒者 兵馬俑或許依然沉睡

1974年7月15日,秦俑考古隊正式進駐西楊村考古工地,趙康民與袁仲一、屈鴻鈞、崔漢林等人成為揭開秦陵陪葬坑之謎的第一代考古工作者。

此後一年的時間裡,基本摸清了秦兵馬俑一號坑的範圍、形制結構和內涵。

隨後又相繼發現了二號坑、三號坑。

可以說,趙康民不僅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發現和認識秦兵馬俑的人,同時也是秦兵馬俑考古發掘的拓荒者之一。

1979年10月1日,秦兵馬俑博物館建成並對外開放,三個俑坑相繼得到發掘,其中,秦俑二號坑的考古發掘還開創了集考古、保護、展示於一體的新模式,獲得國家文物局1996-1998年度田野考古一等獎。

此後,考古工作逐漸由俑坑擴展至整個秦始皇帝陵園,「銅車馬陪葬坑」、「石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青銅水禽坑」等也相繼進入人們視野。

「秦兵馬俑陪葬坑的發現為我們翻開了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氣勢恢宏,陣容龐大的秦兵馬俑,是兩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昭示著中華文明光輝燦爛的華彩篇章,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試想,如果沒有像趙康民先生這樣一批早期考古工作者的傾情關注與無私努力,這個龐大的地下軍團或許現在還依然沉睡地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發布的「深切緬懷趙康民先生」一文中這樣寫道。

今天舉世聞名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與像趙康民先生這樣一批早期拓荒者的辛勤勞作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吹盡狂沙始到金 秦俑命名人一生情系文博事業

已經退休多年的李美俠是臨潼博物館此前的陳列部主任,彼時趙康民是館長。

他們一起共事了20多年,於2000年左右先後退休。

趙康民離世的消息,讓李美俠很難受,她說:「我現在還時常能想起來趙館長一個人蹲在文物庫房中,面對上千片陶片拼對、修復陶馬的樣子。

3個多月呀,他一蹲就是一上午,有時候給他拿個凳子,他也不坐,好像和文物在一起他就真的進入了忘我狀態。

說起自己敬仰的老師,李美俠眼睛濕潤了,「這真是一個把生命交給了考古的人。

」在李美俠的記憶中,趙康民把所有的時間都留給了考古、研究以及和他生命交織在一起的「秦俑」。

今年4月,梁方曾接到趙康民的電話,讓她去家裡拿本書,那是老人為自己一生的考古生涯做的莊嚴總結。

在這本趙康民編著的《考古生涯》中,不僅收錄了趙康民參與姜寨遺址考古發現、西周第一器利簋的發掘、秦始皇兵馬俑坑的發掘、唐華清宮御湯遺址的發掘,以及唐慶山寺舍利塔地宮發掘的文字記錄,還收錄了數十篇老人的研究文章。

書的扉頁上,82歲的老人寫道:「考古生涯四三春,花甲又五退休歸。

日今耄耋忽年暮,杜門寒舍好筆耕。

憶昔英年在崗時,佞人當道路不平。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梁方說她從字裡行間能讀懂老館長對考古的情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周一處好風光——兵馬俑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位於今西安市臨潼區,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陪葬坑。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先後有200多位國家元首...

「秦兵馬俑考古發現第一人」悄然離世

發表報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媒體直至近日才開始大規模關注他的離世。這位特殊的老人是誰呢?他就是被稱為「秦兵馬俑考古發現第一人」的陝西西安市臨潼區博物館原館長——趙康民。